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必读的中华历史文化故事·春秋战国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识时务的天王

王东迁以后,我国历史便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周天子尽管仍然拥有“诸侯共主”的名分,但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不像原先那么神圣不可侵犯。越到后来,情况就越糟糕,甚至还不如一个诸侯。

郑国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幽王的叔父。郑国是受封的一个小国,按贵族等级,桓公也只是一个伯爵。可是到了西周末年和东周初年的时候,郑国的桓公、武公、庄公祖孙三代,都兼任朝廷卿士,执掌王室军政大权,并且立了大功,在诸侯中的威望也就大大提高了。

幽王在位时,西方的犬戎部落入侵镐京,桓公当时任王室司徒,为了保护幽王,惨死在乱箭之下。武公闻讯,立即率兵勤王,经过激烈的战斗,赶走了犬戎,并报了杀父之仇。武公亲自迎立太子宜臼为平王。平王登基后,把都城东迁到了洛阳。这以后的周朝,历史上便叫东周了。

武公死后,庄公自然成了他父亲的继承人。这当儿,正逢郑国国内发生了权力斗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庄公自顾不暇,根本无法抽身到成周去视事,卿士之位如同虚设。这就引起了平王的猜疑。

正在这时,虢公忌父来朝。平王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对他说:“郑伯延误国事,有负朝廷恩宠,我想让你代替他的职务,不知你是否愿意?”虢公一听,顿时吓出一身冷汗,连忙推辞说:“不行!不行!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庄公知道了,不仅对我不利,恐怕还会伤害您和郑国的和气。”

这件事情说说也就算了,不论是平王还是虢公,都没有把它挂在心上。几天后,平王设宴款待虢公,并赏赐给他许多财物,然后打发他回到了封地。

庄公人虽不在朝廷,可在天子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平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他的严密监视之下。听说平王想免除他的卿士职务,心里总是不安。有一天,他率领随从星夜赶到了洛阳。一进宫,就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没等平王开口,即主动提出辞去朝廷卿士的请求。

毫无思想准备的平王,一时窘得满脸通红,半晌后才嗫嚅着说:“这,这……这是说哪里话!好久不见,我可想念你呢!”

庄公一声不吭,目不转睛地盯住平王。平王的脸色更加显得难看。过了好一阵子后,庄公才冷冷地说:“不见得吧,虢公才是您真正想念的人呢!”

一听庄公提到虢公,平王心里更加忐忑不安,心想:这庄公不是好得罪的。于是支支吾吾地安抚道:“你误会了。早先,我知道你国中有事,便想让虢公代理几天。现在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虢公也被我打发走了,你就放心吧,千万不要多疑啊!”

谁知平王越是解释,庄公就越是步步进逼。万般无奈,平王只得撇开天子的尊严,赔着笑脸说:“好吧,你既然信不过我,那就将太子派到你那儿去做人质,这样总该可以放心了吧?”

庄公知道,尽管天子的威望今非昔比,但是,若把天子的太子派到诸侯国做人质,这在周朝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事情。如果这样,那么,在天下人面前,郑国便成了破坏纲纪、胁迫天王的罪魁祸首,会给自己在政治上造成不利。

庄公摊开双手,装出实在为难的样子,对平王说道:“我看,人质的事就别提了。至于用谁担任卿士,那是您的权力,怎能让太子屈就郑国呢?再说,我可担当不起这大逆不道的罪名啊!”

平王连忙解释道:“不,不能这样说,你治国有方,我把太子送去向你学习治国的本领,总该名正言顺了吧!”

