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思考的一代”与问题小说

文学革命初期,除了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创作整体上还处在探索的早期阶段。新文化运动颠覆了封建礼教,解放了青年人的思想。觉醒了的青年成为思考的一代,他们开始用现代的眼光观察中国社会,探索人生问题。一个时期里,“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新奇的问题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希望文学能反映人生问题,并给出一个回答。1918年《新青年》刊出“易卜生专号”,易卜生的问题剧风行一时,对青年人思考人生问题也是一次有力的推动。

问题小说兴盛于1919年前后。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已经露出问题小说的端倪。问题小说探讨的大多是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的问题。这些问题与青年人关系最为密切,是他们首先要直接面对的。

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问题小说开始形成风气。冰心(1900—1999),本名谢婉莹,福州人。她出生于一个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年轻时求学于教会学校。《两个家庭》否定了封建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子,提出了家庭和教育的问题。《斯人独憔悴》则反映了封建家庭里的父子冲突:守旧的父亲不能接受儿子的新思想,要加以经济制裁,矛盾无法调和,使年轻一代陷于“憔悴”之中。冰心的这些问题小说抓住了青年的心,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不过,冰心没有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更深的内涵,而是试图开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药方。在冰心看来,人生免不了痛苦、悲哀、贫穷乃至残杀和死亡,也存在名誉、利欲、享乐、腐化的诱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她的答案是爱。她认为只有爱的维系才能缓解各种矛盾,人生才会有光明与幸福。1921年,冰心发表了《超人》,写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何彬,因为母爱的感动,改变了对人生的冷漠看法,认识到世界上的人“都是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这可以说是冰心对爱的哲学的阐释。冰心后来加入了文学研究会,1923年又留学美国,在散文和诗歌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散文影响较大的是《寄小读者》;其诗集《繁星》和《春水》是五四时期哲理小诗的代表。1931年,冰心写出了小说《分》,用一个“分”字把她早期所相信的人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哲学否定了。她开始抛开了“爱”的幻想,直接面对社会,小说的现实意义增强了。

问题小说关注人生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作者的流派意识并不强。这些人后来大多像冰心那样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其创作按照他们原本关注人生问题的方向汇入了现实主义的潮流。

与冰心一样试图以理想化的方式解决人生问题的,还有早期的叶圣陶和王统照。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县人。他认为“爱”与“美”可以克服人生的“烦”与“忧”,然而现实似乎又告诉他这仅是美好的幻想罢了。《沉思》中的模特儿琼逸代表了“爱”与“美”的理想。《微笑》写小偷在监狱里偶然看到一个皈依基督教的女犯人的微笑,突然心灵复苏;出狱后,他成了一个有知识的工人。这超度灵魂的微笑,即是人类爱与美的象征。很显然,问题小说提出的问题都十分尖锐,但它们所暗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却都相当幼稚。这反映了五四前后盛行的“美育”思潮的影响,从作者个人方面看,也说明了他们还是阅世不深的青年。王统照的小说后来开始贴近现实人生。写于1922年的《湖畔儿语》,通过叙述者“我”与一个为避嫌而离家的孩子在湖畔的对话,讲述了孩子的母亲因家贫而被迫卖淫的故事,这种境遇对孩子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创作于1923年的《生与死的一行列》,写一群抬棺者为在寂寞中死去的老魏送葬,揭示了下层民众痛苦而寂寞的生活。作者此前喜欢用的象征、暗示等艺术技巧,已经为写实的笔法所取代。

王统照的成就不限于短篇小说,他还是中国现代创作长篇小说最早的作家之一。他的《一叶》出版于1922年,与张资平的《冲积期的化石》同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一批长篇小说。1923年起,他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黄昏》。不过,这几部长篇小说带有感伤抒情的成分,艺术上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到了1933年出版的《山雨》,他的长篇小说艺术才趋向成熟,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