第五节 新型城镇化 建设美丽中国
城市建设该往何处去?
一方面是雾霾要“拿下”、经济要“上坡”的目标,一方面是就业压力、财政压力、发展减速的考验。中国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深受心肺之患的国人,深知“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但出路在哪里?我们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们不看GDP,而是看财政收入、群众收入和环境指数,但是当过剩产能被淘汰,群众的就业如何保障?当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被减压,财政收入从何而来?当财政收入都不能保障,又拿什么去治理环境?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在此语境下,在中国的困境中,新型城镇化,就成为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但城镇化的进程却不容乐观:一面是“走向世界,建设国际大都市”,一面是“暴雨淹城、马路泽国”;一面是“大马路、大立交、大草坪、大广场的大规划”,一面是“被上楼、被流转、被剥夺、被折腾”;一面是“古城古街给新地标让路”,一面是“千城一面和认同危机”……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乱象,让人警惕,发人深思:城市化的真谛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城市建设究竟该往何处去?
城市是人的城市,不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当叫停。以人为本,是中国城镇化的本质属性。我国一些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把城镇化简单粗暴的等同于高楼大厦的建设。而没有同时推进人的城镇化、人的融城化,没有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是系统工程,涉及人口、土地、资金、户籍、产业诸多要素,要“先谋后动”,而不能作为追求GDP的手段和“应景之作”。
城市必须科学规划,睡城鬼城的弯路,不能走。珠三角、长三角城市圈的发展,给了京津冀一体化以启示。城市应根据自身特色优势,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生态圈,这也能有效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扩张乱象;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变成睡城鬼城;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而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都是鼠目寸光的,是不可持续的。
城市需要呼吸,“水泥森林”式城镇化,要杜绝。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是生态城市,绿色、低碳、节约。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不走发达国家城镇化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我们需要的是森林城市,但绝不是让城市窒息的“水泥森林”。
城市是灵动的,摧毁人文历史的城镇化,不可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和风情,城市现代化不等于“城市一样化”。延续文脉,留住乡愁,应贯穿于城镇化的始终。古村落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保护,需要激活。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能以瓦解农业文明、牺牲文化多样性、破坏古遗产为代价。
把城市当作精品艺术来规划、来设计、来建设,追求设施配套齐全,设计独具匠心,施工精益求精,用新的经典创造新的历史,用新的科技推进城市智能化,用新的理念优化城市生态,我们就会拥有一个人文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城市,才会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樊伦霞 来源:半月谈教育)
Analyse范文评析
一、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本文应对的时政热点: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与“大城市病”,“千城一面”与新型城镇化,京津冀一体化的启示与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本文应对的申论考点: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常态,如何以人为本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美好的城市,让经济发展更健康,让社会风气更纯良,让生活环境更美好。
二、写作框架
宏大背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十字路口——点明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概括城镇化堪忧的现状——指出新型城镇化的四个方向:人文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如此,城市才会让生活更美好。
三、文章点评
1.文章内容点评
(1)标题:这是典型的设问式标题,也是申论文章里面常用的一种标题方式,这样的标题有三个好处:一是能紧扣主题,二是点明了文章写作角度,三是引起读者思考,哪怕只是一闪念。这就是好的标题。
(2)开篇:用高度概括宏大背景的方式开篇,简明扼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一个“十字路口”给人一种强烈的紧迫感。那么,应该怎么办?而这正是作者要说的,所以,读者会接着看下去。这就是成功的开篇。
(3)主体:分别讲到了新型城镇化被寄予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厚望,但是现实中的城镇化建设却不尽如人意,未来建设的方向应该是兼顾人文、协同、生态和文化。
(4)结尾:前面讲了很多“不能”做的,虽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正面”观点,但不是特别明确,所以,这里用一个“正向”归纳概括内容的方式结尾,既起到了总结点题的作用,又做的恰到好处。很赞。
2.文章形式点评
(1)结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2)行文:用词简洁生动,表达流畅得体,论证适度有力。
四、好词好句
1.文中自有黄金句:
①一方面是雾霾要“拿下”、经济要“上坡”的目标,一方面是就业压力、财政压力、发展减速的考验。中国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②深受心肺之患的国人,深知“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但出路在哪里?