庄公还是不从。

这时,满朝文武官员,一个个侍立左右,谁也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如果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庄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沉默了好一阵子,一位大臣说道:“依我看,天王如果不让太子去郑国,就无法消除周郑之间的误会;要是只让太子去郑国,又顾全不了王室的体面,反而使郑国为难。不如君臣相互交换人质,方是两全之策。”

平王听了大臣的建议,连声叫好,庄公紧绷着的脸上也绽出了笑容。于是,一桩周郑交质的交易终于成功。周太子狐被送往郑国,郑公子忽则到了洛阳。

国王和大臣交换“人质”,是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一“交质”,把君臣关系降到了平列国家之间的关系。

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平王寿终正寝,太子狐也因积愤成疾,即位不久便去世了,由其孙姬林继位。他就是周桓王。庄公和周公黑肩两人总摄朝政。

桓王对庄公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他与周公黑肩商量,要让虢公代替郑伯担任卿士。尽管周公再三劝阻,桓王已经拿定了主意,决定实现平王的计划。

一天,桓王召见郑伯,没好气地对他说:“你是我祖父的重臣,我不敢随意使唤你,请自便吧!”说完,便起身而去,连安慰的话都没有说一句。

庄公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羞辱,那阵子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好容易才踉踉跄跄地走回客馆。第二天一早,便驾车返回郑国。

公子忽听说父亲被桓王驱逐回国,气得火冒三丈;公室的文臣武将,也个个义愤填膺,都说周王忘恩负德,不堪为“天下共主”,请求立即起兵问罪,再立新王。

庄公让大家出谋划策。大夫祭(zhài)仲说:“如果我们找不到充足的理由就急于用兵,恐怕会引起天下诸侯的非议。不如暂且忍耐一下,给桓王一点回旋的时间,也许事情会有转机的。”他又向庄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明天,我带领一支精干的部队到周朝边境上的温邑(今河南温县)去,对温大夫说:‘郑国发生了饥荒,特来贵邑借点粮食。’如果遭到拒绝,我们就强行割掉地里的麦子。万一周王诉诸武力,那就中了我们的圈套,我们找到了用兵的借口。如果天王不说什么,那就表明他有了后悔之意,到时主公再去朝见,保准转祸为福。”

庄公表示同意。

这年夏天,祭仲带领大批人马,将温邑的麦子割得一干二净,大车小车地运回郑国。温大夫自知不是郑国的对手,只得忍气吞声,派人将情况报告了天王。桓王也无可奈何。到了秋天,祭仲又领兵闯入了成周(今洛阳东)近郊的村庄,割光了天王的谷子。

这下子可激怒了桓王。他想:“郑国如此无理,我若不兴师问罪,岂不被诸侯耻笑!”周公黑肩竭力劝阻。他说:“边境上的摩擦,总是难以避免的。也许庄公未必知情!千万不能因小失大,闹出一些不必要的乱子来。”

桓王只得强压胸中怒火,命令边境守军严加戒备,不要轻举妄动。

过了一段时间,庄公见王室没有反应,心里反倒有点过意不去,便决定进京朝觐天王。正准备起程,适逢郑国与齐侯订立盟约,不能抽身;接着卫国州吁作乱,联合宋殇(shāng)公以杀弟囚母的罪名,进攻郑国。这样一来,朝觐的事便拖了下来。

庄公心里明白,宋国攻打郑国的目的,只是因为郑国收留了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公子冯是避殇公而出奔的。作为穆公侄子的殇公,总是放心不下,担心有朝一日,郑国会把公子冯送回宋国,夺走他的公位。

州吁之乱平定后,庄公打算进攻宋国,教训那个胆大妄为的殇公,同时让公子冯回国接替君位。

祭仲对庄公说:“进攻宋国,最好以天子的名义。他位居公爵,地位显贵,如果轻举妄动,定然遭到舆论谴责。不如先去朝见天子,到那时,师出有名,谁敢不听从你的调遣?”

庄公觉得有理,便在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的一天,连夜备办贡品,带领祭仲一行,星夜赶赴成周。

谁知桓王积愤在心,对郑伯非常反感。刚一见面,劈头就问:“你们郑国今年收成怎样?”庄公毕恭毕敬地回答:“托天王的洪福,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桓王年轻气盛,哪里按捺得住内心的愤怨,便接过话茬,反唇相讥道:“那就好了,温邑的小麦,成周的谷子,今年我们可以留着自己吃了!”

