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动物高级神经活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条件反射: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导读

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我说的只有科学真理,无论你愿不愿意,你都得听!

大概很少有科学家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像巴甫洛夫的狗和条件反射那样深入我国的普通民众。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条件反射这一名词,对其中的含义和道理也能说出个一二,但认真读过巴甫洛夫原著的人就比较有限了。这本书原译自20世纪50年代,尽管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现在读起来还是很亲切。

导读分为这样几个部分,首先是对巴甫洛夫的生平及其科学贡献的简单介绍,其次是国内心理学历史上对巴甫洛夫工作的介绍,最后就我自己的理解和所掌握的材料,简介本书的一些内容、影响及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等,希望可以让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1 生平

有关巴甫洛夫的生平介绍很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心理学史、心理学以及有关学习方面的教材及相关网站获得更多详细的信息。

伊万·彼得洛维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1849年9月26日出生于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距离莫斯科将近200公里的中部小城梁赞。父亲是收入微薄的牧师,母亲则常常给人帮佣贴补家用。巴甫洛夫是父母5个子女中的长子。家庭贫穷但有天赋的巴甫洛夫免费接受了小学和中学教育。

1860—1864年巴甫洛夫就学于梁赞教会中学,毕业后进入了梁赞教会神学院。这种教育背景颇有些子承父业的意思。但是,俄罗斯生理学之父、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Ivan Mikhailovich Sechenov,1829—1905)1863 年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谢切诺夫在书中抨击了神学思想,在哲学上证明了物质、存在为第一性,意识、思维为第二性的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加上俄罗斯政论家和启蒙者皮萨列夫(Dimitri Ivanovitch Pisarev,1840—1868)的文章《动植物世界的进步》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使得巴甫洛夫对自然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遂放弃了神学,走进了自然科学领域(斯特罗乾诺夫等,1954)。

1870 年,巴甫洛夫进入谢切诺夫任生理学教授、门捷列夫任化学教授的圣彼得堡大学,在物理数学系生物学部学习动物生理学。大学期间,巴甫洛夫学习勤奋,一直获得奖学金,但开始还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和偏爱。到大学三年级时,他听了著名解剖学家伊法·齐昂(Ilya Cyon,1843—1912)教授关于生理学方面的一次演讲,激发起学习生理学的兴趣。他把动物生理学选为主要的专修科目,还多选了一门化学。巴甫洛夫惊讶于齐昂教授那精于简明地阐述最复杂的各种问题和善于灵巧地进行实验的才能,给当时学习生理学的学生印象非常深刻。从此巴甫洛夫,并且开始担任齐昂教授的实验助手,投入生理学的研究和实验。1874 年,巴甫洛夫和同学阿法纳希耶夫(B.V.Afanasyev)在齐昂教授和著名组织学家奥夫骧尼夫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论支配胰腺的神经》,这篇论文得到老师们的赞赏。1875年巴甫洛夫荣获学校颁发的研究金质奖章。

关于狗的实验的图示

1875年,巴甫洛夫以优异的成绩从圣彼得堡大学数理系生物科学部毕业,获得生理学学士学位。齐昂教授早已看中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聘请巴甫洛夫到圣彼得堡自己主持的外科医学院(Medical Surgery Academy,后改名为军事医学院)生理学研究室工作。1876年巴甫洛夫在这个学院兽医学部生理实验室担任实验助理,并在乌斯齐莫维奇教授的领导下,开始进行血液循环生理学的研究。1878年,巴甫洛夫接受了俄国著名临床医师波特金教授(Andre Botkin)的邀请,到其新成立的医学实验室主持生理实验工作,主要研究血液循环、消化生理、药理学方面的有关问题。自进入实验室以后巴甫洛夫就开始担任青年进修医师的指导老师,十多年富有成效的辛勤工作,为他奠定了成为一名卓越生理学家的基础。1879年,他做了第一个著名的手术,在胰腺里装一个固定的瘘管。因科学研究成绩出色,巴甫洛夫又一次获得金质奖章,并于1879年在该院获硕士学位。

