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道教认识途径的一点思考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问过同学们这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认识道教和看待道教的?”这个问题包含着两个层次。第一,我想知道授课对象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认识道教的;第二,我想了解青年学生对道教的看法。不言而喻,答案是五花八门的。
关于认识途径的问题,有一种回答比较引起我的注意,这就是“通过读小说或看电影、电视懂得一点道教知识”。我与同学之间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
“你们读过哪些小说与道教有关?”我问。“读的不是太多,有那么几本。”一位同学答。
“你能否举例谈谈与道教有关的小说情节。”
“可以。”这位同学继续说:“那是上一个学期,我读了一部叫做《九流歪高手》的作品,记得作者是台湾的李凉。这部小说以《阎王棺材店》的故事开局,紧接着一章是《神仙葬仪社》。说实在的,没读这部小说之前,我对道教还有一点好感,但读了之后整个心真的凉了。”
“为什么?”
“因为我从小说中看到:人们所推崇的‘神仙’原来不过只会开葬仪社罢了。还有,书中描写以‘大还丹’蚀化人的身躯,让我觉得所谓道教神药原来是用来干坏勾当的。”
“是这样的吗?”我希望这位同学确认一下他的这种感受。这位同学点点头表示肯定。
听了这位同学的话,我颇有感触。为了弄清来龙去脉,我查阅了《九流歪高手》这本书。从其描写中,我知道了主人公叫做隋管,他被当做“高手”是因为练武功而增强了性生活的技能。作者的本义并非要描写道教活动,但其情节却也涉及一些道教内容,比如说“大还丹”即是从道教来的。《九流歪高手》第一章有一段“大还丹”作用的细腻描述:
原来公孙虹在急着宽衣解带之际,不小心把费尽心机才弄来的少林“大还丹”掉落在地上。
作者告诉我们:当公孙虹找到隋管时,那粒“大还丹”就被隋管偷偷塞入鞋中,隋管在目睹公孙虹那迷人的脱衣舞时紧张兴奋得汗流浃背。那粒大还丹就在公孙虹双腿移动的时候被隋管踩裂,汗水渗缝而入,大还丹逐渐地溶化,药力也自他的左脚心涌泉穴中逐渐上移,在他走动之后,上移更急,他终于晕倒了。由于大还丹药力的作用,隋管足足昏睡了三天三夜才苏醒过来,而那位迷人的漂亮女人公孙虹不仅已经被丹药蚀化,而且连尸水也被泥土吸光,只剩下黑黄一片痕迹。
《九流歪高手》把大还丹说成出于“少林”,这首先就犯了知识性的错误。根据该小说的上下文可知,所谓“少林”乃是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林寺的略称。人们知道,少林寺是佛教著名寺庙。从渊源上看,少林寺的学问以禅为主,与服食的大还丹没有什么瓜葛。作者将大还丹归属少林,这在来源上就站不住脚。稍微有一点文化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还丹”本是由某些天然矿物石炼制的药物,后来道门中人把修炼自家精气神的过程与结果也叫做“还丹”。根据其过程的复杂程度与作用的情况,“还丹”又有大小之分。从本来的目的看,道教“大还丹”乃是为了服食,而不是用来杀人的。虽然历史上确有服食外丹而丧命的现象,但也有一些外丹对人体的健康有裨益,至于修炼自家精气神的“内丹”那就更谈不上什么蚀化人体了。《九流歪高手》这样描写“大还丹”的功效自然是三流小说家构想的结果,我们不必去追究其真实与否,但从其行文却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许多小说家自以为知识渊博、想象力丰富,也不用查考,随便炮制一些情节,其结果常常误导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正常认识,这当然也包括对道教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像《九流歪高手》这样的小说在当今的文坛上为数甚多,随手拈来,我发现《九宫飞龙》第一回《庐山炼丹话劫因》也有一段比较长的关于“丹药”的文字。作者鬼谷于以颇具神秘的笔法描写了以仙谷神医为首的一班人守护“九转回生丹”的情节:
儒侠王青阳听得一惊,转眼望去,只见仙谷神医皇甫珠机,一步一步走向炎热如焚的炉旁。昆仑派的法灯和尚,已经像似面临大敌,凝立一角守护。王青阳、大雄禅师急忙走前几步,分站炉脚一旁。虽然炉火焰热难耐,但是炼丹已到最后关头,绝不容有丝毫疏忽,否则就要功亏一篑,只得勉强屏住真气,咬牙忍耐。
仙谷神医皇甫珠机强忍苦热,一步一步迫近炉前,只见锅中药液,显得一片紫青色,皇甫珠机默算时刻,知是时候,急不迭忙咬破中指,取血九滴,洒在药液上,鲜血滴处,锅药哗哗连响,在锅中转来转去,宛如波涛浪涌。
从其情节看来,《九宫飞龙》力图告诉读者,“九转回生丹”的是由三教人物共同炼制的,其中儒家代表是王青阳,佛教代表是法灯和尚、大雄禅师,道教代表是仙谷神医皇甫珠机。这个炼丹组织简直是“大杂烩”,无论从哪一个门派的立场看,这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中国古代炼丹是一项十分神秘的活动,向来对于丹药炼制都有严格的传授要求。非师徒关系的乌合之众相结合,这是无法想象的。可见,作者的描写已经发挥到了非常离谱的地步,以至于可以不顾及历史常识,任意生造。再说,丹药炼制有严格的程序,一旦开炉就意味着丹药炼制的程序已经完成。《九宫飞龙》作者描写皇甫珠机一步一步迫近炉前就能看见锅中药液,这也是想当然而已。《九宫飞龙》的这种写作作风不仅反映了当今一批作家文化素养相当差,而且也错误传播了道教文化知识。
当然,也有一些现代武侠小说家在构思情节时注意到不违背历史文化常识。比如金庸确实比一般现代小说家高明些,但他的作品对道教的反映或表现也是有问题的。他运用各种手段塑造了许多道教人物,有的写得比较成功,有的也流于概念化。在他的笔下,道士之流似乎都是好斗之徒。无论是《神雕侠侣》还是《侠客行》,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道士、道人与世俗之人打斗的紧张氛围。金庸笔下的道人有的甚至相当狠毒,比如《侠客行》三《摩天崖》写一道人性子暴躁,连小乞丐都狠狠地打:“那道人飞脚将小乞丐踢倒在地。那小乞丐跌得鼻青目肿……”在作品中大量充斥着这种描述,自然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似乎道门中人都是一些亡命之徒,动不动就打。另外,还有许多作家常常把道士当做反面角色加以抨击,所以长期以来流行着“妖道”之类的贬称。我不否认作家有想象的自由,但如果每每以道士作为社会的反面角色,这就会形成一种定势,似乎道教就是社会恶势力的代表。而一般青年学子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将小说的描述信以为真,整个道教文化就受到严重歪曲了。
我的主张是,小说是要读的,但必须加以分析。由于种种原因,现代小说界对道教的表现存在许多问题。故而,我提醒诸位朋友,不可以小说的描绘作为认识道教的正宗途径。至于电影、电视对道教的反映或表现,大抵与小说中的情形相差不远,因为许多电影电视基本上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尤其是那些具有武打特征的电影、电视作品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照样应该以审视者的眼光来对待作品中反映或者表现道教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