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3 施工项目质量五大要素的控制

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5大方面即4M1E,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nt)因素。对这五大要素进行严加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

3.3.1 人的因素控制

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要避免由于人的失误,给工程项目质量带来不良的影响。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强调“人的因素第一”。用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工序质量,用每个工序质量来保证整个工程项目质量。为此,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以外,还需要根据工程特点,确保质量,在人的技术水平、生理缺陷、心理行为、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如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工人来完成;反应迟钝、应变能力差的人,不能操作快速运行、动作复杂的机械设备;对某些要求万无一失的工序和操作,一定要分析人的心理行为,控制人的思想活动,稳定人的情绪;对具有危险源的现场作业,应控制人的错误行为,严禁吸烟、打赌、嬉戏、误判断、误动作等。

此外,应严格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对不懂装懂、图省事、碰运气、有意违章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总之,在使用人的问题上,应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控制。

在工程质量控制中,人员的参与,一种是以个体形态存在;另一种方式常以某一组织的形态参与,下面分别介绍两种形态下的人的控制。

1.个体人员因素控制

1) 领导者的素质

在对设计、监理施工承包单位进行资质认证和优选时,一定要考核领导层领导者的素质。因为领导层整体的素质好,必然决策能力强,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经营作风正派,技术措施得力,社会信誉高,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协作配合。这样就有利于合同执行,有利于确保质量、投资、进度三大目标的控制。事实证明,领导层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的关键。

2) 人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人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水平,尤其是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工艺新的建筑结构设计或建筑安装的工序操作,例如:功能独特、造型新颖的建筑设计;特种结构;空间结构的理论计算;危害性大、原因复杂的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处理等;均应选择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必要时,还应对他们的技术水平予以考核,进行资质认证。

3) 人的违纪违章

人的违纪违章,指人粗心大意、漫不经心、注意力不集中、不懂装懂、无知而又不虚心、不履行安全措施、安全检查不认真、随意乱扔东西、任意使用规定外的机械装置、不按规定使用防护用品、碰运气、图省事、玩忽职守、有意违章等,都必须严加教育、及时制止。

4) 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控制

建筑施工队伍的管理者和操作者,是建筑工程的主体,是工程产品形成的直接创造者,人员素质高低及质量意识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工程产品的优劣。应认真抓好操作者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操作者的生产技能,严格控制操作者的技术资质、资格与准入条件,是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关键途径。

(1) 持证上岗。

① 项目经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从事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项目经理,必须取得《全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合格证》和《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一、二、三级资质)。

项目经理是岗位职务,在承担工程建设时,必须具有国家授予的项目经理资质,其承担工程规格应符合项目经理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及同国际操作方式的接轨需求,从2008年开始,项目经理必须由取得建造师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一级建造师和二级建造师)的人来担任。

② 项目技术负责人的资格应与所承包的工程项目的结构特征、规模大小和技术要求相适应。

多层房屋建筑或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内的一般工程项目,应由具有建筑类中专学历及以上的助理工程师、且有三年以上施工经验的人员担任。

高层建筑或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内的一般工程项目和住宅小区工程,应由具有建筑类工程师以上或相当于工程师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

大型和技术复杂的工程或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工程项目和住宅小区工程,应由具有建筑类高级工程师或相当于高级工程师的人员担任。

③ 专业工长和专业管理人员(九大员)必须是经培训考核合格,具有岗位证书的人。

④ 特殊专业工种(焊工、电工、防水工等)的操作人员应经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其他工种的操作工人应取得高、中、初级工的技能证书。

(2) 素质教育。

① 学习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规章,提高法律观念、质量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② 学习国家标准、规范、规程等技术法规,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技术、管理和企业标准化建设。

③ 组织工人学习工艺、操作规程,提高操作技能,开展治理质量通病活动,消除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

④ 全面开展“五严活动”:严禁偷工减料,严禁粗制滥造,严禁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严禁盲目指挥、玩忽职守,严禁私招乱揽、层层转包、违法分包。

2.组织体人员因素控制

人在参与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时,是以各种组织的身份来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这就要求参与人必须充分了解并切实履行所代表的组织在施工项目质量控制中应承担的质量责任和义务。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参与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单位应承担以下质量责任与义务。

1) 建设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1) 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承建单位,建设单位不得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

(2) 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采购进行招标。

(3) 建设单位必须向有关的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提供与建筑工程有关的原始资料,原始资料必须真实、准确、齐全。

(4) 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

(5) 建设单位应将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的,不得使用。

(6) 实行监理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也可以委托具有工程监理相应资质等级并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没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该工程的设计单位进行监理。

(7) 建设单位在领取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8) 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

(9) 房屋建筑使用者在装修过程中,不得擅自变动房屋建筑材料、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

(10) 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

2) 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1) 从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禁止勘察、设计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勘察、设计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勘察、设计单位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所承揽的工程。

(2) 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并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应当在设计文件上签字,对设计文件负责。

(3) 勘察单位提供的地质、测量、水文等勘察成果必须真实、准确,否则,因勘测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甚至错误,将导致工程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

应用案例3-2

江苏省一幢5层宿舍,地质勘测时,发现有一层稻壳灰,厚为0.4~4.4m,但在地质报告中却没有反映此情况,致使建筑物还未建成,就发生了从5层到基础的通胀断裂裂缝。又如北京市一幢5层宿舍,地质报告中未反映地基局部有深达数米的压缩性较高的回填土层,致使建筑物产生了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墙体严重开裂,不得不重新加固地基。

(引自《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百问》王赫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

还有的因勘测精度不足,有的地质勘测的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准确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因而导致建筑物的质量事故,这种情况在丘陵地区发生较多。

应用案例3-3

四川省某单层厂房位于丘陵地区,地基中的基岩面起伏变化较大,勘测时钻孔间距较大,地质报告没有准确反映这些具体数据,厂房建成后,因基础下可压缩的土层厚度变化较大,造成基础不均匀沉降,使砖墙产生严重裂缝。有的地质勘测的钻孔深度不够,仅根据地基表面或基础下不太深的范围内地基情况进行基础设计,没有查清地基深处是否有软弱层、墓穴、孔洞,因而造成基础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变形或裂缝。