1879 年巴甫洛夫从医学院毕业,经过考试合格并获批四年的奖学金,得以继续深造。同年,他认识了在圣彼得堡教育学院念书的谢拉菲玛(Karchevskaya Serafima),两个人都热爱文学和莎士比亚戏剧。1881 年 5 月,巴甫洛夫和谢拉菲玛结婚,他们育有 4 个儿子和 1 个女儿,但长子出生仅数月就不幸夭折。

1883年,巴甫洛夫完成了博士论文《论心脏的离心神经》(也译为《心脏的传出神经支配》《神经对心脏收缩的促进作用与实验》等),同年5月21日进行论文答辩,顺利通过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因为没有要从医的想法,故而巴甫洛夫一直没有参加临床实习,而是开始担任生理学讲师,研究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对于心脏的影响。

心理学创始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实验室五年后,巴甫洛夫来到这里学习生理学。具体来说,1884—1886 年期间,巴甫洛夫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路德维希(Carl Ludwig)研究室和海登海因(Heidenhain)实验室进修,进行心血管和胃肠生理学的研究,继续研究心脏搏动的影响机制。这一期间,他提出心脏跳动节奏与加速跳动是由两种不同的肌肉在进行控制,而且是由两种不同的神经在控制。

1886 年,他自德国归来后重新回到大学的实验室,继续进行狗的“心脏分离手术”。这是非常困难的实验技术,他把狗的心脏取出,将心脏的血管接上已通气的血液的管子,让心脏仍能维持跳动,再进一步研究切除神经的一段,并观察此时心脏跳动的变化,进而探讨该神经对心脏跳动的影响。大约从1887 年开始,他逐渐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人体的消化系统。1888—1890 年在圣彼得堡博特金实验室进行循环和消化生理学的研究。期间,他发明了新的实验方法,不是用被麻醉的动物做急性实验(每次实验结束,动物也就牺牲了),而是用健康的动物做慢性实验,从而能够长期观察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

1888年左右,他发现了调节胰腺分泌活动的神经,完成了著名的“假饲实验”。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颈部切断狗的食道,使被切断的食道两端分别在皮肤伤口处生长,露在外面,这样口腔就与胃腔隔离开了。然后进行狗安装胃瘘管手术。这样,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这个瘘管人工给狗喂食,但食物会从食道的上孔落出,实验者通过瘘管收集流出的胃液,观察消化液在胃里的作用。结果是,他将三个管子接在狗的食道和胃道,然后进行假饲,几分钟后无数细小的胃腺便分泌出胃液。一只狗一次可以分泌出一公斤的胃液,这些胃液经过加工,可对胃酸低的病人进行治疗。他还发现分布在胃壁上的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与胃液的分泌有关。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刺激胃液分泌的话,只要切断迷走神经,胃液就不再分泌。但如果不假饲,只刺激迷走神经,也能分泌胃液。是什么东西对迷走神经产生了刺激呢?原来味觉器官感受到了食物刺激,便会通过神经传给大脑,通过大脑传给迷走神经让胃分泌胃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所说明的内容。

随后,为了保证研究期间狗胃能正常地消化,巴甫洛夫又进行了形成小胃或孤立胃的手术:由狗胃的下部区分出一孤立的小胃而保留其与胃及整个机体的一切神经联系。当食物进入大胃之后,大胃和小胃的腺体都分泌胃液,但只从小胃收集纯的胃液。由于这些成就,巴甫洛夫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开始享有声誉。1890年4月24日,41 岁的巴甫洛夫成为圣彼得堡军事医学院药理学教授。1891年,兼任新成立的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研究室主任,组织与领导生理学的研究工作。

巴甫洛夫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从事心血管神经调节的研究,提出了心脏营养神经的概念。在消化生理研究过程中,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如唾液瘘、食道瘘、胃瘘、胰腺瘘等),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把它们总结发表在《消化腺机能讲义》一书中。1897年出版的《消化腺机能讲义》,是巴甫洛夫一生中重要的著作之一,先后被译成几国文字,成为生理学研究的指南。1901年巴甫洛夫被选为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也是第一个获得这个荣誉的俄国科学家。从1904年,到他逝世前三十余年间,巴甫洛夫转向大脑皮层的生理研究。从20世纪初开始到逝世前的30余年,巴甫洛夫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其代表作是《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和《条件反射:动物高级神经活动》。

