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理解与运用:基于中国经济特殊性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经济体的主要不同在于构建原则

至今我国对两种经济的主流判断仍然停留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划分上,但是,依据前述对市场运行机制的分析,可以判断两种经济最大的差别不在于它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而在于构建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的基本原则,在于能不能让市场的均衡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但如果只是在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上做文章,则即便将我们的经济构建得与发达国家惊人的一致,也难免是形似而神不似,所以充分贯彻落实市场的均衡原则至关重要。

按照大多数教科书的论述,发达国家的价格调控主要是改变供给或需求,使得供求曲线形成新的交点;而我国的调控则主要是直接规定商品的价格,使之高于或低于均衡点。这样的差别决定了发达国家调控的结果是,市场价格仍然在均衡点上,只不过新的均衡点替代了原来的均衡点。而我国的调控则使得市场价格背离原来的均衡点,这就造成了市场运行的非均衡。在市场保持均衡的情况下,经济主体仍然可以套利,他们对自己资产的支配和使用权不受影响。而在市场非均衡的情况下,经济主体不能套利,他们对自己资产的支配和使用权受到很大的侵犯。即便在价格管制的情况下买入或卖出要遭受损失,经济主体也别无选择。即使在别的市场中有更多的盈利机会,他们也不能自由地将资金引向那个方向。

在市场保持均衡的情况下,经济主体的套利可以使偏高的价格回落、偏低的价格上升。尽管由于管理层的干预,这种价格的高低已经不完全是公众自由选择的结果,其中已经包含了管理层参与交易造成价格的偏离,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价格仍然尊重公众的选择,使得价格反映商品的效用和成本,利率反映投资的风险和期限,只不过比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更高或者更低而已。最重要的是,只要公众自由选择的权利不被损害,市场就可以自发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只要管理层终止它的干预,市场价格和利率就能向其正常位置回归。而在市场非均衡的情况下,价格的高低势必与商品的效用和成本无关,利率也不能反映投资的风险和期限。即便市场参与者知道实际价格和利率与其应有位置背离,没有资金的进入和退出,偏离错位的价格和利率也无法向应有的位置回归。

更重要的是,一旦市场主体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只能唯管理层马首是瞻,而失去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如果管理层终止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经济主体将很可能无所适从,市场将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震荡才能稳定下来。因为顾忌市场可能出现的震荡,管理层甚至不敢放开直接管制,实际价格和利率与其应有位置的背离越严重,放开后的震荡也就越剧烈。可以想象,如果实际价格和利率偏离均衡位置只有2%,放开后的震荡可以为经济所承受和消化。但如果偏离超过50%,解除管制后的震荡则会超过经济的承受力,而无法为经济所吸收和消化。这就是说,管制的本身产生管制的要求,管制持续的时间越久,越难以解除管制。发达国家一直允许资金自由流动,所以只会形成潺湲细流,可以任其一直自由流动下去。而我们的管制已经形成太多的资金“堰塞湖”,一旦让其自由流动,则非常可能造成垮坝溃堤的危险,所以管制越久,越不容易解除管制。

所谓看不见的手,正如前述,指的是价格机制。如果价格能够反映商品的效用和成本,利率能够反映投资的风险和期限,那么在这样的信号引导和刺激下,可以形成高效有序的产业结构,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如果价格信号扭曲失真,那就不仅会误导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也会紊乱。可见,正确的价格信号对于市场运行非常重要,怎么强调也不算过分。而价格信号的正确与否则取决于经济主体是否享有套利的自由,以及自由的程度。如果完全没有这种自由,则一个市场炒得再热火朝天,另一个市场的经济主体也只能隔岸观火,资金不能自由流动,实际价格就不可能是正确的价格。如果经济主体享有充分的自由,则实际价格低,背离了正确的价格,就会引发相应的套利行为。实际价格向正确价格回归得越快,价格信号就越准确。反过来,经济主体享有的自由越有限,经济主体的套利受到的限制越大,实际价格背离正确价格的时间越久,价格信号就越不准确。论证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自由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的终极目的,而且有着非常重要的市场功能,没有它就没有均衡可言,更无法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原来的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别就不是计划或市场,而是管制与自由,我们的是管制经济,它们的则是自由经济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对当今世界经济体制进行分类时,特别指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是自由经济,而不是什么市场经济。其他经济学的教科书也有同样的意思。。对此无须作非常深入的分析,只要搜索我们的记忆,就不难找到证明。从凭票供应、价格管制、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打击投机倒把等,无不表明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全面管制。而发达国家经济,却没有类似的管制,其经济主体享有的自由比我们大多了,所以可以在市场上纵横驰骋,追求利润最大化。当初将两种经济划分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于在原有体制中撕开改革的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当时的体制中,管理层是闻自由而紧张,见自由要批判的,所以用市场经济取代自由经济可以为方方面面所接受。但是,这种划分仍然存在学理上的局限,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则不免有些“戴着镣铐跳舞”,不利于改革的深化与拓展。

