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必读的中华历史文化故事·宋辽金元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赵匡胤建立北宋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恭帝殿前都点检(皇帝亲军的最高统领)赵匡胤(yìn)发动兵变,结束了后周政权,做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称他为宋太祖。说起他夺取皇位的事,极富戏剧色彩,饶有趣味。

战争中的幸运儿

赵匡胤于后梁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宦的人家,年轻时就喜爱研习武艺,受到后汉将领郭威的厚爱,并得到提拔。

显德元年,柴荣继郭威当了皇帝,他就是周世宗。这时北汉和契丹联合进攻后周,柴荣被迫亲征,两军在高平摆开战场。北汉首战得利,后周的右军统领樊爱能抵挡不住,败下阵来。军中盛传皇帝在战乱中走失,人心浮动,士气低落。这时,赵匡胤挺身而出,满怀信心地说:“现在皇上身处逆境,战局变幻莫测,正是我辈武人效命疆场之时!切勿听信传言,贻误国家大事。”接着策马冲入敌阵。部众见统帅身先士卒,也跟着冲了上去,喊杀之声四起。敌军仓皇应战,大败而逃。赵匡胤由禁军将领升为殿前都虞候,掌管亲兵,随侍皇帝左右。

高平战役的胜利,使柴荣增强了削平割据势力、统一天下的信心。第二年五月,他下令对西蜀成、凤、秦、阶四州用兵,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接着又向后蜀发动进攻。由于山高路险,加上蜀军坚守不战,大军进展缓慢,粮饷难以供应,周军陷入了欲战不胜、欲罢不能的困境。不少大臣丧失了信心,将士们纷纷要求罢战东归。赵匡胤带领几名卫士奔赴前线,了解到攻守双方都处于难以长期相持的境地,只要咬紧牙关,再坚持一段时间,就能赢得胜利。他的判断得到柴荣的认可,调整了部署,稳定了军心,最终取得全胜。

赵匡胤后来奉命率军进攻南唐,出奇制胜,攻取滁州,活捉守将皇甫晖及其部将多人,打退了南唐东路援军,接着又以三千精兵,攻取寿州。从此以后,他的声名更加显赫。赵匡胤还善于抓住时机,邀取皇帝的宠信。就在滁州战后,他的父亲征战归来,半夜途经滁州,又饥又寒,便想叫开城门将息一晚,明日早行。他听出了父亲的声音,不但不予通融,还大义凛然地说:“父子虽是骨肉至亲,儿子奉命守城,全是为了皇上。两相权衡,后者为重,恕我不能从命。”他父亲只得在城外露宿,感受风寒,从此一病不起,竟至与世长辞。

这件事情传开后,世宗深受感动,曾对左右亲信说:“朕有这样的忠臣辅佐,何愁天下不定!”对他恩宠有加。赵匡胤居丧期间,世宗破例提升他为定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点检,手握重兵,这为他后来发动兵变夺取皇位奠定了基础。

历史在这里重演

五代十国历时53年,中原和南方相继出现十几个政权。它们相互残杀,出现了王朝频繁更替的局面。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领兵北伐,准备收复幽州,攻入易州、固安后忽然患病,只得在瓦桥、益津留兵驻守,自己匆匆南下,于六月十八日在开封逝世。7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辅政。第二年正月,北周君臣庆贺新年,赵匡胤的胞弟赵匡义和幕僚赵普等人放出风来,说是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州)两州有人来京报告,北汉和契丹已联兵南下,不日即将围攻京城。范质等人不辨真假,立即命赵匡胤带领大军前往抵御。走了几十里路,在陈桥驿扎营。

傍晚时分,赵匡胤正在帐中与诸将痛饮。将士们轮番把盏,把赵匡胤灌得酩酊大醉。士兵们也在帐外议论国事。赵匡胤的一名亲信说:“如今君主年幼,无力主持朝政。依我之见,不如拥立点检为君,顺天应人。柴荣的义父郭威,不也是夺取刘汉的天下吗?”

众人听了,连声赞同。

赵匡义和赵普得知军心归附,便召集各部头领商议,要大家约束士兵,毋使借故生事,以免走漏风声。又重新部署了兵力,连夜派人与赵匡胤的心腹、镇守京师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联系,在京城策应。

黎明前,一群群士兵在将校率领下闯入赵匡胤营帐。早已酒醒的赵匡胤佯装呼呼大睡。大家七手八脚将他拉起来半躺在椅上。赵匡胤睡眼惺忪,还没来得及问个究竟,一件黄袍已经披在他的身上。

赵匡胤见此情景,立刻跳了起来,众人又将他按了下去,不约而同地跪倒,冲着他高呼“万岁”。

“别胡闹了,这黄袍哪能随便穿呀?弄不好要杀头的!”赵匡胤佯装严肃地对大家说。

一将校答道:“如今先帝驾崩,少帝年幼无知,朝廷昏暗,全军一致拥戴点检为君,万望顺应天心,切勿推辞。如若不从,我辈都成了叛逆,死无葬身之地。”说完,又是一遍遍“万岁”的呼喊声。

赵匡胤站起身来,扶起将校,连叹数声,最后假意说:“好吧,我就答应大家的要求,只是没有颜面再见皇上了。”