1906年,巴普洛夫在狗脖子上插入管子来测量唾液分泌。在实验中发现,在给狗食物之前摇铃,一段时间之后不给食物,只摇铃,狗也会增加唾液分泌。这便是动物的条件反射机能,条件反射组成了动物行为的基础。巴甫洛夫将对动物的基础研究自然地延伸到了心理学领域,他认为人与动物类似,都是由环境因素操纵和控制的。之后,巴甫洛夫运用“条件反射”方法研究了动物的行为、心理活动,并提出了人有第一和第二两个信号系统的思想,认为人除了有第一信号系统——对外部世界的映象产生直接反映之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和符号反映功能。由此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新学说。

1907年巴甫洛夫当选为俄国科学院院士;后又被英、美、法、德等22个国家的科学院选为院士。他是28个国家(包括中国)生理学会的名誉会员和11个国家的名誉教授。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在彼得格勒为巴甫洛夫建立了专门研究条件反射的实验站。1923年,在列宁的直接关怀下,他出版了《条件反射:动物高级神经活动》专著。1924 年退休后,苏联科学院为他新建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并由他担任所长的生理学研究所,即巴甫洛夫生理研究所。1927年,他出版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9年,又在列宁格勒附近的科尔图什村为他建立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理学研究中心——巴甫洛夫村,巴甫洛夫称它为“条件反射的首都”(尤果夫,1957)。

1935年,在第十五届国际生理学家大会上,巴甫洛夫又被誉为“世界最杰出的生理学家”。1936年2月27日,近87岁高龄的巴甫洛夫因患流感性肺炎逝于苏联列宁格勒。这位伟大的生理学家在临终前,还时刻不忘观察和记录自己的病情,流露出对科学的忠诚与热爱。

2 主要研究及其贡献

巴甫洛夫在生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十分广泛,涉及生理学的各个部分。他的研究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对应着他的三个研究领域,这三个研究领域为血液循环生理学(心脏生理:心脏的神经功能)、消化系统生理学(消化生理:消化腺的生理机制)、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大脑生理:条件反射研究)。 下面就从这三个领域讨论巴甫洛夫的科学贡献。

2.1 血液循环生理学

巴甫洛夫从事血液循环生理学的研究是在他开始科学研究工作的最初15年中(1874—1888年),当时他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血液循环器官靠着反射作用而进行的自动调节以及离心神经对心脏所起的作用的性质。

在研究循环系统生理的工作中,巴甫洛夫探讨了调节血压的机制,还阐明了左右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动物动脉的生理机能,调节血压的机制,以及食物、营养、大量饮水对动脉血压高低的影响,揭示出许多有关心脏、血管等血液循环器官活动的自动调节反射方面的新的重要规律。

他在实验中曾先将动物的迷走神经切断,数天后待通往心脏的阻抑纤维枯萎后,再用电刺激迷走神经,观察血管在神经作用下的适应活动和迷走神经对血压的调节作用。通过这些实验,证明了各血管的神经末梢能迅速而敏锐地感触到动脉血压较明显的增高或降低。由于这些感觉神经末梢信号器发出相应的冲动而产生反射,心脏的工作和血管通路的状况就起了变化,使动脉血压迅速恢复到原有水平。由此他得出结论:有机体内心脏、血管系统经常进行自动调节活动。这些重要规律的发现是对科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他在《论心脏的离心神经》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论证了神经对心脏功能的调节作用。他认为由两对彼此分立的四条神经调节着心脏的活动,相反地作用于心脏收缩律(延迟神经和加速神经)与心脏收缩力(弱化神经与强化神经),对心脏功能发挥阻止、加速、抑制和兴奋作用。这是以前人们没有发现的。以后巴甫洛夫对心脏离心神经仍不断地进行研究。1888年,他发明了哺乳动物活动的离体心脏手术,用来研究各种药物对心脏所起作用的药理学和血液循环生理学上的一系列问题。他还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血液流经肺部时,血液流动畅通;当血液不流经肺部时,血液很快凝固。他提出:当血液流经肺部时,就有某种抗凝物质混入血液。多年后,科学家从肺组织中分离出一种强烈的抗凝物质,进一步证实了巴甫洛夫的论断。以后,巴甫洛夫强调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过程的思想,被学术界称为“神经论”,成为科学家建立神经系统营养性机能学说的基础。

