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回 里根大唱重振国威 白宫起用格林斯潘
里根政府上台后,推行了“重振国威”的全球战略,全面重整军备。与苏联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力图凭借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在竞赛中将苏联拖垮,从而取得对苏战略优势,遏制苏联的全球扩张势头。
里根政府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遏制苏联。里根公开声称:“10年来我们疏忽、软弱、犹豫不决。现在,美国外交的任务就是重整军备,在政治上再次发动攻势。”里根及其助手认为居心叵测、得寸进尺的苏联是世界不安全的根源,称苏联为煽动内战,助长恐怖主义,谋求扩张的“邪恶的帝国”。因此,美国决心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建设,以阻止苏联的核战争或常规战争威胁,迫使苏联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显然,里根政府企图从实力地位出发进行谈判,并通过谈判谋求军事优势。
里根政府为推行“重振国威”方针,实现大规模的扩军计划,军费每年递增7%以上,进行了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军备建设,一共耗资两万亿美元。里根批准制造每架估计为30亿美元的B-1轰炸机,命令制造和贮存中子弹,而这些卡特均曾否决过。当苏联指责美国实行军事扩张并决心赶上美国时,里根得意洋洋地说:“他们像坐在锋利的钉子上一样发出了尖叫。”
除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外,里根政府还力求改变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核谈判中的软弱形象,主张不急于同苏联谈判;坚持对苏联实行粮食禁运;与苏联进行地区争夺,利用阿富汗战争拖住、孤立和消耗苏联。因此,“里根的第一届任期,是美苏关系20年来的谷底”。里根甚至在这4年里未与苏联领导人会面。美苏关系之紧张由此可见。
里根的“拖垮苏联”政策收到了效果。
苏联美国研究所所长、曾任六位苏联首脑外交助理的阿尔巴托夫在回忆录《制度》中说:美国人很快就算出来,在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美国及其盟国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情况下,军备竞赛提供了一条于他们而言绝对可靠的途径来损耗苏联的实力,最终有可能通过经济消耗战来完全击溃苏联。正是在里根执政的最初几年,美国制定了竞争战略的构想和军备计划,其目的专在“使苏联以往的国防投资过时”。他们凭借自己的方案,迫使我们在最不利的、昂贵的、足以拖垮我们的环境中进行竞争。
他还说:现存的政治上层建筑把政治生活限定于极小的范围之内。它根本不适于发现和分析变化着的社会现实。不适合于动员社会上所有的智能潜力去解决不断涌出来的问题。因为决策者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抵制任何变动,不惜代价维持现状。这是至高无上的任务,所以最高层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党组织、社会科学界、大众媒体都得这么做(也就是党性)。它们必须帮助掩盖日趋严重的问题,饰以稳定、成功和进步的假象。这样一来,最后一批可以进行公开讨论的孤岛消失了。保密的领域扩大了。每发生一次领导层所不悦的争论,就会有新的领域被界定为“国家机密”。
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的William Odom在《苏联军队的崩溃》中引证,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曾说:“1985年4月以后,我们面临削减军费的任务。因为军费竟占整个国民经济的18%。背负这个包袱,经济无法正常运转。”
1989年,即苏联瓦解前夕,莫斯科首次公布的较真实的军费预算,近800亿卢布,是它先前发表数额的近四倍。约占它的GNP的百分之十一(接近西方的估计)。
美苏关系在紧张僵持了4年以后,从1985年起有所缓和。美苏两国领导人均表示了和解的意向,里根也宣布遵守差点夭折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他一改前愆,屡次倡议举行美苏首脑会晤以消除误解。美苏关系之所以有所缓和,根本原因在于里根政府认为美国的实力地位通过重建国防已明显增强,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已出现了对美有利的势态。