计划和市场不是两种经济的典型性特征,而是非典型性特征。因为完全的计划经济也存在着市场,如人民公社的社员也可以从鸡屁股掏蛋换盐巴,这就是市场交易行为;市场经济也有计划,美国的就业、医保和社会发展计划甚至比我们还要完备和严密。既然两种经济都有计划和市场,那么用它们共有的特征来划分两种经济,就像用雌性或雄性激素来划分男女,难免搞得扑朔迷离,混沌不清一样。所以需要选择此有别无,具有排他性的特征来划分。不仅于此,如果不能将对两种经济的认识延伸到自由与管制的基本原则上去,而仅仅停留在计划与市场,停留在组织和运行方式上,我们不仅可能用管制的方式来构建市场,并且可能会用管制的方式来管理和调控市场。而一旦市场失去了自由,这样的市场就徒具形式,而没有市场的本质和功能。此外,改革的拓展也会受阻,因为作为一种原则,要贯穿落实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和所有环节上,如果只是强调市场的组织运行方式,而忽略基本原则,那么在社会生活很多领域和环节背离自由原则的情况下,不可能横空出世产生一个真正意义的市场。

这里特别需要补充和强调的是对自由的理解。我们前几十年对“自由”相当紧张,以为自由是想怎样就怎样,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甚至罔顾法纪。这样的自由不仅不可接受,而且要严厉禁止,它也不在本书的假定范围内。本书所要说的自由不在哲学层面,而仅仅在经济主体对自己权益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维护上。从这样的自由出发,人们使用自己的资金在市场上公平交易,套利牟利,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非如此不足以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为有关交易各方,包括社会都能从这样的交易中得到好处。但若有人要买卖人口、枪支毒品等,这样的自由则不仅要禁止,而且要严厉打击。因为它不仅冒犯和损害他人的利益,而且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经济自由的重要性可以在人民币汇率上找到佐证。如果人民币有2%的升值压力,让它升值,则能释放压力,而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大的危害。但如果像现在这样让压力积聚到40%,则只要一升值就会造成经济的震荡。这就表明如果让汇率享有充分的自由,就不会让我国经济陷入目前这种国内外各种压力和矛盾之中。这也表明所有矛盾和压力的根源正在于政府对汇率的直接管制。进一步可以推论,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自由经济,用管制建立不起市场经济,或者说,用管制构建的市场不仅徒有市场的形式,而且会给市场运行留下无穷的后患。因为每个成功的管制在缓解眼下矛盾的同时会积聚未来更大的压力,甚至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涓涓细流可以自由流动,一旦“高峡出平湖”,想自由流动也不可能了。可见,管制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好处,但却会让人在长期中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当然,在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压力太大的条件下,不能让汇率自由浮动,实际上也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这就更需要在理论上认清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自由,以免将权宜之计的管制当做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方式。

在市场不成熟、制度不规范的情况下,经济主体追求自己的利益,可能不利于经济的运行,特别是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明确自由乃社会及经济运行的终极目标,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顾条件和时机,一味地强调和推进自由。而只能审时度势,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地拓展和深化自由的广度和程度。需要强调的是,在自由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暂时不能拥有,或者只能部分拥有自由权利的时候,也要对经济主体说明清楚,并承诺在什么时间和条件下,归还这部分自由,而不是简单地否定经济主体应该拥有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