巴甫洛夫对血液循环中神经调节问题的研究,大大推动了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所发生影响的研究,从而在治疗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巴甫洛夫的研究工作中,与他的研究结果同样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方法。在博特金临床病理实验室工作期间,他创造并应用了一种全新的生理学实验法,这种实验法称慢性实验法,以与传统的急性实验法相区别。

在当时,生理学家普遍以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来研究动物一些器官的生理功能。他们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某一个需要研究的器官从活着的或死去的动物身上迅速取下,置于实验室的人工环境下,设法在短时间内保持它的生理机能,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和实验;或用麻醉剂、破坏大脑等方法使动物失去知觉和生存能力,再进行解剖,观察研究对象的机能,这种实验方法称为急性实验法,又称分析实验法。这样的方法有它的优点,如实验对象简单,取材方便,可很快地获得比较明确的实验结果等,但它忽视了动物的整体性,因为被麻醉的动物或一个离体的器官不是正常活动的动物或器官,不能如实地说明该器官在动物体内正常的生理机能,特别是不能消除麻醉使血液循环器官的神经系统反射活动所受的影响。

巴甫洛夫不太欣赏急性实验方法,认为这种实验方法破坏了动物的整体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巴甫洛夫提出了“综合生理学”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他亲自实践了在正常的健康的完整的动物机体上研究生理过程的方法。巴甫洛夫创造并应用了一种崭新的生理学实验法,即慢性实验法来弥补急性实验法的不足。所谓慢性实验法就是在正常的、未经麻醉的、健康的动物身上进行研究的方法。把活的动物完整地置于正常的环境下,通过长期观察和分析,立足整体,研究有关器官在动物体内正常的机能。巴甫洛夫耐心地训练动物,使它们能在实验台上安静地忍受复杂的实验手术,这样动物在完全清醒和正常的条件下被研究,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很正常,因此所得的结果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出所研究的器官在机体内与各种系统保持复杂的相互关系时的活动情况。

2.2 消化系统生理学

大约从1879年开始,巴甫洛夫逐渐进入了第二个主题——消化系统的研究。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集中精力研究消化生理学,以后在1906年至1911年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他系统地研究了消化生理的诸多方面,除了采用前面提到的能够长期观察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的慢性实验法,还创造了多种外科手术,如在健康的动物身体上安装瘘管,包括胰腺瘘、唾液腺瘘、胆管末端瘘、食管瘘和胃瘘等导管,通过把外科手术引入整个消化系统研究领域,发现了主要消化腺的分泌规律,说明了神经系统在调节整个消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奠定了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基础。

举例来说,1889年,巴甫洛夫对实验狗施行食管切断手术并安装胃瘘导管,应用著名的假饲法收集胃液并进而研究胃液分泌机制。这个实验非常成功,狗吃下去的食物自食管切断处落下,并没有进入胃,但假饲开始几分钟后,胃液开始分泌,并迅速增加,能持续几十分钟乃至几个小时之久。如果切断狗的迷走神经,假饲便不再引起胃液的分泌。通过实验,巴甫洛夫得出结论:食物引起味觉器官兴奋,这种兴奋通过味觉神经传至延髓,而后再由延髓通过迷走神经传至胃腺,也就是进行着从口腔到胃腺的反射。如将两条迷走神经切断,则反射不能完成,假饲时,胃腺便没有反应。1894年,巴甫洛夫又成功地制成了分离小胃,以后被命名为“巴甫洛夫小胃”,简称“巴氏小胃”。他在动物胃上实施一个小手术,将动物胃的基底部分分割出一个不大的袋囊(巴氏小胃)。巴氏小胃与胃体之间有共同的外壁,由共同的血液循环和神经支配,但它们彼此却由内部粘膜层缝合成的“隔壁”分开。进入大胃的食物和唾液并不进入小胃,然而小胃与大胃的反射活动完全相同。通过多次实验证明:被吸收的食物的数量、种类与胃液数量关系密切。这个实验获得了关于消化腺分泌全过程和消化液成分的基本材料,为搞清神经系统对整个消化过程的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对于营养学和医学有重要价值。

