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类——奇迹的制造者
最初,所有的事情都很简单。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堂是一个美丽的蓝色大穹顶。
夜晚,小天使们钻过穹顶来窥探,那就是星星。
但是,有一天,一个勇敢的人带着一副简易望远镜爬上了一座塔的顶部,长时间地进行了认真的观察。
从此以后,麻烦开始了。
首先,太阳必须变成宇宙的中心。接着发现我们大名鼎鼎的太阳系根本不是一个“宇宙”,而仅仅是一个神秘而庞大的系统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而已。依此类推,这个神秘而庞大的系统是更神秘、更庞大的计划中更微不足道的角色。而这个更神秘、更庞大的计划据猜测是银河系一个偏僻角落里完全不重要的角色。
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
地心说
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地心说”的核心观点。地心说最早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将这种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托勒密认为,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各自绕地球旋转。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这种观点虽然错误,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葡萄牙宇宙学家维利乌绘制的地心说模型
这些发现不但在神学家中,而且在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中引起了巨大的不安。在有了这些发现之前,他们已经能够用千米或英里为单位来衡量地球和月球——甚至地球和最近的行星——之间的距离。
但是现在,人类熟知了千百年的“宇宙”出人意料地变成了某种比《圣经》中某一章所描述的东方场景更重要的东西时;当发现存在一种巨大天体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太阳系的大部分囊括进自己的肚腹之中的时候;当祖先们用来简单计算就够用的“0”现在以十的十几次方倍增时,就该设计一种新的几何标准,避免天文学家们在操纵算尺的时候累得手臂酸痛。
由此,新的“天文学单位”——92900000英里——得以确立。这个距离是地球运行轨道半径的长度,这个尺码用起来很方便,只要不用来测量离地球太远的距离就行。
然而一旦置身真正的星球之间(真正的大家伙,不像邻近我们地球的那些小伙计那样),这样的天文学单位就变成“三脚猫”了,就有必要考虑比92900000英里更大的单位。
哥白尼
日心说
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这种观点类似于“日心说”。日心说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认为地球是转动的,太阳是银河系的核心,地球绕着静止的太阳转动,又叫地动说。
就在这时候,爱尔伯特·麦克尔逊正在用光做实验,提出光线——当然,叫“光线”纯粹是胡扯,但我还是用了这个术语,因为我们绝望地深陷浪漫主义时代这一诗意的术语之中,这种观点认为在我们还需要几百年才能用科学时代的术语思考——我正说着呢,就在此时,麦克尔逊发现光是一种每秒以299820千米的速度传播的物质,这让有些人灵机一动。1年有365天,1天有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因此光在一年中的传播距离是10418623400000千米。这个距离被叫做“光年”,成了衡量现代天空的“卷尺”。
最起码,现在每个人都该高兴了吧。因为在有“光年”之前,距离我们最近的邻居半人马座在离我们25000000000000英里之处。此后我们可以脱口而出:“半人马座?哦,是,离我们有4.35光年。近得似乎可以去观光一下!”
但是,别忘了,天文学家对于距离的欲求是没有止境的。他们发现在2-3万光年处有一些小天体。然后他们很投入地对这些星云进行了探测,那些光斑让我们想起了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天文学家们认为有些天体坐落在据我们200-300万光年的地方。这样,连光年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星云
但是谁又能提出更好的办法呢?