③我们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们不看GDP,而是看财政收入、群众收入和环境指数,但是当过剩产能被淘汰,群众的就业如何保障?当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被减压,财政收入从何而来?当财政收入都不能保障,又拿什么去治理环境?
④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在此语境下,在中国的困境中,新型城镇化,就成为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⑤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乱象,让人警惕,发人深思:城市化的真谛和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城市建设究竟该往何处去?
⑥城市需要科学规划,睡城鬼城的弯路,不能走。城市是人的城市,不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当叫停。城市需要呼吸,“水泥森林”式城镇化,要杜绝。城市是多样的,摧毁地方人文的城市化,不可行。
⑦用新的经典创造新的历史,用新的科技推进城市智能化,用新的理念优化城市生态,我们就会拥有一个人文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城市,才会让生活更美好。
2.文中自有词如玉:城市的世纪,新型城镇化,战略支点;国际大都市,暴雨淹城,马路泽国;大马路、大立交、大草坪、大广场,大规划;被上楼,被流转,被剥夺,被折腾;圈地运动,圈县运动;失地农民,无业市民;古城区、古街道,新地标;千城一面,认同危机;土地出让收入,土地抵押融资;交通拥堵,公共安全,环境污染,城市病;以人为本,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人的城镇化,人的融城化;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先谋后动,应景之作;水泥森林,城市一样化;延续文脉,留住乡愁;智能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
叩问土地
过去人们常讲: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中国农村。今天我们要说: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当下中国。土地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多少问题在生成,多少力量在博弈,多少歧途在伸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希望。而时下许多地方的“统筹”恰恰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夺。迅猛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土地的快速升值,也给农民带来了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难逢机遇。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却在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拆迁,以“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村并居,让农民上楼,常常是对农民一场可怕的掠夺。
转变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瓶颈的路径。我们生态污染和气候恶化的倒逼、挤压中,开始重视起能耗问题。但是,在许多城市工业项目已经难于落地和农村18亿亩耕地红线屡遭撞击的困扰中,为什么看不到与能耗同样紧迫的地耗问题呢?在摊饼式的城市扩张中,在运动式的空城制造中,粗放型、浪费型城市化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为什么不去从集约式土地开发中寻找新的空间和出路?
抑制贫富分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点。中国的暴富神话和返贫故事,往往都围绕土地而发生,而展开,而进入高潮。随着房价暴涨,少部分人一夜间站到社会财富的顶端,无房户们则会被轻易甩出财富积累的大门。房地产领域日益成为权贵资本膨胀、政府官员腐败的重灾区。有办案人员说,房地产的产业链有多长,权钱交易的食物链就有多长。
维护社会稳定,是营造和谐生活的前提。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是征地拆迁,城市民生的焦点是住有所居,背后都是土地问题。全国每年由此滋生了多少社会冲突?甚至引发流血自焚。以农民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生代,正在城市大山般的房价压力下,艰难地拼搏着、坚持着,为了眼前那一线奋斗的希冀,头顶那一缕理想的阳光。如果一个个竞相崛起、美轮美奂的城市,容不下这一最有希望人群的期求和梦想,那对社会、对明天,意味着什么?