巴甫洛夫于1897年出版了《消化腺机能讲义》,作为他在消化方面工作的重要总结。这方面的工作使他荣获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

2.3 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

从唾液腺的精神性兴奋出发,巴甫洛夫将自己的研究逐渐转向高级神经活动。但从1902年,巴甫洛夫实验室才开始系统地研究条件反射。从1903年起,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巴甫洛夫连续30余年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大脑生理学的研究,从而发现了大脑皮层和大脑两半球活动的规律,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也称大脑皮层的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动物的一切行为都属于反射的范畴。他把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所谓非条件反射是动物天生的功能,具有永久性,不因环境改变而丧失。例如,狗在进食时由于食物的结构和化学刺激,使口腔粘膜中的化学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传导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这种反射就是非条件反射。所谓条件反射是指后天形成的,经过多次强化,使本来无关的刺激也能引起反应的反射活动。例如,用与食物无关的条件如铃声来刺激狗,这时狗的唾液腺并不分泌唾液;但若把铃声和食物联系在一起,即每次给狗喂食前就响铃声,这样实验若干次后,只要单独用铃声就会使狗的唾液腺产生反应,分泌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发现了条件反射,即发现了动物界和我们人类本身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普遍的现象。研究表明,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一种暂时的联系,也就是在条件刺激的皮层兴奋灶与非条件刺激的皮层兴奋灶之间,由于多次结合强化,从而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由此可知条件反射具有暂时性的特点。

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清楚地表述了条件反射活动在机体争取生存的斗争中所具有的生物学意义。条件反射能够使人类和动物机体与周围环境建立各种复杂的关系,根据对生命活动有利或不利的不同刺激信号,产生精确的反应,以适应于生存的环境,免遭淘汰。

巴甫洛夫在总结了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提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学说。信号活动是大脑皮层最基本的活动。信号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信号,称为第一信号(如食物的外形和气味、声音、光等);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信号,称为第二信号(如语言、文字)。人和动物都具有第一信号系统,而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这也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和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本质区别。对人类来说,第一信号系统是感性认识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是理性认识的生理基础,它们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也是人类认识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

巴甫洛夫在逝世前一年,在为《大医学百科全书》所写的题为“条件反射”的论文中对高级神经活动本性及其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及其相互诱导等进行了辩证的表述。指出暂时神经联系的生物学意义和高级神经活动客观研究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科学价值。系统阐述了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指出第二信号系统是神经活动机构的特别附加物,而词构成人类特有的现实的第二信号系统,它是第一信号的信号。作者告诫人们:词组成无数刺激,使我们离开现实,一方面,不要由此曲解我们与现实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正是词使我们成为人。

巴甫洛夫的科研工作虽然分别属于心脏生理、消化生理、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生理三个领域,但在高级神经活动生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尤为丰硕,或者说与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他证明了大脑和高级神经活动由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双重反射形成;揭示了“精神活动”是大脑这一“物质肌肉”活动的产物,同样需要消耗能量。他提出:人类除了有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外界直接影响的反应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正是这第二信号系统学说揭示了人类特有的思维生理基础。

巴甫洛夫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贡献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呼应的。这反映了他研究作风上的鲜明特点之一:善于把研究集中在选定的一个方向上,循序渐进。(斯特罗乾诺夫等,1954,p12)