(引自《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百问》王赫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

(4) 设计单位应当根据勘察成果文件进行建设工程设计,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注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

(5) 设计单位在设计文件中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应当注明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要求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除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材料、专用设备、生产工艺等外,设计单位不得指定生产厂、供应商。

(6) 设计单位应当就审查合格的施工设计文件向施工单位做出详细说明。

应用案例3-4

上海市某车间为5层升板结构,设计时将5层的柱分成两段验算其强度和稳定性,第一段为下3层,下端作固定端,上端为弹性铰支承;第二段为4、5层,下端(即4层楼面处)为固定,上端为铰支承。由于施工前设计单位没有向施工单位作详细交底,实际施工中,各层楼板仅搁置在承重销上,并未做柱帽,也无其他连接措施与临时支撑。因此施工中柱的实际受力情况是一根下端固定,长细比很大的悬臂柱,这两种情况的计算差别甚大,最终因群柱失稳而倒塌。

(引自《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百问》王赫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

(7) 设计单位应当参与建设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并对因设计造成的质量事故提出相应的技术处理方案。

3) 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1) 施工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禁止施工单位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其他施工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施工单位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施工单位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工程。

(2) 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

施工单位应当建立质量责任制,确定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建设工程实行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全部建设工程质量负责;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者多项实行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其承包的建设工程或者采购的设备的质量负责。

(3) 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分包单位应当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其分包工程的质量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质量承担连带责任。

(4)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如有的施工单位任意修改柱与基础的连接方式以及梁与柱连接节点构造,由于改变了原设计的铰接或刚接方案而造成了事故;又如随意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而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较宽的裂缝等。

(5) 施工单位不得偷工减料。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文件和图纸有差错的,应当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6)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7) 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做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单位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8) 施工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现场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9) 施工单位对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建设工程或者竣工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应当负责返修。

(10) 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4) 工程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

(1)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担工程监理业务。禁止工程监理单位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工程监理单位的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禁止工程监理单位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工程监理单位不得转让工程监理业务。

(2) 工程监理单位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不得承担该项建设工程的监理业务。

(3)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4)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选具备相应资质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进驻施工现场。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建筑材料及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未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建设单位不拨付工程款,不进行竣工验收。

(5) 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以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建设工程实施监理。

3.3.2 机械设备控制

1.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控制的任务

建筑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是对企业的机械设备运动,即从选购(或自制)机械设备开始,包括投入施工、磨损、补偿,直到报废为止的全过程的管理。而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主要是正确选择(或租赁)和使用机械设备,及时搞好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按计划检查和修理,建立现场施工机械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等。其主要任务是采取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机械设备合理使用,用养结合,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工程项目的机械使用成本,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2.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1) 机械设备的选择与配套

对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的合理装备,必须依据施工组织设计。首先,对机械设备的技术经济进行分析,选择既满足生产,技术先进又经济合理的机械设备,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分析自测购买和租赁的分界点,进行合理装备。其次,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的装备必须成龙配套,使设备在性能、能力等方面相互配套,如果设备数量多,但相互之间不配套,不仅机械性能不能充分发挥,而且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所以不能片面地认为设备的数量越多越好;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的配套必须考虑主机和辅机的配套关系,在综合机械化组列中前后工序机械设备间的配套关系,大、中、小型工程机械及动力工具的多层次结构的合理比例关系。

2) 现场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

现场机械设备管理要处理好“养”、“管”、“用”三者之间的关系,遵照机械设备使用的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机械设备,使之发挥较高的使用效率。因此,操作人员使用机械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反对“拼设备”、“吃设备”等野蛮操作。

3) 现场机械设备的保养和修理

为了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使机械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必须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同时,定期检查和校验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和工作精度,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根据机械设备的性能、结构和使用状况,制订合理的修理计划,以便及时恢复现场机械设备的工作能力,预防事故的发生。

3.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控制

1) 合理配备各种机械设备

由于工程特点及生产组织形式各不相同,因此,在配备现场施工机械设备时必须根据工程特点,经济合理地为工程配备好机械设备,同时又必须根据各种机械设备的性能和特点,合理地安排施工生产任务,避免“大机小用”、“精机粗用”,以及超负荷运转的现象;而且还应随工程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机械设备,使各种机械设备的性能与生产任务相适应。

现场施工单位在确定施工方案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方面的要求,统筹安排施工顺序和平面布置图,为机械施工创造必要的条件。如水、电、动力供应、照明的安装、障碍物的拆除,以及机械设备的运行路线和作业场地等。现场负责人要善于协调施工生产和机械使用管理间的矛盾,既要支持机械操作人员的正确意见,又要向机械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提出施工要求。

2) 实行人机固定的操作证制度

为了使施工机械设备在最佳状态下运行使用,合理配备足够数量的操作人员并实行机械使用、保养责任制是关键。现场的各种机械设备应定机定组交给一个机组或个人,使之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和保养负责。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证后,方可独立操作。无证人员登机操作应按严重违章操作处理,坚决杜绝为赶进度而任意指派无证人员上机操作事件的发生。

3) 建立、健全现场施工机械设备使用的责任制和其他规章制度

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人员在开机前、使用中、停机后,必须按规定的项目要求,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和例行保养,做好清洁、润滑、调整、紧固和防腐工作。

经常保持机械设备的良好状态,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节约使用费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遵守磨合期使用的有关规定,由于新机械设备或经大修理后的机械设备在磨合期间,零件表面尚不够光洁,因而期间的间隙及啮合尚未达到良好的配合,所以,机械设备在使用初期一定时间内,对操作有一定的特殊规定和要求,即磨合期使用规定。凡是新购、大修以及经过发行的机械设备,在正式使用初期,都必须按规定执行磨合。其目的是使机械零件磨合良好,增强零件的耐用性,提高机械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在磨合期内,加强机械设备的检查和保养,应经常注意运转情况、仪表指示,检查各总分轴承、齿轮的工作温度和连接部分的松紧,并及时润滑、紧固和调整,发现不正常现象及时采取措施。