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在戈尔巴乔夫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指望后者可能会使苏联走上“民主”的道路。
在对内问题上,里根的一项功绩就是起用了艾伦·格林斯潘。
1926年3月6日,艾伦·格林斯潘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华盛顿高地”。独立战争时乔治·华盛顿将军曾在这里据守抵抗英军,故得名。艾伦的父亲是一名商人,后来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是德国犹太人血统。他的母亲罗斯是波兰移民。艾伦5岁时,他的父母离了婚,孩子归母亲。她带了孩子回娘家同外祖父母住在一起。家在纽约西163街第600号。生活非常窘迫。
格林斯潘早慧,5岁时就能用心算处理三位数字的加减。他母亲常在客人面前叫儿子表演并以此为荣。他进了169街的公立小学,并在班上常得第一。在9岁生日时,父亲送了他一本自己写的书《经济复兴在望》,该书是为罗斯福的新政辩护的。在扉页上有这样的题词:“但愿此书表达我经常想你的心,希望你能不断努力,以便在成年后懂得这些合乎逻辑的预测的道理,并能自己做出类似的功绩。”
当时他没有注意去读这本书,后来才明白了它的道理。
1940年,格林斯潘进了乔治·华盛顿高地中学。当时亨利·基辛格也是该校学生,不过他比格林斯潘高两班,两人并不相识。
他喜好音乐,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在乐队中演奏单簧管。
1943年,他高中毕业。他想把音乐作为终身事业,所以考入了朱利亚音乐学院。但不到一年,亨利·杰罗姆的乐队把他招募了去。他就随乐队在东部各地演出。战争结束后,杰罗姆乐队解散,格林斯潘决定放弃以音乐为业,他进了纽约大学商学院。商学院的地点在格林威治村。
他的学习成绩卓著,他的一篇论文《小公司的利润》被《纽约时报》采用,这是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经济论文。他于1948年毕业,得经济学科学学士学位。随后他进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他在纽大时曾在莫尔教授门下熟悉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以统计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人们称之谓科学法。当时莫尔的老师阿瑟·伯恩斯在哥大任教,格林斯潘主要是想投奔于他门下,才选了哥大。
伯恩斯是凯恩斯主义的批判者。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格林斯潘逐步跟上了伯恩斯。他发展了用严密的统计数字来分析经济的办法,获得了伯恩斯的欣赏。但格林斯潘没有念到毕业就离开了哥大,一是因为他没有钱交学费,二是因为伯恩斯离开哥大去华盛顿当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了。
于是,他就进了纽约的“会议局”,这是一家非营利机构,专为各公司作企业调查。年薪为4万美元。但更幸运的是,由于工作关系他结识了一家名为“汤逊-斯基纳公司”的企业老板汤逊。这是一家商业情报公司。斯基纳在战后去世,由他的女婿诺利斯继承,但他无意从事此项工作,所以把股权让给了汤逊。汤逊要招一个新的伙伴。他就把年轻的格林斯潘招了去。他65岁,格林斯潘当时是27岁。两人建立了“汤逊-格林斯潘公司”。格林斯潘从此埋头于企业的数字研究。
从1987年8月开始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历经福特、卡特、里根、克林顿四位总统。他导引下的美国经济经历过两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一次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他在克林顿时代创造出“通货膨胀型”经济奇迹。美国的一家媒体在1996年总统大选时说道:“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联储主席就行。”
格林斯潘证明他正是这方面的能手。他仔细研究政府的数字资料,追踪到数字的根源,并取得第一手资料。
人们评价他说:“他是这个制度的最高解剖大师。他知道这整个东西是如何配合起来的。他对骨头、肌肉和血液都了如指掌。在50年代后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掌握这么多的数字。”
格林斯潘终于找到了他的“职业”。
举一个例子来说。他发现可以从纸箱的生产推断经济情况。因为不管什么产品,都需要用纸箱来包装。如果纸箱生产上升,可以认为经济活动是在活跃期。这些事一般的经济专家是不会注意的。但就实用而言,它却具有无比的正确性。所以,客户们都纷纷要找格林斯潘寻求指导。
