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驶入快车道的债券市场
2004年以后,与我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形势相呼应,债券市场改革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我国债券市场从此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首先,从债券市场品种来看,1997年之前,我国债券市场仅有国债和企业债,债券品种较为单一。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尝试以招标方式发行政策性金融债,2003年,中央银行发行了央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2004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加速,债券品种不断丰富。一是面向金融机构推出了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一般性金融债券,还进行了资产证券化试点。其中,一般性金融债券的发行拓宽了金融机构直接融资渠道,有利于解决金融机构长期存在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而混合资本债、次级债及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对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次级债券,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的重要渠道。二是为改善社会融资偏重于间接融资的状况,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手段,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先后推出了企业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券和中期票据,这些企业融资工具的发展,拓宽了直接融资渠道,改善了我国融资结构,推动了公司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三是为推动债券市场改革开放步伐,又推出了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目前,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已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40亿元。
其次,从债券市场工具来看,1997年,我国债券市场仅有现券买卖和质押式回购两种基本的工具。2004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在质押式回购的基础上,分别推出了债券买断式回购。此后,为满足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增强市场交易活跃程度,丰富债券市场避险工具,银行间债券市场先后推出了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衍生产品品种以及债券借贷工具,这些交易工具的不断丰富,对帮助投资者规避债券市场风险,提高市场流动性,促进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
再次,从市场发行量、托管量和交易量来看,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1997年,我国债券市场发行量仅为0.4万亿元,2009年,我国债券市场的发行量高达8.7万亿元,12年来年均增速为29%;债券市场交易量从1997年的1.7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5万亿元,12年来的年均增速为31%,其中银行间市场交易量占全部交易量的97%;债券托管量从1997年末的0.5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末的17.7万亿元,与GDP的比值由6%上升到52%,12年来的年均增速为34%,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量占全部债券总量的97%。债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已经得到充分发挥。
附图表1.1 我国债券市场发行情况
注:非政策性金融债包括商业银行次级债券、普通债券以及国际开发机构债券,2007年数据未包括1.55万亿特别国债。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www.chinabond.com.cn)。
附图表1.2 我国债券市场交易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www.chinabond.com.cn)、中国证监会(www.csrc.gov.cn)。
附图表1.3 我国债券市场交易情况
数据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www.chinabond.com.cn)、中国证监会(www.csrc.gov.cn)。
附图表1.4 我国债券市场托管情况 单位:亿元
注:其他包括非金融机构债券、证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地方政府债等;其中,托管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但未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流通的1.26万亿元债券未统计在此表内。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www.chinabond.com.cn)、中国证监会(www.csrc.gov.cn)。
附图表1.5 我国债券市场托管情况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www.chinabond.com)、中国证监会(www.csrc.gov.cn)。
最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参与主体队伍日益扩大,类型更加多样。以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主体为例,近年来,除原有的财政部、政策性银行等发行人之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非金融企业、国际开发机构等都已经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同时,市场投资主体更加丰富,机构投资者表现活跃。除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基金公司、财务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等非金融机构、众多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信托产品等集合型基金也作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到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影响与日俱增。截至2009年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主体已由最初的16家商业银行,增加到9000余家。
在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债券市场的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
第一,债券市场已经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筹资平台。1997年至2009年,债券市场上,累计发行各种债券41.6万亿元,其中,发行国债10万亿元,为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发行政策性银行债7.02万亿元,是政策性银行筹措资金的主要工具;2004年以来,发行商业银行次级债和普通金融债券6956亿元,成为补充商业银行附属资本和主动负债的工具。从发行的债券种类来看,不仅有筹资工具,还有可以计入商业银行附属资本的商业银行次级债。同年,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增加额是82.53万亿元,债券市场筹集长期资本的能力非常突出。
第二,债券市场已经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平台。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货款规模管理,同年,人民银行恢复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的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对基础货币总量进行调控。2003年以来,开始发行央行票据。截至2009年底,共发行央行票据737期,累计发行额达到21万亿元。2009年末,央行票据余额达3.5万亿元,成为对冲外汇占款所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工具。通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仅可以调控基础货币,实现对货币总量的数量型调控,也可以调控市场利率,实现对宏观经济的价格型调控。
第三,债券市场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平台。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托管总量占全部债券托管总量的97%,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占现券交易总量的99%;回购交易量占回购交易总量的95%。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交易平台。1997至2009年,商业银行的债券资产总额从0.35万亿元上升到12.15万亿元。2009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所托管的15.98万元债券中,由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总额达到12.15万亿元,其他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总额达到3.83万亿元。
第四,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了市场化利率的重要形成机制。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已经形成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市场化利率机制逐步形成。1997年组建银行间债券市场后,债券回购利率完全由交易双方自行决定。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实现了政策金融债券的招标发行,在一级市场上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1999年,国债开始通过招标发行。目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7天回购利率已经成为重要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已经成为其他债券发行利率的参考;企业短期融资券的收益率逐渐拉开档次,初步显示了市场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融资的定价。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成功实践,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