4) 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工作条件

(1) 创造适宜的工作场地。水、电、动力供应充足,工作环境应整洁、宽敞、明亮,特别是夜晚施工时,要保证施工现场的照明。

(2) 配备必要的保护、安全、防潮装置,有些机械设备还必须配备降温、保暖、通风等装置。

(3) 配备必要的测量、控制和保险用的仪表和仪器等装置。

(4) 建立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的润滑管理系统,即实行“五定”的润滑管理——定人、定质、定点、定量、定期的润滑管理。

(5) 开展施工现场范围内的完好设备竞赛活动。完好设备是指零件、部件和各种装置完整齐全、油路畅通、润滑正常、内外清洁、性能和运转状况均符合标准的设备。

(6) 对于在冬季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保证机械正常运转。如准备好机械设备的预热保温设备;在投入冬季使用前,对机械设备进行一次季节性保养,检查全部技术状态,换用冬季润滑油等。

5) 现场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控制建立“三定”制度

(1) “三定”制度的意义。

“三定”制度,即定人、定机、定岗位责任,是人机固定原则的具体表现,是保证现场施工机械设备得到最合理使用和精心维护的关键。“三定”制度是把现场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保养、保管的责任落实到个人。

(2) 施工现场落实“三定”制度形式。

施工现场“三定”制度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但是必须把本工地所属的全部机械设备的使用、保管、保养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人人有岗位,事事有专责,台台机械有人管,具体可利用以下几种形式。

① 多人操作或多班作业的机械设备,在指定操作人员的基础上,任命一人为机长,实行机长负责制。

② 一人一机或一人多机作业的机械,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

③ 掌握有中、小型机械设备的班组,在机械设备和操作人员不能固定的情况下,应任命机组长对所管机械设备负责。

④ 施工现场向企业租赁或调用机械设备时,对大型机械原则上做到机调人随,重型或关键机械必须人随机走。

(3) “三定”制度的内容。

在“三定”制度内部,要建立健全机械操作人员与机长的职责,班与班之间的责任制。

(1) 操作人员职责。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主动积极为施工生产服务,高质低耗地完成机械作业任务;

爱护机械设备,执行保养制度,认真按规定要求做好机械设备的清洁、润滑、加固、调整、防腐等工作,保证机械设备经常整洁完好;保管好原机零件、部件、附属设备、随机工具,做到完整齐全,不丢失或不无故损坏;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及时准确地填写机械设备的各项原始记录,经常反映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

(2) 机长职责。

机长是不脱产的操作人员,除履行操作人员职责外,还应做到下列4点。

① 组织并督促检查全组人员对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保养、保管和维修、保证完成机械施工作业任务。

② 检查并汇总各项原始记录及报表,及时准确上报,组织机组人员进行单机核算。

③ 组织并检查交接班制度执行情况。

④ 组织机组人员的技术业务学习,并对人员的技术考核提出意见。

(3) 交接班制度。

为了使多班作业的机械设备不致由于班与班之间交接不清而发生操作事故、附件丢失或责任不清等现象,必须建立交接班制度作为岗位责任制的组成部分。机械设备交接班时,首先应由交方填写交接班记录,并作口头补充介绍,经接方核对确认签收后方可下班,交接班的内容如下。

① 交清本班任务完成情况,工作面情况及其他有关注意事项或要求。

② 交清机械运转及使用情况,特别应介绍有无异常情况及处理经过。

③ 交清机械保养情况及存在问题。

④ 交清机械随机工具、附件和消耗材料等情况。

⑤ 填好本班各项原始记录,做好机械清洁工作。

3.3.3 材料的控制

材料(含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就无法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创造正常施工条件的前提。

1.材料质量控制的要点

(1) 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

掌握材料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好供货厂家,就可获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从而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这是企业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材料订货时,要求厂方提供质量保证文件,用以表明提供的货物完全符合质量要求。质量保证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供货总说明;产品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质量检验证明;检测与试验者的资质证明;不合格品或质量问题处理的说明及证明;有关图纸及技术资料等。

对于材料、设备、构配件的订货、采购,其质量要满足有关标准和设计的要求,交货期应满足施工及安装进度计划的要求;对于大型的或重要设备,以及大宗材料的采购,应当实行招标采购的方式;对某些材料,如瓷砖等装饰材料,订货时最好一次订齐和备足货源,以免由于分批订货而出现颜色差异、质量不一。

(2) 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合理、科学地组织材料的采购、加工、储备、运输,建立严密的计划、调度体系,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的占用量,按质量、所需数量和日期满足建设需要,是提高供应效益、确保正常施工的关键环节。

(3) 合理组织材料使用,减少材料的损失。

正确按定额计量使用材料,加强运输、仓库、保管工作,加强材料限额管理和发放工作,健全现场材料管理制度,避免材料损失、变质,是确保材料质量、节约材料的重要措施。

(4) 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

① 对用于工程的主要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如不具备或对检验证明有怀疑时,应补做检验。

② 工程中所有构件,必须具有厂家批号和出厂合格证;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均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抽样检验;由于运输、安装等原因出现的构件质量问题,应分析研究,经处理鉴定合格后方能使用。

③ 凡标志不清或认为质量有问题的材料;对质量保证资料有怀疑或与合同规定不符的一般材料;由工程重要程度决定,进行一定比例试验的材料;需要进行追踪检验,以控制和保证其质量的材料等;均应进行抽检。对于进口的材料设备和重要工程或关键施工部位所用的材料,则应进行全部检验。

④ 材料质量抽样和检验的方法应符合《建筑材料质量标准与管理规程》要求,要能反映该批材料的质量性能。对于重要构件或非均质的材料,还应酌情增加采样的数量。

⑤ 在现场配制的材料,如混凝土、砂浆等的配合比,应先提出试配要求,经试配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⑥ 对进口材料、设备应会同商检局检验,如核对凭证中发现问题,应取得供方和商检人员签署的商务记录,按期提出索赔。

