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国际关系的研究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国际关系学最初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政治领域,因此这门学科在很长时间内与“国际政治”是重合的。由于国家之间政治关系表现最极端、后果最严重的当属战争,于是,如何避免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实现世界和平成为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主题。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冷战为国际关系学的战争与和平的研究提出了现实需求。所以,对战争产生根源的理论探索、对国家如何获得安全的探讨以及对军备控制、对外战略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的主流。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社会日趋复杂,国际关系学的研究领域从政治学不断向外拓展。
经济领域本来是专属于经济学家的地盘,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欧洲一体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等事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巨大影响,国际关系学者开始关注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国际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从此,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热门话题。国际关系学者们开始讨论:如何有效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何在?经济相互依存能否避免战争?……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最早主要关心“战”与“和”,现在开始关心“钱”。
社会领域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学的新兴热点。事实上,早在18世纪,格劳秀斯(Hugo Grotius)等人就十分热衷于“国际社会”这一概念。后来英国学派传承这位国际法大师的衣钵,将“国际社会”发扬光大,如今这个原本仅是英国学派的基本概念在国际关系学中已显得越发重要。因为除了国家之外,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行为体之间形成的多重复杂关系已经使得世界越来越像一个“社会”了。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究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国际行为体之间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这种关系的成因和影响力。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就将其著作直接命名为《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曾长期受到忽视,但在政治学大师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文明冲突论”的影响和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热”。不仅文化成为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议题,而且这个领域中还涌现出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其中,温特(Alexander Wendt)对体系文化的研究、江忆恩(A.Iain Johnston)对国家战略文化的追溯、兰德斯(David S.Landes)等人对文化是否影响经济发展的讨论都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加深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理解。
心理领域可能是国际关系学目前最为微观的研究领域。作为社会科学,国际关系学从根本上讲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所以不可能忽视个人和群体心理因素的存在。心理学家很早就从心理学角度对影响国际关系的重大事件做出了探索。随着心理学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很多国际关系学者也开始采用心理学方法来分析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有学者将心理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划分为三个学派,即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分析学派、侧重领导人个性分析的个性学派,以及分析研究对象认识和信息处理过程的认知学派。近年来,国际关系学中的心理学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关系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从现实主义之“高级政治”逐步扩展到自由主义之“多样性”,研究主题从战争、和平、国家安全、危机管理、军备控制等拓展到国际政治经济、国际组织、公共外交、个人心理等。与此同时,国际关系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而且不断从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中汲取理论养分。更为重要的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体越来越侧重于“人”,如世界中的人、国家中的人、战争中的人、跨国界的难民、人道主义危机和干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爆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