政府调控的根,是平抑市场风险的杠杆。但这一杠杆常常是调而不灵,控而不动。如抑制房价泡沫,国务院接连推出新政,甚至是“史上最严”,也一再遭遇市场反弹尴尬,主要是来自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等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抵抗。因为,土地中生成着暴富机制,土地出让金也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
土地是民生幸福的一个痛点。中国当下一些重大的民生问题,几乎都可以找到与土地发生的联系,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求解的秘道。土地,对于芸芸众生的意味,不仅是物质的,工具的,而且是精神的,价值的。是土地,给了我们生命丰润的滋养,赋予我们人生幸福的意义。今天,在不少地方轰轰烈烈的拆村运动中,在许多城市一浪一浪的肆意扩张中,土地被折腾,被流失,这是社会最纠结的矛盾,家园在凋敝,在沉沦,这是我们最痛切的悲伤。
(来源:半月谈网)
Analyse范文评析
一、本文应对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经济转型、城镇化、土地流转”系列。
2.申论考点:如何看待经济转型中的种种矛盾;城镇化的必要性;城镇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土地流转的官方观点及注意事项;土地在城市和农村中的重大意义;土地与社会贫富分化;土地与社会公平正义等。
二、写作框架
一句话引出话题点——分析要害——分析原因——分析意义——点题收尾。
三、文章点评
1.文章内容点评
(1)标题:标题紧扣主题,有敬畏,有求索,有感情,切国情
(2)开篇:一个小类比开篇,点明土地的一贯重要,引出话题点即土地问题。
(3)主体:主体分为三个分论点:土地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土地是民生幸福的一个痛点,土地是深化改革的一个起点。每一个分论点下面,又分为三到五个小论点。节奏明快,论证充分。
(4)结尾:一个小类比,一句话点题收尾,呼应标题。
2.文章形式点评
(1)结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逻辑清晰,通过大归纳——大演绎——小归纳——小演绎来实现;层次分明,通过“总分总”形式来实现,“大总分总”和“小总分总”贯穿文章始终;结构完整,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结论咸备。保证了文章严丝合缝,浑然天成。
(2)行文:大开大阖,收放自如,刚柔并济,类比、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由此,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好词好句
1.文中自有黄金句:
①过去人们常讲: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中国农村。今天我们要说: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当下中国。
②土地中生成着暴富机制,土地出让企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
③以农民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生代,正在城市大山般的房价压力下,艰难地拼搏着、坚持着。如果一个个竞相崛起的城市,放不下这一最有希望人群的最卑微的期求、最单纯的梦想,那对社会、对明天,意味着什么?
④“但有方寸地,留与子孙耕”,那是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我们已经过早地遭遇到“成长的痛苦”。
⑤土地,对于芸芸众生的意味,不仅是物质的,工具的,而且是精神的,价值的。是土地,给了我们生命丰润的滋养,赋予我们人生幸福的意义。
⑥土地是深化改革的一个起点。回首沧桑历史,中国社会的每一场重大变革,中国人民的每一次重新出发,几乎都是从土地开始。当下中国,还得把土地问题读懂,还得把人地关系理顺。
⑦杞人忧天,我今忧地。
2.文中自有词如玉:
土地,农村,中国;社会矛盾,统筹城乡,“三农”问题;土地权益,行政强制;财产收益,生活方式;未来生计,发展空间;“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土地权利,公共服务;发展方式,资源瓶颈;生态环境,贫富分化,社会公平;暴富神话,返贫故事;房价暴涨,财富积累;权贵资本,权钱交易;土地问题,社会冲突;暴富机制;土地出让,“第二财政”;深化改革,人地关系;市场机制,稀缺土地;农民意愿,市场规律;城市扩张,变相剥夺;利益冲突,利益关系,公平正义;表达通道,平衡机制;民主权利,人格尊严。
水资源向何处寻求安全
曾经的北京城,水资源丰沛充足,有生机勃勃的万泉河,有碧波荡漾的玉渊潭,有清冽洁净的莲花池……它们默默滋养着这座古城。当下的北京城,万泉河在断流,玉渊潭在变色,莲花池在枯竭,各大水库也青黄不接、捉襟见肘。
这其中既有雨水不丰、水源过度采用和污染的因素,更有城市快速扩张对水源过度和不良使用的助推。城市要发展,人口在增加,需要增加用水量,工业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洗车、洗浴等服务业用水需求的攀升,无疑加剧了用水需求,但这都是必要的用水消费。节约是不浪费,而不是不消费。所以,我们更应关注的是那些对水资源的不必要的消耗,如生活中、生产中或因技术不到位、或因设备不到位、或因意识不到位,而导致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浪费,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对水资源直接或间接的污染。
面对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和对水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面对京城水资源紧缺的现实,其实,走节约高效可循环用水之路是走出“怪圈”的不二法门。这扇门的钥匙就在政府的手里,这是对它执政能力的考验,是它施政理念的彰显。
中央要做好水资源利用的顶层设计。大到经济转型升级,由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低能耗、低投入、低排放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到设立水资源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的开发、分配、收费及污水处理等实行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全国统筹;小到政绩考核制度的改变,由唯“GDP”是举,走向对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的综合考核;微到出台《水法》,对用水权、用水额度、水费征收等作出详细规定。地方要做好水资源利用的部署安排。根据京城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利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生态旅游等耗水小、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率先实现产业升级;建立全市的水资源网络,统一调控,合理配置水资源;严格高耗水项目的审批,监控其建设;建设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通过低水价来鼓励用户使用再生水。