(5) 要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① 对主要装饰材料及建筑配件,应在订货前要求厂家提供样品或看样订货;主要设备订货时,要审核设备清单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② 对材料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和施工要求必须充分了解,以便慎重选择和使用材料。

③ 凡是用于重要结构、部位的材料,使用时必须仔细地核对、认证其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性能有无错误,是否适合工程特点和满足设计要求。

④ 新材料应用,必须通过试验和鉴定;代用材料必须通过计算和充分的论证,并要符合结构构造的要求。

⑤ 材料认证不合格时,不许用于工程中;有些不合格的材料,如过期、受潮的水泥是否降级使用,也须结合工程的特点予以论证,但决不允许用于重要的工程或部位。

(6) 现场材料应按以下要求管理。

① 人库材料要分型号、品种,分区堆放,予以标志,分别编号。

② 对易燃易爆的物资,要专门存放,有专人负责,并有严格的消防保护措施。

③ 对有防湿、防潮要求的材料,要有防湿、防潮措施,并要有标志。

④ 对有保质期的材料要定期检查,防止过期,并做好标志。

⑤ 对易损坏的材料、设备,要保护好外包装,防止损坏。

2.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原则

1) 材料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虽然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种类很多,其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建筑材料可以分为直接使用的进场材料和现场进行第二次加工后使用的材料两大类。前者如砖块或砌块,后者如混凝土和砌筑砂浆等。这两类进场材料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都应当掌握。

(1) 材料进场时其质量必须符合规定。

(2) 各种材料进场后应妥善保管,避免质量发生变化。

(3) 材料在施工现场的二次加工时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如混凝土和砂浆配合比、拌制工艺等必须符合有关规范标准和设计的要求。

(4) 了解主要建筑材料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

2) 进场材料质量的验收

(1) 对材料外观、尺寸、形状、数量等进行检查。对材料外观等进行检查,是任何材料进场验收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

(2) 检查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

(3) 检查材料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材料质量不仅应该达到规范规定的合格标准,当设计有要求时,还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因此,材料进场时,还应对照设计要求进行检查验收。

(4)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对涉及地基基础与主体结构安全或影响主要建筑功能的材料,还应当按照有关规范或行政管理规定进行抽样复试,以检验其实际质量与所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是否相符。

3) 见证取样和送检

近年来,随着工程质量管理的深化,对工程材料试验的公正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1995年开始,我国许多城市的工程施工项目开始实行见证取样送检制度。具体做法是:对部分重要材料试验的取样、送检过程,由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同时将试样封存,直接送达试验单位,确认取样符合有关规定后,予以签认。

为了更好地控制工程及材料质量,质量控制参与者应当熟悉见证取样的有关规定,要求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认真实施。应当将见证取样送检的试验结果与其他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互相印证,以确认所试项目的结论是否正确、真实。如果应当进行见证取样送检的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未做时,应当采取补救措施,例如当条件许可时,应该补做见证取样送检试验,当不具备补做条件时,对相应部位应该进行检测等。

见证取样送检制度提高了取样与送检环节的公正性,但对试验环节没有涉及,通常由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试验环节加以管理。

4) 新材料的使用

新材料通常指新研制成功或新生产出来的未曾在工程上使用过的材料。建筑工程使用新材料时,由于缺乏相对成熟的使用经验,对新材料的某些性能不熟悉,因此必须贯彻“严格”、“稳妥”的原则,我国许多地区和城市对建筑工程使用新型材料,都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通常,新材料的使用应该满足以下3个条件。

(1) 新材料必须是生产或研制单位的正式产品,有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质量应达到合格等级。任何新材料生产研制单位除了应有开发研制的各种技术资料外,还必须具有产品标准。如果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则应该制定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按规定履行备案手续。材料的质量应该达到合格等级,没有质量标准的材料,或不能证明质量达到合格的材料,不允许在建筑工程上使用。

(2) 新材料必须通过试验和鉴定。新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应通过试验确定。试验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为了确保新材料的可靠性与耐久性,在新材料用于工程前,应通过一定级别的技术论证与鉴定。对涉及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安全及环境保护、防火性能以及影响重要建筑功能的材料,应经过有关管理部门批准。

(3) 使用新材料,应经过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认可,并办理书面认可手续。

3.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

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有:材料的质量标准、材料的性能、材料取样、试验方法,材料的适用范围和施工要求等。

1) 材料质量标准

材料质量标准是用以衡量材料质量的尺度,也是验收、检验材料质量的依据。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如水泥的质量标准有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强度、体积安定性等。掌握材料的质量标准,就便于可靠地控制材料和工程的质量:如水泥颗粒越细,水化作用就越充分,强度就越高;初凝时间过短,不能满足施工有足够的操作时间,初凝时间过长,又影响施工进度;安定性不良,会引起水泥石开裂,造成质量事故;强度达不到等级要求,会直接危害结构的安全。

应用案例3-5

武汉市某厂混凝土挡土墙工程,其试块强度仅达到设计值的58%。检查施工情况未发现明显问题,因此怀疑水泥质量。据查该水泥是国家某大厂生产的300号(硬练)水泥,但其实际标号只有200号,由此而成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因此,对水泥的质量控制,就是要检验水泥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引自《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百问》王赫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

2) 材料质量的检(试)验

(1) 材料质量的检验目的。

材料质量检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将所取得的材料数据与材料的质量标准相比较,借以判断材料质量的可靠性,能否使用于工程中;同时还有利于掌握材料信息。