尽管格林斯潘已是忙人,但他不忘要念完他的博士学位。他采取了零打碎敲的政策,最后于1977年才取得了纽约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8年,汤逊得心脏病死亡,格林斯潘成了公司唯一的主人。
话说理查德·尼克松在1960年选举中败给了肯尼迪,但在1968年他又卷土重来。有朋友把格林斯潘介绍给了尼克松,于是他成了尼克松竞选班子中的经济策士,这时他才结识了他的中学校友亨利·基辛格,并成了朋友。基辛格最后得出结论说:“我十分尊敬艾伦。他的伟大之处是始终以极严肃的专业态度处理问题。他一贯就事论事,决不玩儿政治。”
尼克松获得胜利后,想留住格林斯潘参加政府,但后者表示婉谢。他后来对记者说:“我与尼克松相处并不十分愉快。我不愿意留在华盛顿的原因之一是,我把握不准我将与他建立何种关系。我是在他竞选班子中尽了力,那帮人除我以外都进了政府。我认为,现在仍然认为,尼克松可能是威尔逊总统以来智商最高的总统,但他自己却觉得自己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正因为这种心态,我觉得难以与他谈得拢。更糟的是,他的两名主要助手哈尔德曼和埃立契曼处处从党派利益出发处理事务,没有办法与他们相处。”
格林斯潘回到了纽约,搬进了新办公地,在纽约广场的一座50层摩天楼内。他的公司在33层。1970年8月5日,33层发生大火,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他的许多资料却成了水渍资料。
1974年初,尼克松要求他出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最先还是婉谢,原因有:他现在的年收入约有30万美元,而主席的年金只有4.2万美元;他到华盛顿必须与尼克松和其班子朝夕相处,不好办;他还想在纽约大学读完博士。
尼克松的办公厅主任黑格原是一名办事能手,他亲自赴格林斯潘家中邀请,但也没有成功。黑格就去找格林斯潘的老师也是知交伯恩斯,让他出来游说格林斯潘,伯恩斯晓以“爱国主义”大义,说他有责任去华盛顿与“通货膨胀作战”。这正是中国人所说的激将法,格林斯潘果然中了此计。
格林斯潘后来说:“这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如果一个公民有可能对国家做出贡献,他就应当这样做。在这不平常的时刻,是考验爱国主义的时候。”
凑巧的是:尼克松很快因水门事件而下台,格林斯潘得以与福特总统建立了极为良好的关系,成了福特的密友。由于他的出谋划策,通货膨胀有所缓和。1997年12月,《商业周刊》把他当做封面人物。
福特回忆说:“得到格林斯潘这样一个有才干的人做我的顾问,为我出主意,我深感庆幸。我完全信任他,支持他的见解,他显然也相信我的决策。我们之间有一种超一流的工作关系。”
福特有两大依靠:外交靠基辛格,经济靠格林斯潘。
但由于水门丑闻阴魂不散,福特在1976年大选中被吉米·卡特挤下了台。格林斯潘于1977年1月20日又再次回纽约干他的汤逊一格林斯潘公司。他在临行前收到了伯恩斯一张字条:“十分愉快地我能在京城与你共事,并从你那里得益多多。你知道,我不但认为你是我的好朋友,而且也认为你是我最尊重的极有天赋的经济学家。”
格林斯潘在纽约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的博士论文很特别,可以说,根本不是正常的博士论文,而仅仅是他多年来的文集。这是很罕见的。所以有人就不承认他是博士。
这时,他已很有名声,他可以以此吃饭。他平均每周做一至二次演讲,一次可得报酬1万美元至4万美元。
1987年夏季的一天,格林斯潘接到了里根总统来的电话,要他出任联邦储备局局长。这可以说是改变格林斯潘生命的一天。人们普遍认为这在美国是一个仅次于总统的重要职位。储备局局长必须能与总统和国会相处融洽,而且能在吃饭和睡觉时都想着数字。格林斯潘正是这样一个人。格林斯潘如鱼得水矣!
储备局局长就是储备银行行长,也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行长。他的就职典礼是由副总统布什主持的。里根在会上称格林斯潘为“经济学家们的经济学家”。
格林斯潘除了说一些感谢的话以外,还说:“遗憾的是,我进研究院35年以来的老师和导师、前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前联邦储备局局长伯恩斯博士已不能来参加这个典礼了。”因为伯恩斯在不久前因病去世。
美国中央银行的决定影响到货币的流通量、货币的借贷量、货币的借贷条件。这就是所谓的货币政策。这与财务政策是不同的。后者管的是:政府预算决策、税收政策、政府开支。在分工原则下,储备局管货币政策,国会和行政当局管财务政策。
格林斯潘接二连三地为美国和世界解决货币危机。由于工作成绩卓著,他一直连任联邦储备局局长到2005年。
正是:
格林斯潘是真才,掌舵惊涛若平坦。
经济原是立国本,胜过广岛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