我们在小结他的工作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巴甫洛夫的这种研究风格。在早年的研究中,他发现温血动物的心脏有特殊的营养性神经,能使心跳增强或减弱。在消化腺的研究中,他创造了多种外科手术,改进了实验方法,以慢性实验代替急性实验,从而能够长期地观察动物整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在研究消化生理的过程中,他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概念,从而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他连续30余年,致力于这个新领域的研究。巴甫洛夫晚年转入精神病学的研究,并提出了两个信号系统学说。他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于医学、心理学以至于哲学等方面都有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将有机体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这个整体的各种机能、活动的协调统一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下实现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巴甫洛夫进行的经典性的条件反射实验,揭示了暂时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以及条件反射活动发展和消退的规律。除此之外,巴甫洛夫关于大脑的基本神经过程——兴奋、抑制、扩散、集中及其相互诱导规律的研究,对于神经系统的分析综合活动的研究,他所提出的两种信号系统的理论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学说,对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乃至哲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巴甫洛夫从事生理学研究60余年,为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巴甫洛夫全集》六卷传世。收入其中的主要著作有:《心脏的传出神经》(1883);《消化腺机能讲义》(1897);《消化腺作用》(1902);《条件反射:动物高级神经活动》(1923);《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等。

3 与心理学的恩怨

3.1 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贡献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巴甫洛夫及其学说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是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享有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至于对以后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经由他的条件反射研究所演变成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而这种研究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的,在研究中,他做了如下手术,在狗的腮部唾腺位置连接一导管,引出唾液,并用精密仪器记录唾液分泌的滴数。实验时给狗食物,并随时观察其唾液分泌的情形。在此实验过程中,巴甫洛夫意外地发现,除食物之外,在食物出现之前的其他刺激(如送食物来的人员或其脚步声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巴甫诺夫条件反射理论的这个实验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在每一本心理学入门教科书中,都会有这样的介绍。条件反射的经典程序是:在实验中先摇铃再给狗喂以食物,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如此反复。反复次数少时,狗听到摇铃会产生一点唾液;经过多次重复后,单独的声音刺激可以使其产生很多唾液。在这里,食物是非条件刺激——即已有的一种反应诱因;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应——对非条件刺激的非条件反应。铃声是条件刺激——一种被动引起的非条件刺激的反应。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重复食物和铃声之间的联系,最终导致狗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并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巴甫洛夫根据谢切诺夫《脑的反射》理论,将狗由食物之外的无关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所谓条件反射,是指在某种条件下,非属食物的中性刺激也与食物刺激一样引起脑神经反射的现象。巴甫洛夫和后来的研究者继续采用其他事物跟食物配对来充当条件刺激:节拍器产生的滴答声、铃声、电子信号蜂鸣器、灯光,甚至视觉上呈现的圆圈或者卡片上的三角形,等等。

一只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狗在一段时间内既没有得到食物也没有听到铃声时,这种条件反射可以和以前保持得一样强烈,当然这“一段时间”不能太长。如果在三天内只有铃声没有食物或只有食物没有铃声,那么原来存在于铃声和食物间的联系将减弱。

与上述研究相关的四个关键术语如下: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指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 食物之外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 食物之外的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

对条件反应现象,巴甫洛夫从事过无数的实验,也提出了从生理到心理的详细解释。他认为这其间从生理到心理的历程,就是学习历程。巴甫洛夫的研究和理论,在心理学上称为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原理,为之后美国行为学派的刺激-反应心理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作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巴甫洛夫是第一个用生理学实验方法来研究人和高等动物的大脑活动,即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并创立了大脑两半球生理学和条件反射学说的人。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用反射理论解释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论述了基本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他发现了大脑皮层机能的活动规律,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创立的动物和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在苏联被认为是对心理学问题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深入研究的自然科学基础。他强调了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他的研究有助于心理学摆脱唯心主义和内省主义的束缚,为创立科学的唯物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晚年的巴甫洛夫转向精神病学的研究,认为人除了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外部世界直接影响的反应)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把人脑的“第二信号系统”看做是先天性大脑机能,揭示了人类所特有的思维生理基础。

虽然心理学领域一直认为巴甫洛夫的工作对动物行为的比较心理学研究有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条件反应、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条件反射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消退和消退后的自然恢复)、条件反射的泛化和以后的分化及高级条件反射,对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条件反射实验的方法至今在研究动物学习神经机制的心理学实验室中仍被广为采用。但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地开枪将他击毙。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