(2) 材料质量的检验方法。

材料质量检验方法有书面检验、外观检验、理化检验和无损检验4种。

① 书面检验,是对提供的材料质量保证资料、试验报告等进行审核,取得认可方能使用。

② 外观检验,是对材料从品种、规格、标志、外形尺寸等进行直观检查,看其有无质量问题。

③ 理化检验,是借助试验设备和仪器,对材料样品的化学成分、机械性能等进行科学的鉴定。

④ 无损检验,是在不破坏材料样品的前提下,利用超声波、X射线、表面探伤仪等进行检测。

(3) 材料质量检验程度。

根据材料信息和保证资料的具体情况,质量检验程度分免检、抽检和全部检查3种。

① 免检就是免去质量检验过程。对有足够质量保证的一般材料,以及实践证明质量长期稳定、且质量保证资料齐全的材料,可予免检。

② 抽检就是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材料进行抽样检验。当对材料的性能不清楚,或对质量保证资料有怀疑,或对成批生产的构配件,均应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样检验。

③ 全部检查,凡进口的材料、设备和重要工程部位的材料,以及贵重的材料,应进行全部检验,以确保材料和工程质量。

(4) 材料质量检验项目。

材料质量的检验项目分:“一般试验项目”——为通常进行的试验项目;“其他试验项目”——为根据需要进行的试验项目。具体内容参阅材料检验项目的相关规定。如水泥一般要进行标准稠度、凝结时间、抗压和抗折强度检验;若是小窑水泥,往往由于安定性不良好,还应进行安定性检验。

应用案例3-6

上海市普陀区某大厦地下1层、地面以上20层,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21280m2,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工程于1994年2月1日开工,同年10月28日为加快施工进度,改用普通硅酸盐水泥。11月14日发现水泥安定性不合格,以后多次复验均不合格,12月14日上海市技术监督局仲裁结论:该水泥为废品,禁止使用。因此,这段时间施工的第1l~14层主体结构,使用了安定性不合格水泥,造成重大事故。

出现事故后,进一步对库存水泥做检验,发现水泥中游离氧化钙含量高达6.85%,超过国家标准的规定。在11~14层钻芯取混凝土试样,用蒸煮法加速试验,结果是混凝土劈拉强度下降达25%以上,抗压强度下降也达15%,且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上海市建委1995年6月1日决定:该楼11~14层因使用安定性不合格水泥,应推倒重建。并于1995年9月12日至11月15日逐层爆破拆除。这起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1.8万元。

(引自《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百问》王赫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

(5) 材料质量检验的取样。

材料质量检验的取样必须有代表性,即所采取样品的质量应能代表该批材料的质量,具体方法和数量见有检证取样规定的相关资料(各地存在一定的差异)。

4.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要求

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不当,均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质量事故。因此,必须针对工程特点,根据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和对施工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慎重地选择和使用材料。如不同品种、强度等级的水泥,由于水化热不同,不能混合使用;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因水化热大,适宜于冬期施工,而不适宜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5.常用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1) 进场水泥的质量控制

水泥是一种有效期短、质量极容易变化的材料,同时又是工程结构最重要的胶结材料,水泥质量对建筑工程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水泥质量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比较常见,对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1) 对进场水泥的质量进行验收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① 检查进场水泥的生产厂是否具有产品生产许可证。

② 检查进场水泥的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

③ 对进场水泥的品种、标号、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对袋装水泥的实际重量进行抽查。

④ 按照产品标准和施工规范要求,对进场水泥进行抽样复试。抽样方法及试验结果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由于水泥有多种不同类别,其质量指标与化学成分以及性能各不相同,故应对抽样复试的结果认真加以检查,各项性能指标必须全部符合标准。

⑤ 当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日期超过3个月时,应进行复试,并按试验结果使用。

⑥ 水泥的抽样复试应符合见证取样送检的有关规定。

(2) 进场水泥的保存、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必须设立专用库房保管。水泥库房应该通风、干燥、屋面不渗漏、地面排水通畅。

② 水泥应按品种、标号、出厂日期分别堆放,并应当用标牌加以明确标示,标牌书写项目、内容应齐全。当水泥的贮存期超过3个月或受潮、结块时,遇到标号不明、对其质量有怀疑时,应当进行取样复试,并按复试结果使用,这样的水泥不允许用于重要工程和工程的重要部位。

③ 为了防止材料混合后出现变质或强度降低现象,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各种水泥有各自的特点,在使用时应予以考虑。例如,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因水化热大,适于冬期施工,而不适宜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矿渣水泥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和耐热混凝土,但由于具有浸水性大的特点,易降低混凝土的匀质性和抗渗性,施工时必须注意。

6.进场钢筋的质量控制

1) 进场钢筋验收的主要工作

(1) 检查进场钢筋生产厂是否具有产品生产许可证。

(2) 检查进场钢筋的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

(3) 按炉罐号、批号及直径和级别等对钢筋的标志、外观等进行检查,进场钢筋的表面或每捆(盘)均应有标志,且应标明炉罐号或批号。

(4) 按照产品标准和施工规范要求,按炉罐号、批号及钢筋直径和级别等分批抽取试样作力学性能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5) 当钢筋在运输、加工过程中,发现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根据国家标准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

(6) 钢筋的抽样复试应符合见证取样送检的有关规定。

2) 对冷拉钢筋的质量验收

(1) 应进行分批验收。每批由不大于20t的同级别、同直径冷拉钢筋组成。

(2) 钢筋表面不得有裂纹和局部缩颈,当用作预应力筋时,应逐根检查。

(3) 从每批冷拉钢筋中抽取2根钢筋,每根取2个试样分别进行拉力和冷弯试验。当有一项试验结果不符合规定时,应当取加倍数量的试样重新试验,当仍有一个试样不合格时,则断定该批冷拉钢筋为不合格品。

3) 对冷拔钢丝的质量验收

(1) 逐盘检查外观,钢丝表面不得有裂纹和机械损伤。

(2) 甲级钢丝的力学性能应逐盘检验。从每盘钢丝上任一端截去不少于500mm后取2个试样,分别作拉力和180°反复弯曲试验,并按其抗拉强度确定该盘钢丝的组别。

(3) 乙级钢丝的力学性能可分批抽样检验。以同一直径的钢丝5t为一批,从中任取3盘,每盘各截取两个试样,分别作拉力和反复弯曲试验,如有一个试样不合格,应在未取过试样的钢丝盘中,另取双倍数量的试样,再做各项试验,如果仍有一个试样不合格,则应对该批钢丝逐盘检验,合格品方可使用。