庄公讨了个没趣,只得告辞出宫。

庄公朝觐期间,桓王对他十分冷淡,来时没有设宴款待,去时也没有回赠礼品,只是派人运来10车谷子,说是让庄公带回国去,等灾荒之时用来充饥。

桓王送的10车谷子,是一种蓄意的挑战,极大地伤害了庄公的感情。庄公当时心想:桓王欺人太甚,总有一天,我会收拾他的!正待将谷子打回,祭仲连忙止住道:“既送来了,就收下吧!您想,天下诸侯为什么会特别看重郑国呢?还不是因为我们祖孙三代担任朝廷卿士,立过大功,受到天王恩宠。现在,如果您把同朝廷的芥蒂公开暴露出来,那还有谁会看重郑国呢?”正说着,只见周公黑肩又派人补送了两车绸缎给庄公,说是天王的特别赏赐。这里面的情由,祭仲自然清楚:这哪里是天王的赏赐,只不过是周公觉得桓王有些过分,恐与郑国失和,才这样做的。祭仲道谢之后,命从人将绸缎分散铺盖在10车谷子上,浩浩荡荡地上路了。庄公一行沿途大造舆论,说这次朝觐天王,得到了大批赏赐,还说宋国怠慢王室,一直不履行诸侯的义务,天王派他去讨伐宋国。这些谣言,外人哪里知道是真是假。

庄公刚一回国,便趁热打铁,立即竖起了“奉天讨逆”的大旗,约会了齐国、鲁国,兵分三路,直奔宋国杀来。殇公还来不及组织还击,就被太宰华督杀死。公子冯回到宋国后,在郑国的卵翼下当上了宋国的国君。

不久,桓王得知郑伯打着天子旗号讨伐宋国的事情,一气之下,正式免去了庄公的卿士职位。周郑之间的矛盾不仅公之于世,而且愈演愈烈。

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桓王干脆把庄公的左卿士职位也罢免了。庄公见桓王一再对他制裁,也就不去朝见。这位自不量力的天子,亲自率领周军和他还能指挥的蔡、卫、陈三国军队,讨伐郑国。庄公闻讯,立即调遣军队抵抗“王师”。

在这次会议上,庄公义愤填膺地对大家说:“我们祖孙三代辅佐天王,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桓王反目成仇,不仅夺去了我的卿士之位,还派兵攻打我国,真是欺人太甚。如不坚决反击,我们郑国的基业将会危如累卵。”

听了庄公的话,公室上下,群情激愤。他们决心听从庄公指挥,与天王决一死战。

两军在郑国的(xū)葛(一名长葛,今河南长葛东北)摆开阵势。

桓王见庄公根本没有请罪的表示,更加恼怒,决定亲自领兵出战。桓王在阵前历数郑国种种罪行,发泄胸中积压多年的怨愤。哪知庄公按兵不动。到了午后,庄公见桓王的士兵已有倦意,便挥动大旗,击鼓冲锋,只见人头攒动,杀声震天。天王的军队招架不住,四散逃生。

桓王见郑国将士骁勇善战,绝无取胜希望,只好下令退兵,亲自策马断后。

郑国将军祝聃(dān)紧追不舍,一眼便认出了战车中的天王。于是弯弓搭箭,一矢射中了桓王的中肩。幸亏桓王有坚实的铠甲护着,才没有造成重伤。桓王忍着箭痛,指挥退却。祝聃请庄公下令追击。庄公本是被迫应战,又见桓王受伤,便没同意。当天晚上,庄公派祭足到周军中问候桓王和其他将领,表示郑伯不过应战而已,还是愿意和周王室和好。

交战中双方互有伤亡,原本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然而,“射王中肩”一事却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它反映了一个历史过程:西周的时候,天王是“诸侯共主”,神圣不可侵犯。可到了东周,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室逐渐衰微,诸侯的力量日益强大。那位不识时务的天王,还想摆出当日天子的威风,动不动就兴师问罪。这一箭使周天子威风扫地,把“受天有大命”、“辅有四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牌子打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