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基础教材: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企业战略决策的要素

企业战略决策和商业模式的完善等是企业经营的基本事项。战略有两个最基本要素。第一个基本要素是对企业经营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也就是说,凡是对企业经营有重大影响的事项,都属于战略。比如企业一个副总离职,当然对企业有重大影响,另外人、财、物里面的核心部分都属于战略的范畴。但是大多数企业签字手续、三五千元钱的报账之类的事情,都不叫战略,因为那是谁都可以替你签字的。对于企业人、财、物的管理,其实缺乏一种战略性分析,比如说公司总共有3000万资金,某人一下子支出了1000万,这就是属于战略事项。

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的基本战略事项。企业家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因此千万不要把企业家这个企业第一资源,配置到干那些小事上去,那就没有人力资源去做战略性的事情了。企业家绝不应该从事关键活动以外的工作,也就是说,“如果某项工作能够由其他人去做,那就不应该属于高层管理工作”,“放弃以前从事的职能工作或作业工作,把这些工作移交给别人”参见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毛泽东的伟大就在于他没直接带兵打仗,如果他自己要带兵打仗,要组织兵员怎样部署、战术怎样运用,那他肯定就没有时间思考方向性的战略问题了,况且那也不是他所擅长的。而三国时的诸葛亮亲自带兵打仗,把蜀国最后搞成一个最穷的国家,实际上等于自取灭亡,到魏国打蜀国的时候,蜀国很快就不战而降了。堂堂一个国家的第一资源,却事无巨细,整天忙碌于处理诸如“责罚二十军棍”之类的琐事。对比起来,诸葛亮在隆中没有沉于琐事的时候,充满智慧,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卧龙,可是一旦当了丞相沉溺于琐事的时候,就失去了大智慧,变得很糊涂。

所以,企业中要有分工,企业家要做企业的第一资源,负责把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好,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也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在市场经济初期,我们一直强调资金资本的重要性,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企业最缺的往往是人才。如果企业有一个很好的策划方案,说不定有人会马上来投资。也就是说,你没钱照样能做事,但是你没人肯定做不了事。在我们这个时代,葛优的预言也许是对的:21世纪什么最贵?是人才。葛优是有先见之明的,当然,台词可能不是葛优写的。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最缺的是钱,现在最缺的绝对是人。这是思考战略的一个主要角度,即战略性的思想。

战略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也就是说,任何促进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因素都属于战略。这样来衡量,过去的和眼下或当下的大部分事情可能都不是战略,兴许只有眼下或当下的一小部分事情才可以归入战略的范围。而企业家最需要做的是那些具有战略性的事情。

那么,企业家和商人有什么区别?企业家和商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商人不爱企业,企业家爱企业。企业家创办自己的企业就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而绝对不是像养猪一样,猪可以卖掉,自己的孩子绝对是不会卖掉的。当然,上市的时候是要拿出一部分股权分给别人的。企业家和商人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区别,那就是,企业家一定要把企业做大,他把做企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甚至自己的生命,因而他做企业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赚钱,而商人的目的却很单一,往往纯粹是为了赚钱。所以只要你和商人或者企业家在一起一交谈,你就很容易判断他是商人还是企业家。从总体上来讲,企业家有比较厚道的一面,而商人相对来说就缺乏厚道的一面。因为企业家知道企业的兴衰并不取决于钱,不可能一切都是钱说了算,他清楚地知道企业中好多人并不是为了金钱而支持他的,所以企业家对人情冷暖有很深的感悟。如果一个人要寻求合作的话,最好和企业家合作,而最好的方式是当巴菲特那样的投资人,然后与很多企业家合作,投资到很多企业里去。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引进职业经理人来参与经营管理。一般来讲,企业家要自己创业,但是创业成功之后,他是不是要自己管理这个企业,就不一定了。世界上许多知名的大企业像沃尔玛,它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直接请来一个职业经理人当CEO。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创业和做强做大企业是两种方式,是两种架构。创业者就像泥瓦匠,凭许多经验感觉就把一座房子给折腾出来了,但是接下来的是,如果迪拜请他去设计世界第一高塔,他敢去承接吗?企业做强做大需要用另外一套架构,即成熟的企业管理方法,那就一定要请专业人士来管理。创业者可以做投资人,可以做控股的股东,也可以当董事长,但是他不一定非要做管理的决策和执行。他最好负责做总体战略的把关,但是不要做具体决策和执行。所谓“把关”就是你提出的这个建议我认可,但是决策还在你,不是在把关者。把关者只是来评价你的建议是否合适,如果合适,他接受,不合适,他不接受。不接受还得由你继续做决策,不是他自己抛出另一套决策,强迫你执行。CEO是制定决策的人,董事长是审核决策的人,董事长可以不同意CEO,但是自己不可以说我这个决策比你的更好,你拿去做吧。董事长最多只能提供给CEO做参考,最终做决策的人还是CEO,因为CEO的决策完成并获得认可,他要自己去执行,如果董事长替他做出决策,他怎么能有效地执行?

企业要实现有效治理,应该有一个董事会来审核决策。董事会主要是企业家的参谋机构,做企业家的顾问。当一个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或者做到比较大的时候,应该有健全的顾问团队。当然小企业就没必要了,找一个人做顾问就够了。企业规模比较小,一个顾问就把董事会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了,怎么决策,有那么两句话就帮企业管理者解决问题了。但是如果企业稍大的话,就涉及专业性的判断。比如说你在做视频网站,下一步要怎么做,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有进行专业性研究和论证才能够知道下一步到底应怎样做更合理。这个时候我们就明白企业的治理至少来源于三重智慧:企业家的经验、经理人的职业化管理和董事会的参谋咨询。

做企业和做项目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摆脱个体户式的思维。企业一定是一个智慧的集体,如果这个企业把大家的智慧都动员起来,它就算是个企业,如果说只靠创业者自己一个人的智慧,不管规模怎样,都只能是个体户。个体户式的企业创业的时候也可能业绩骄人,但是它一般走不远。因为创业的时候靠个体户式的思维是可行的,但是当企业走一段时间就捉襟见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