(4) 各种钢筋或冷拔钢丝验收合格后,按批分别堆放整齐,避免锈蚀或油污,并且设置标示牌,标明品种、规格以及数量等。

3.3.4 方法的控制

方法的控制是指施工项目为达到合同条件的要求,在项目施工阶段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

1.施工方案确定

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3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施工方案的确定一般包括:确定施工流向、确定施工顺序、划分施工段、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

1) 确定施工流向

确定施工流向是解决施工项目在平面上、空间上的施工顺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 按生产工艺要求,需要先期投入生产或起主导作用的工程项目先施工。

(2) 技术复杂、施工进度较慢、工期较长的工段和部位先施工。

(3) 满足选用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和施工技术的要求。

(4) 符合工程质量与安全的要求。

(5) 确定的施工流向不得与材料、构件的运输方向发生冲突。

2) 确定施工顺序

施工顺序是指在单位工程施工项目中,各分项分部工程之间进行施工的先后次序,主要解决工序间在时间上的搭接关系,以充分利用空间、争取时间、缩短工期。单位工程施工项目施工应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安装;先高空、后地面;先设备安装、后管道电气安装的顺序。

3) 划分施工段

施工段的划分,必须满足施工顺序、施工方法和流水施工条件的要求,为使施工段划分合理,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各施工段上的工程量应大致相等,相差幅度不超过10%~15%,确保施工连续、均衡地进行。

(2) 划分施工段界限与施工项目的结构界限(变形缝、单元分界、施工缝位置)相一致,以确保施工质量和不违反操作顺序要求为前提。

(3) 施工段应有足够的工作面,以利于达到较高的劳动效果。

(4) 施工段的数量要满足连续流水施工组织的要求。

4) 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

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择是紧密联系的,施工机械的选择是施工方法选择的中心环节,不同的施工方法所用的施工机具不同,在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时,要充分研究施工项目的特征、各种施工机械的性能、供应的可能性和企业的技术水平、建设工期的要求和经济效益等,一般遵循以下要求。

(1) 施工方法的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统一。

(2) 施工机械的适用性与多用性兼顾。

(3) 辅助机械与主导机械的生产能力协调一致。

(4) 机械的种类和型号在一个施工项目上应尽可能少。

(5) 尽量利用现有机械设备。

在确定施工方法和主导机械后,应考虑施工机械的综合使用和工作范围、这样有利于工作内容得到充分利用,并制定保证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

5) 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对施工项目中的任何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应列出几个可行的施工方案,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在其中选出一个工期短、质优、省料、劳动力和机械安排合理、成本低的最优方案。

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常用方法。

(1) 定性分析是结合施工经验,对几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以下指标来评价确定。

① 施工操作上的难易程度和安全可靠性。

② 能否为后续工作创造有利的施工条件。

③ 选择的施工机械设备是否可能取得。

④ 能否为现场文明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⑤ 对周围其他工程施工影响的程度大小。

(2) 定量分析是通过计算各方案的几个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从中选择技术经济指标最优的方案,主要指标如下。

① 工期指标。当要求工程尽快完成时,选择施工方案就要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成本较低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缩短工期的方案。

② 劳动消耗量指标。反映施工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在方案中劳动消耗量越小,说明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越高。

③ 主要材料消耗量指标。反映各施工方案的主要材料节约情况。

④ 成本指标。反映施工方案成本高低。

⑤ 投资额指标。当拟定的施工方案需要增加新的投资时,选择投资额低的方案。

2.施工方法实例

引录某大厦施工项目施工方法(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略)部分。

1) 土方开挖

根据设计院设计图纸及现场目前状况,一旦进入现场,首先应进行已挖基坑内积水的排除,以及西南角下坑坡道的修筑,随即调进三台挖掘机及一台凿岩机进行土石方的开挖,自卸汽车负责外运。机械在西南下基坑,首先将已挖基底上风化土挖除,及修理边坡。挖掘前凿岩机将土石凿碎,挖掘机在后面挖除,边坡用人工、风镐进行挖掘。土方开挖从东北角向西南角进行,最后从西南角退出。基坑坡道部分的土方,挖土机边退出边挖除,剩余土方用长壁挖掘机挖除。根据设计图纸及计算,基底土石方尚有2万立方米需要挖除,按每天800m3计算,需要25d完成。运土配备15t自卸汽车10辆,以确保每天800m3开挖土方出土量。

土方开挖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行整个基础底板底土方的大面积开挖;然后进行第二次放线,开挖承台、地梁等土石方。承台、地梁基坑的开挖主要用风镐加人工进行。现场配备风镐8台,平均每天每台风镐至少挖一个坑。

土方开挖时,必须注意土方挖好一块,随即验收一块,一旦合格立即浇筑混凝土垫层封底,并做好对帷幕桩的保护。

2) 钢筋工程

由于现场场地狭小,钢筋成型均在加工厂完成,按进度运至现场进行绑扎。现场配备一台钢筋弯曲机、一台钢筋切断机,进行现场辅助配料。

钢筋连接,直径≥φ22mm的钢筋均采用锥螺纹连接,其他均采用绑扎接头。

主楼底板上下层钢筋网支撑,采用钢管支撑,钢管间距为2.5m,梅花形布置,钢筋上下均用钢板封死,中间加焊15mm厚止水板。

锥螺纹钢筋对接施工时,钢筋工长和质检员必须严格把关,首先检查锥螺纹加工质量是否符合有关规范,合格后方允许对接,对接时必须有专人验收每个接头,合格的做出标记,不合格的返工重来,每层需选3组进行拉力试验。

钢筋的扭紧用力矩扳手完成,当听到力矩扳手发出“咔嚓”响声时,即达到接头拧紧值,而且力矩扳手需经过验定。

对于剪力墙暗柱、暗梁接头钢筋密集区,按以下措施处理:先扎柱箍筋,将柱箍筋扎至主梁底标高处→放梁箍筋→套剩余柱箍筋→穿梁底与箍筋绑扎→落柱箍筋→穿梁面筋与梁箍筋绑扎→绑扎柱箍筋→扎板筋。