他自称是生理学家,也从不应用心理学的术语。20世纪初,巴甫洛夫在实验室对同事们有个要求: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实验出了什么偏差,都不要从狗的心理上寻找原因(尤果夫,1957)。他禁止同事们使用一些流行的说法,比如“狗不愿意”、“狗不痛快”、“它厌恶了”、“它期待着”等。谁用禁语解释实验就要被罚款。巴甫洛夫自己也曾失言,向“罚款箱”交过钱(尤果夫,1957)。

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20世纪初,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壮大。巴甫洛夫把对动物及人脑功能的研究应用到心理学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就。他的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四种类型,并与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

我们知道,气质是一种心理特征,它与神经类型有密切关系,神经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巴甫洛夫根据兴奋与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强弱程度、均衡性和灵活性,将动物和人的神经类型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并试图与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气质的四种类型对应起来,见下表:

总之,巴甫洛夫对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开辟了大脑皮层生理学的新领域,奠定了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推动了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

其他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就方法而论,巴甫洛夫对比较心理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但他主要是生理学家,他的大部分工作是用狗这一种动物做的,说不上是真正的比较心理学的研究,他的学说也是一般的神经生理学的理论,没有涉及系统发展的问题。

3.2 巴甫洛夫与心理学家的论战和交往

巴甫洛夫和许多心理学家都有过争论和论战,如心理学家拉什里(Karl Spencer Lashley,1890—1958),智力研究的代表人物斯皮尔曼(Charles Edward Spearman,1863—1945),研究灵长类智力的苛勒(Wolgang Khlor,1887—1967)和耶克斯(R.M.Yerks,1876—1956)等。巴甫洛夫认为他在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时候,发现了纯生理现象的基本心理现象,即找到了心理想象的基本组成单位。他认为苛勒所谓的“格式塔”所认为的“高等动物的心理是不可分解的,……条件反射不能解释高等动物的心理和智慧”是“脱离真理的捣乱的趋向。”(尤果夫,1957,p263)

20世纪30年代,就关于记忆的定位问题,巴甫洛夫曾与美国心理学家拉什里进行过激烈的争论。1929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心理学会议上,拉什里提出,反射理论是对当时学科进步的阻碍(斯特罗乾诺夫,1954;本书第五十三章,p310),“条件反射,对心理学,对认识人的智慧活动来说,是一种‘阻碍’”(尤果夫,1957,p286)。巴甫洛夫则为此写了《一个生理学家对心理学家的答复》一文(见本书的第五十三章)来反驳这些言论。

但他也有一些朋友,如《情绪的生理学》一书的作者坎农(Walter B.Cannon,1871—1945)。巴甫洛夫曾到坎农在波士顿的家里做客,而1935年8月,第十五届国际生理学会议在列宁格勒召开的时候,坎农也到苏联访问了一段时间(尤果夫,1957,p250—251)。巴甫洛夫逝世以后,坎农写了评价很高的唁电,“后代人将把他的名字和消化过程及脑的最复杂技能方面的革命性发现连在一起。所有知道巴甫洛夫的人都称颂并热爱他。他、这位最有天才的人,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斯特罗乾诺夫等,1954,p15)。当然这可能是因为坎农也主要是一位生理学家。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做一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直到弥留之际都不愿意把自己当做一位心理学家,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4 巴甫洛夫的工作介绍到中国的过程

20世纪初,中国早期的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多是由留日、留德和留美的学者们介绍进来的。尽管1904年巴甫洛夫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但相对于西方心理学,在中国对于巴甫洛夫工作的介绍还是非常有限的。陆志韦(1894—1970)首次在国内介绍巴甫洛夫的学说。郭一岑(1894—1977)主张心理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强调心理学应以具有特殊性的人类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1934年编译了巴甫洛夫、科尔尼洛夫和别赫捷列夫的论文,以《苏俄新兴心理学》为书名出版,这是中国介绍苏联心理学较早的一本译著。(见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200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很快地设置了心理学研究机构,中国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大背景的影响,全国各行各业学习苏联。鉴于巴甫洛夫在苏联的崇高地位,心理学自然也就主要学习巴甫洛夫学说了。重建的中国心理学会,将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团结组织起来,主要是学习辩证唯物论哲学和巴甫洛夫学说以及苏联心理学,并试图改造西方的心理学,认为学习苏联心理学就可以建立起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心理学界当时的口号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巴甫洛夫学说基础上改造旧心理学”。