现在写这些并不是在你眼前展示我知识渊博,或者幸运地通过分期付款买到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我在“永恒”这件乐器上演奏的音符,只是为这本书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做准备。
普鲁士科学家爱尔伯特·麦克尔逊从事光速的精密测量研究。
星云
星云是由星与星之间的气体和尘埃结合成的云雾状天体。星云里的物质密度很低。星云的体积十分庞大,常常方圆达几十光年。星云最初是由法国天文学爱好者梅西耶在18世纪中期发现的。
当地球不再拥有宇宙中心的荣誉时,有人认为人类直立行走后获得的尊严和荣誉将消失,并将退出宇宙历史的舞台。宇宙中成千上万的星星,距离地球无不超过百万光年之遥,人类意识到自己在物质世界中仅仅占有微不足道的比例时,对上帝造人也不再觉得有什么可炫耀的。人类开始真正认识自我——顶多只是一种聪明的动物罢了。
但是,不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观念上的变化显然是不可能的,自己后院起火远比遥不可及的红色心大星(直径640000000千米)上的火山爆发更重要;汽车汽缸运转的声音不正常比猎户座一等星参宿四灭亡的传言更吸引某个人的注意力。
星象学家正在对更遥远的宇宙作进一步的探索,而另一些科学家则正在使微小的原子进行进一步分裂,他们发现了无数微小的颗粒组成的世界,这些颗粒只有10-14毫米大小,它们分布均匀,做无规则运动,真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怪现象。
人类最好还是把自己看做宇宙的中心吧,至少在人类有了真正强劲的心理承受力之前这样。
但是对于自然的这一发现对人类关于生命的态度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本书的主角与古代的创世者不同,后者始终认为自己是上帝选定的宇宙的主宰,可以任意杀死和屠戮动物王国里的成员,满足他的各种欲求是宇宙存在理由。
他是万事的开始,也是万事的结束(数千年来,他一直这么认为),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开始怀疑。渐渐地,他开始怀疑,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一百万年前的“此时此地”和今天的“此时此地”以及一亿年后的“此时此地”完全一样。
德谟克利特
原子模型图
原子
我们经常听说氢、氮、磷、氧等名称,它们被叫做化学元素。组成元素的最小单元叫原子,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这个词则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粒子。
他原本以为自己是所有生命的完美典范,但是如果能在数以亿计的天体上找到其他类似生命作为自己的太空旅伴,那么他愿意放弃这种观点。
总之,经过数千年的循环,他再次鼓起勇气回味起那句用华丽的词句对令人向往的生活进行哲学概括而成的高尚而经典的名言:
我们每个人都属于人类自身,而不属于宇宙中与我们无关或者不值得我们注意的事物。
与生俱来的以极端好奇心为基础的探究权利,使本书的主人公力图窥探每个角落,探索每个领域,揭示每种现象所隐藏的意义,只要这种现象在人类理智的范围之内,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毫不考虑任何人或者事的权威,突破前人设定的真理界限,确立了一个个事关我们未来发展的里程碑。
如果他的探索被证明是成功的,他会让他的邻居知道,但并不显得骄傲自满。如果暂时面临的困难使他受到挫折,他也会毫无羞愧地承认自己的失败,并把困难留给装备比自己更好的其他人,进行再次尝试。
最重要的是,他知足常乐,富有耐心、韧性和良好的幽默感。他不屈不挠、无休无止地向未知领域推进,只有在因为某些别的事情需要暂时分心的时候才会稍作停顿。在他卸下担子的时候,没有一丝遗憾。这都是因为他知道,生与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在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向没有确定答案的生存之谜勇敢挑战的勇气。
我知道,所有这些听起来相当复杂。然而,只要你仔细阅读、反复阅读,就会发现复杂程度还不及你想象的复杂程度的一半。
那些感觉有很多事情要做的人最好立刻放下这本书。他们会感到厌烦,他们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和写作原因感到惊讶,他们认为,如果去电影院会更加惬意。
但是对其他人而言,他们已经猜到了我努力的方向了,对他们来说不需要多讲。他们也会明白,我也没有彻底地解决任何问题,但我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他们介绍某些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因为那是唯一可能发生的方式。我努力向人们展示,在什么方向上努力才有希望最终把人类从残酷暴政下解放出来,因为千百年来,残酷暴政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屠宰场。而残酷暴政是人类面对自己的偏见和无知,人类因其懦弱而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直接后果。
总而言之,就少数被选中的先驱而言,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和无私的奉献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一些读者可能会猜到,在本书中,我会为那些先驱们唱赞歌。他们猜得不错,总的来说,这正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
H.W.房龙
(房龙绘)
冰河时代(房龙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