梁钢筋的保护层垫块按每60cm间距垫设;板保护层垫块按每80cm间距垫设。板的层筋必须加工,钢筋撑脚按间距小于80cm垫设,墙柱钢筋保护层垫块间距按小于l00cm垫设。

3)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均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现场配备一台混凝土搅拌机进行临时应急搅拌,20m以下采用汽车式泵车,20m以上(含20m)采用80型固定泵输送。

本工程地下室底版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混凝土采用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并掺用粉煤灰,浇筑时采用一个坡底分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浇筑方法,设两台混凝土泵,每小时供料为30m3,初凝时间不超过4h,则每层浇筑厚度应为40cm。

混凝土浇筑时按每一楼层浇筑两次的方法进行,第一次为柱、墙混凝土、施工缝留至梁底标高l0cm处;第二次为整个梁板钢筋完成后进行浇筑,平面不留施工缝,一次性浇筑。

混凝土浇筑后立即进行覆盖、保温,现场配备塑料薄膜一层,草袋两层,浇水养护,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0℃时方可拆除覆盖。

3.3.5 环境因素控制

项目施工阶段是施工项目形成的关键阶段,此阶段是施工企业在项目的施工现场将设计的蓝图建造成实物,因而施工阶段的环境因素对施工项目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施工项目质量的控制中应重视施工现场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加以有效合理的控制。

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分为:工程技术环境(图纸资料、图纸会审、开工审批、技术交底等),工程管理环境(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现场施工环境(场地情况、交通状况、能源供应等),自然环境(地质、地下水位、气象等),以及其他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施工项目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比如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降雨、严寒等都直接影响施工项目质量,气象变化主要体现在冬期、雨期、炎热季节性施工中,尤其是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深基础及高空作业等深受季节性条件的影响,但气象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根据各自特点做好季节性施工的准备工作,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质量措施,降低或避免季节性环境因素对施工质量影响。

1.季节性施工准备工作控制

1) 冬期施工准备工作

(1) 合理安排冬期施工项目。冬期施工条件差、技术要求高,费用增加,为此,应考虑既能保证施工质量,而费用又增加较少的项目安排在冬期施工,如吊装、打桩、室内抹灰、装修(可先安装好门窗及玻璃)等工程。

(2) 落实各种热源供应和管理。包括各种热源供应渠道、热源设备和冬期用的各种保温材料的储存和供应等工作。

(3) 做好保温防冻工作。

(4) 做好测温组织工作。测温要按规定的部位、时间要求进行,并要如实填写测温记录。

(5) 做好停工部位的安排、防护和检查工作。

(6) 加强安全教育,严防火灾发生。要有防火安全技术措施,经常检查落实确保各种热源设备完好,做好职工培训及冬期施工的技术操作和安全施工的教育,确保施工质量,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2) 雨期施工的准备工作

(1) 防洪排涝,做好现场排水工作。工程地点若在河流附近,上游有大面积山地丘陵,应有防洪排涝准备。施工现场雨期来临前,应做好排水沟渠的开挖,准备好抽水设备,防止场地积水和地沟、基槽、地下室等泡水,造成损失。

(2) 做好雨期施工安排,尽量避免雨期窝工造成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在雨期到来之前,应多安排完成基础、地下工程、土方工程、室外及屋面工程等不宜在雨期施工的项目,多留些室内工作在雨期施工。

(3) 做好道路维护,保证运输畅通。雨期前检查道路边坡排水,适当提高路面,防止路面凹陷,保证运输畅通。

(4) 做好物资的储存。在雨期到来前,应多储存材料、物资,减少雨期运输量,以节约费用。要准备必要的防雨器材,库房四周要有排水沟渠,防止物品淋雨浸水而变质。

(5) 做好机具设备防护。雨期施工,对现场的各种设施、机具要加强检查,特别是脚手架、垂直运输设施等,要采取防倒塌、防雷击、防漏电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6) 加强施工管理,做好雨期施工的安全教育。要认真编制雨期施工技术措施,认真组织贯彻实施。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防止各种事故发生。

2.季节性施工措施

1) 季节性施工措施

(1) 施工人员应熟悉认真执行冬期施工技术有关规定,掌握气候动态。

(2) 混凝土冬期施工以蓄热法为主,掺早强剂为辅。可用热水搅拌混凝土,短运输、快入模,混凝土浇筑完毕立即盖好,尽量使用高强度等级水泥。

(3) 混凝土搅拌时间增加常温时的50%,草帘子日揭夜盖,保持温度,直至强度达到设计标号的40%。

(4) 砌体工程冬期施工,石灰膏要遮盖防冻,砖及块材不浇水,砌筑时亦不浇水、刮浆;砌筑砂浆中可加早强剂、缓冲剂或加热,砌体上应用草帘覆盖。

(5) 大面积外抹灰冬期应停止施工,如必须进行时应尽量利用太阳光照热度。

(6) 内抹灰冬期施工,应将外门窗玻璃装好,洞口堵隔,出入门口挂草帘,室内温度在5℃以上时才能施工;小面积粉刷可在室内人工加温,保温应保持到粉刷干燥到九成以上。

(7) 做好雨天施工准备。现场道路要坚实,有排水沟及流水去向,施工安排要立体交叉,要考虑雨期可转入室内的工作。

(8) 地下室施工时要防止地面水淌进坑内,要设集水坑,并备用足够的排水设备。

(9) 正在浇筑混凝土遇雨时,已浇好的要及时覆盖,允许留施工缝的,中途停歇要按施工缝要求处理,现场应备用必要的挡雨设施。

(10) 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混凝土夏季可掺缓凝剂,做好浇水养护工作。

2) 混凝土冬期施工措施

混凝土冬期施工一般要求在正温下浇筑、正温下养护,使混凝土强度在冰冻前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在冬期施工时,对原材料和施工过程均要求有必要的措施,并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来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1) 对材料的要求多加热。