依法行政贯彻落实相关法规。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执行,严肃执法和监督,相关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不能摄于资本强势或利用手中权力进行寻租,对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不合法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开方便之门。对非法排污和违法利用水资源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让不法行为无路可走、无利可图。此外,还得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让企业和老百姓方便用、用得起。更要使节约高效用水的观念深入民心,让市民切身感知水资源的重要性、紧缺性和节水的必要性,使大家都参与节约用水,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
水资源向何处寻求安全?向中央要顶层设计,向地方要部署安排,向依法行政要法规落实,向科技创新要实现途径,向推广宣传要民心所向,如此便能走上一条节约高效可循环用水之路,走出“怪圈”,走向京城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樊伦霞)
Analyse范文评析
一、本文应对的社会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城市化、资源利用”系列
2.申论考点:求解三农问题;社会心态、社会层化;收入不公、财富不公、分配不公、权利不公;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及其注意事项;城镇化的必要性及其注意事项;如何保护土地和耕地;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如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如何建设新农村;如何提升农民身份和社会地位。
二、写作框架
引出话题——亮明观点——提出举措——分析原因——点题收尾。
三、文章点评
1.文章内容点评
(1)标题:标题紧扣主题,有疑惑,有警示,有求索
(2)开篇:以概括材料种种三农现状的方式开篇,引出话题点:谁来养活中国?
(3)主体:以“六性”,归纳概括推论出中国只能依靠自己来养活,亦即本文的论点。围绕论点,又提出三方面举措,并分别展开阐述。
(4)结尾:鼓励年轻人去农村创业,顺便扣热点,点题收尾。
2.文章形式点评
(1)结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逻辑清晰,通过大归纳——大演绎——小归纳——小演绎来实现;层次分明,通过“总分总”形式来实现,“大总分总”和“小总分总”贯穿文章始终;结构完整,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结论咸备。由此,保证了文章的浑然天成。
(2)行文:起承转合,层层递进,刚柔并济,直达人心。由此保证了文章的畅达有力。
四、好词好句
1.文中自有黄金句:
①这个超级大都市,以它开放的姿态,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以它包容的气度,吸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以它蓬勃的朝气,扩张着它的地盘,也以它并不丰盛的水资源滋润着越来越超过它供养能力的人们。
②曾经的北京城,水资源丰沛充足。有生机勃勃的万泉河,有碧波荡漾的玉渊潭,有清冽洁净的莲花池……它们默默滋养着这座古城。
③当下的北京城,万泉河在断流,玉渊潭在变色,莲花池在枯竭,各大水库也青黄不接、捉襟见肘。
④随着城市的扩张,天然河流湖泊、水库蓄水等自有水源,已不能满足它的用水需求,于是就有了南水北调、西水东进等耗时费力、规模宏大的调水进京工程。
⑤走节约高效可循环用水之路是走出“怪圈”的不二法门。这扇门的钥匙就在政府的手里,这是对它执政能力的考验,是它施政理念的彰显。
⑥科技创新驱动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节约高效可循环利用水资源,还要靠相关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并逐步提高其生产率,降低其成本,让企业和老百姓方便用、用得起。
⑦水资源向何处寻求安全?向中央要顶层设计,向地方要部署安排,向依法行政要法规落实,向科技创新要实现途径,向推广宣传要民心所向,如此便能走上一条节约高效可循环用水之路,走出“怪圈”,走向京城更加美好的未来。
2.文中自有词如玉:
超级大都市,开放的姿态,包容的气度,蓬勃的朝气;丰沛富足,生机勃勃,碧波荡漾;青黄不接,捉襟见肘;雨水不丰,过度采用,污染猖獗;日益匮乏,与日俱增;城市扩张,天然湖泊、自有水源;南水北调、西水东进,耗时费力;人口增长,生活用水;经济发展,工业用水;洗车、洗浴,服务业用水;技术不到位、设备不到位、意识不到位,水资源浪费;不良生活方式,节约高效,可循环用水;执政能力,施政理念;顶层设计,经济转型;粗放型增长,集约型发展;水资源管理,全国统筹,统一调控,合理配置;政绩考核,综合考核;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生态旅游,绿色产业;限制审批,价格杠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开方便之门;严肃处理,无路可走、无利可图;节能设备,方便用、用得起;节约用水,一种可能、一种习惯、一种本能、一种日常。
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天蓝、地绿、水净”是我们的美好愿景。但是,美丽中国不会自动从天而降,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企业、公众齐心协力、各尽所能,用扎实有效的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我国的社会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很强有力的,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政府的主导首先体现在倡导文明理念上,要在全社会培育起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工业化、城镇化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做好顶层设计,建构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肩负起引导与监管的责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与不良行为沆瀣一气,否则便是失职或渎职。