第二天,大军按照预定计划返回开封,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后周的政权。范质、王溥等人也做了新朝的大臣。

正月初五,赵匡胤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原来担任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陈桥兵变”是大家熟知的故事,因为它极富戏剧色彩。其实这并不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特别是在五代,军队拥立主帅为君的事情屡见不鲜。赵匡胤篡夺的后周,太祖郭威本是后汉天雄节度使,在乾三年(公元950年)十二月引兵北上抵抗契丹,兵到澶州,将士忽然鼓噪起来,撕开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拥护他做皇帝。郭威便在“不得已”的托词下,夺了后汉的天下。“陈桥兵变”,只是历史的重演。

以“陈桥兵变”为标志,五代割据的混乱局面结束,中国又进入了统一时期。

决胜于杯盏声中

赵匡胤登基一年多,后周的节度使并没有完全降服。他先后出兵平定了昭义节度使李筠、平卢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他心里明白:反对他称帝的又何止他们两人呢?如不及早采取措施,等到反对派势力强大,随时都有可能被推翻。

有一天,他把宰相赵普请进宫中,微笑着说:“唐末以来,几十年间皇帝换了八个,战乱不息,原因何在?欲使国家长治久安,不知卿有何良策?”

赵普宽慰他说:“依臣愚见,当今天下不安定的症结,在于驻守各地的节度使,手握重兵,形成君弱臣强之势。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其实也不难,只要逐步削减他们的兵权,控制他们的粮源,天下就自然安定了。”

这些话正合赵匡胤的心意,他高声说道:“说得有理!”

赵普接着说:“禁军将领,久居京师,遍结党羽,一旦失控,士兵们只知有将,不知有君。”

赵匡胤打断他的话说:“这中间的原因,我已经明白了。”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免了禁军统领慕容延钊、韩令坤的职务,令他们到外地担任节度使,不再设立殿前都点检的军职。禁军将领中,只有石守信暂时保留原来的职位。

秋天的一个晚上,赵匡胤在宫中盛宴石守信等几个高级将领。他乘着酒兴对大家说:“没有诸君戮力同心,我赵某不会有今天的尊荣。大家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记在大宋世代皇帝的心里。不过,做了天子也实在令人焦虑不安,还不如节度使逍遥自在。说句真话,自从登基以来,我何曾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守信听了,觉得奇怪,便小心地问道:“陛下还有哪些焦心的事呢?”

赵匡胤指着皇帝宝座感慨地说:“这皇帝的椅子就这一把,谁人不想坐啊!”

石守信明白了他的意思,便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已定,谁还敢有非分之想?”

赵匡胤苦笑着说:“我们情同手足,你们自然没有二心,但如果有朝一日,诸位的部下贪图富贵,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到时你们也就身不由己了。叫我怎能不焦心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他的话,不禁渗出一身冷汗,连忙跪在地上叩头不止,泪流满面地说:“恕微臣愚钝,没能想到这层意思,望陛下赐给我们一条活路。”

太祖见此情景,装出大度的神态,笑着说:“你们都起来,坐着说话。”他深知,搽在猫屁股上的辣椒现在已经起作用了。

赵匡胤欲言又止。半晌,他长叹一声,才又放缓语气说:“人生短促,卿等出生入死,还不是为了聚敛钱财,广积金银。活着,享不尽荣华;死后,为子孙留份产业。依我看,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去做大官,多买良田,广建居室,还可蓄养歌儿舞女,快快活活地颐养天年,君臣之间不就相安无事了吗?我们的子女还可以互结秦晋,君臣又变成了亲戚,彼此之间消除了猜疑。下边的将士,也就不敢想入非非了。”

众将听罢,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下来,连忙叩头谢恩。

赵匡胤觉得这一招既没有伤害君臣的情义,又医好了久治不愈的心病。于是传令洗盏更酌,直饮到四更时分,诸将才各自回府。

第二天,侍卫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等一批禁军将领,全都自动称病,请释去兵权。宋太祖自然照准,任命他们为节度使,并予重赏。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赵匡胤又故伎重演,解除了几个手握重兵、号召力强的节度使的兵权。有一些不识时务的藩将,竟在皇帝面前夸耀自己的功劳,于是赵匡胤罢了他们的军职,给一个空头官衔,让他们留在京城“享福”。

他又趁热打铁,将原来禁军两司之一的侍卫司一分为二,与殿前司合称“三衙”,任命资历较浅的军官担任头领。三衙之间,互不隶属,由皇帝直接指挥。三衙头领只能统兵,没有调兵权力。赵匡胤又把地方上的精兵抽调到中央充实禁军,禁军轮流到外地戍守,使士兵经常换防,将领频繁调动,造成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局面。这样,节度使的权力削弱了,禁军将领也失去了原来举足轻重的显要地位。

赵匡胤解决了高级将领的兵权,接着又解决宰相专权。他特设枢密使主管军机,以分军权;设三司使主管赋税,以分财权。一切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为防范地方割据,他先是派文官代替武将治理地方,随后又削弱地方的军事力量,限制行政权力,收了财权和司法权,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使之听命中央。

这些措施,对扭转唐末以来长期形成的藩镇割据、悍将干政的局面是必要的,使北宋初年政治相对稳定,为后来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