① 冬期施工中配制混凝土用的水泥,应优先选用活性高、水化热大的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R级,最小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00kg/m3,水灰比不应大于0.6。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时,宜采用蒸汽养护,使用其他品种水泥,应注意其中掺和材料对混凝土抗冻抗渗等性能的影响。冷混凝土法施工宜优先选用含引气成分的外加剂,含气量宜控制在2%~4%。掺用防冻剂的混凝土,严禁使用高铝水泥。

② 混凝土所用骨料必须清洁,不得含有冰雪等结物及易冻裂的矿物质。冬期骨料所用贮备场地应选择地势较高不积水的地方。

③ 冬期施工对组成混凝土的加热应优先考虑加热水,因为水的热容量大,加热方便,但加热温度不得超过80℃。当水、骨料达到规定温度仍不能满足热工计算要求时,可提高水温到100℃,但水泥不得与80℃以上的水直接接触。水的常用加热方法有3种:用锅烧水、用蒸汽加热水、用电极加热水。水泥不得直接加热,使用前宜运入暖棚存放。

冬期施工拌混凝土的砂、石温度要符合热工计算需要温度。骨料加热的方法有:将骨料放在热源上面加温或铁板上面直接加热;或者通过蒸汽管、电热线加热等。但不得用火焰直接加热骨料,并应控制加热温度,加热的方法可因地制宜,但以蒸汽加热法为好。

④钢筋冷拉可在负温下进行,但冷拉温度不宜低于-20℃。当采用控制应力方法时,冷拉控制应力较常温下提高30N/mm2;采用冷拉率控制方法时,冷拉率与常温时相同。钢筋的焊接应在室内进行,如必须在室外焊接,其最低气温不低于-20℃,且需要有防雪和防风措施。刚焊接的接头严禁立即碰到冰雪,避免造成冷脆现象。

⑤ 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宜使用无氯盐类防冻剂,对抗冻性要求高的混凝土,宜使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

(2) 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和浇筑。

① 混凝土的搅拌。混凝土不宜露天搅拌,应尽量搭设暖棚,优先选用大容量的搅拌机,以减少混凝土的热损失。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根据各种材料的温度情况而定,考虑相互间的热平衡过程,可通过试拌确定延长时间,一般为常温搅拌时间的1.25~1.5倍。搅拌混凝土的最短时间应按规定采用。搅拌时为防止水泥出现“假凝”现象,应在水、砂、石搅拌一定的时间后再加入水泥。搅拌混凝土时,骨料不得带有冰、雪及冻团。

拌制掺用防冻剂的混凝土,当防冻剂为粉剂时,可按要求掺量直接撒在水泥上面和水泥同时投入;防冻剂为液体时,应先配制成规定浓度溶液,然后再根据使用要求,用规定浓度溶液再配成施工溶液。各溶液应分别置于明显标志的容器内,不得混淆,每班使用的外加剂溶液应一次配成。

② 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的运输过程是热损失的关键阶段,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混凝土的热损失,同时应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常用的主要措施为:减少运输时间和距离;使用大容积的运输工具并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5℃。

③ 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在浇筑前,应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尽量加快混凝土的浇筑速度,防止热量散失过快。当采用加热养护时,混凝土养护前的温度不得低于2℃。

冬期不得在强冻胀性地基土上浇筑混凝土,当在弱冻胀性地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地基土应进行保温,以免遭冻。对加热养护的现浇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的浇筑程序和施工的位置,应能防止在加热养护时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当分层浇筑厚大的整体结构时,已浇筑层的混凝土温度,在被上层混凝土覆盖前,不得低于按蓄热法计算的温度,且不得低于2℃。混凝土振捣应采用机械振捣。

3.混凝土冬期施工方法

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方法是保证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防止早期受冻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并根据自然气温条件、结构类型、工期要求确定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方法。混凝土冬期施工方法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为蓄热法、暖棚法、蒸汽加热法和电热法,这类冬期施工方法,实质是人为地创造一个正温环境,以保证新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能够正常地不间断地增长,甚至可以加速增长;第二类为冷混凝土法,这类冬期施工方法,实质是在拌制混凝土时,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可以适当降低水的冰点,使混凝土中的水在负温下保持液相,从而保证了水化作用的正常进行,使得混凝土强度得以在负温环境中持续地增长,这类方法一般不再对混凝土加热。

在选择混凝土冬期施工方法时,应保证混凝土尽快达到冬期施工的临界强度,避免遭受冻害。一个理想的施工方案,应当在杜绝混凝土早期受冻的前提下,在最短的施工期限内,用最低的冬期施工费用,获得优良的施工质量。

综合案例】混凝土干缩裂缝

1.裂缝特征

混凝土干缩裂缝特征具有表面性,缝宽较细,多在0.05~0.2mm之间,其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较薄的梁、板类构件(或桁架杆件),多沿短方向分布;整体性结构,多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平面裂缝多延伸到变截面部位或块体边缘;大体积混凝土在平面部位较为多见,但侧面也常出现;预制构件多产生在箍筋位置。

2.原因分析

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如下。

(1) 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良,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蒸发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收缩也小,因而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或者构件水分蒸发,产生的体积收缩受到地基或垫层的约束,而出现干缩裂缝。

(2) 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

(3) 采用含泥量多的粉砂配制混凝土。

(4) 混凝土受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

(5) 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露天生产后长期不张拉等。

3.预防措施

(1) 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粉砂,振捣要密实,并应对板面进行两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2)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长期堆放的预制构件宜覆盖,避免曝晒,并定期适当洒水,保持湿润。

(3) 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4)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洒水养护;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

4.处理方法

此类裂缝对结构强度影响不大,但会使钢筋锈蚀,且有损美观,故一般可在表面抹一层薄砂浆进行处理。对于预制构件,也可在裂缝表面涂环氧胶泥或粘贴环氧玻璃布进行封闭处理。

5.讨论的问题

(1) 从案例分析中找出5大要素的影响有哪些?

(2) 分析影响裂缝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