建设美丽中国,企业是主体。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生产方式的直接实践者,在改善和提升生产方式方面责无旁贷。目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背后,不少企业生产方式严重落后是个重要原因。作为企业家,要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一个企业一时欠下的环境账,十个企业一辈子也还不了。”企业一定要下大决心舍得投入搞技术创新,培育和发展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兴产业,提升和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根除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可能,让企业的效益成为不欠生态账的效益,用充满阳光的利润为美丽中国奠基。建设美丽中国,公众是主人。如果说生产方式的主体是企业,生活方式的主体就是社会公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对生态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雾霾天气的出现,很大程度就是不文明生活方式造成的。据测算,城市汽车尾气导致的污染要占到三分之二还多。反过来,如果每个公民都能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情况就会不同。仅以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为例,今年北京烟花爆竹的总体燃放量在下降,而且相对集中在除夕和初五这两个节点,其他地方烟花爆竹的销售量也都有下降的报道。这就是公民的自觉行动。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出一点改变,汇聚起来就是很大的改变。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每个公民都是美丽中国的主人。
政府、企业、公众既要各负其责,又要相互配合,如果形成合力就会出现1+1>2的效果。政府、企业、公众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只要我们不辱使命、持之以恒,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辛鸣)
Analyse范文评析
一、本文应对的时政热点和申论考点
1.时政热点:“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系列
2.申论考点: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表述;打造中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升级版;企业创新驱动改革转型;低碳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二、写作框架
引出论点——提出举措——论证举措——点题收尾。
三、文章点评
1.文章内容点评
(1)标题:标题紧扣主题,理性与灵气兼具。
(2)开篇:用党和国家政策文件,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亮出论点即三方合力建设美丽中国;100字左右,字数适当。
(3)主体:总论点即三方合力建设美丽中国,下面又分别用三个分论点来阐述论证即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分别论述,最后又进行了汇总即对如何形成三方合力进行了阐述。
(4)结尾:总结点题,首尾呼应,发出呼吁,良景展望。100字左右,字数适当。
2.文章形式点评
(1)结构: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归纳演绎贯穿文章始终;层次分明,通过“总分总”形式来实现,一个总论点,三个分论点,一个总结;结构完整,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结论咸备来体现。由此,保证了文章由一根线串成,浑然一体。
(2)行文:文笔流畅,起承转合,情理兼备。由此,保证了文章的畅达有力。
四、好词好句
1.文中自有黄金句:
①美丽中国不会自动从天而降,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企业、公众齐心协力、各尽所能,用扎实有效的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②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
③做好顶层设计,建构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④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制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政策,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全社会进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
⑤建设美丽中国,企业是主体。
⑥一个企业一时欠下的环境账,十个企业一辈子也还不了。
⑦政府、企业、公众既要各负其责,又要相互配合,如果形成合力就会出现1+1>2的效果。
2.文中自有词如玉:美丽中国,战略部署;天蓝、地绿、水净;齐心协力,各尽所能;制度安排,发展模式;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工业化的深度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顶层设计,发展战略;国土空间优化,生产空间集约,生活空间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产业政策,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评价体系;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制约惩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不良行为沆瀣一气;技术创新,新兴产业;社会责任,责无旁贷;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企业效益,生态账;社会公众,生活水平,消费结构;低碳生活,绿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