首先,国内翻译出版了一批苏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的书籍。如孙晔(1927—1995)先后参加翻译了新旧版本的苏联大学心理学教科书(斯米尔诺夫主编的《心理学》和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编译了《巴甫洛夫学说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科学出版社,1955)、《巴甫洛夫全集第五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苏联心理科学》第一、二卷(科学出版社,1962、1963)、《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等。肖孝嵘(1897—1963)曾致力于介绍苏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并开展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其次,当时的心理学研究、教学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研究方面,我国心理学家向苏联专家学习,初步掌握了条件反射实验方法,建立了动物和人类条件反射实验室,验证巴甫洛夫学说的经典实验,并开展了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评论和试探性的研究。在基本理论方面,探讨了心理活动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问题;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心理学的几个主要流派,如构造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等展开批判。在生理心理方面,研究了动物的辨别活动问题,对狗和猿猴进行了复杂运动链锁反射实验,开展了动物与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研究,探讨了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相互传递,以及动力定型的顺序反应等。实验心理方面,有运动知觉阈限和速度判断以及似动现象的研究。

举例来说,唐钺(1891—1987)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时,就坚决支持建立心理实验室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室。孙国华(1902—1958)领导北京大学心理专业师生从事巴甫洛夫学说的研究工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条件反射实验室,后发展为生理心理实验室(含动物心理)。从事过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研究的刘范(1918—1988),以及从事生理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的邵郊教授也在宣讲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参与创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室方面做过很多工作。

心理学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早期的心理学机构很少。1951年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心理研究所,1953年改为心理研究室。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哲学系设心理专业,南京大学设心理系,各高等师范院校也先后设立了心理学教研室。虽然一些大学里设有心理学课程,但课程很少。从1952年开始,教育部先后聘请四位苏联心理学家来华讲学。1953年夏,卫生部举办了巴甫洛夫学说学习会。教学基本上都是依据苏联的教本而抛开了西方心理学体系。我国政府也派出少量青年学生前往苏联学习心理学。例如北大心理学系的王苏先生和汪青先生就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

那个时期,中国心理学家也只与国际上很少的国家,如当时的苏联及东欧个别社会主义国家的心理学家有些联系与接触。1957年我国派出潘菽、陈立、曹日昌、龙叔修等四位心理学家前往民主德国及苏联进行访问考察,参观了对方的一些心理学机构。他们回国后曾分别撰文作了介绍。这是这段时期唯一的一次中国心理学家前往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总之,这个时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苏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成为当时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主要活动(见王苏,1997)。这一时期学习巴甫洛夫主要是全国上下学习苏联造成的。虽然过分倚重巴甫洛夫学说,对一切心理现象都用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来加以解释,确实带来某种生物学化的偏向,但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建立的动物与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实验室中,很多研究者开展了人类与动物条件反射的研究(见匡培梓和管林初,1997)。尽管这个时期的大部分工作是验证巴甫洛夫学派的一些重要实验,但是对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们奠定了我国心理学对动物与人类心理活动生理机制的研究基础。

5 本书部分内容简介

我的导师邵郊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将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引进中国并建立相关实验室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2009年6月底在实验室与我的导师邵郊先生86岁生日聚餐的时候,我和邵老师谈起他当年介绍和普及巴甫洛夫学说的事情。他告诉我说,那时他用的就是一个西方研究者从俄文翻译成英文的书,他说细节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我想如果是英译本的话,大概就是这本了。

《条件反射演讲集——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的二十五年客观研究》(Ivan P.Pavlov著)Lectures on Conditioned Reflexes : Twenty-Five Years of Objective Study of the Higher Nervous Activity Behavior of Animals by Ivan P.Pavlov)本书的俄文版1923年初版,到1936年出第6版(每版都有增补修改)。收集了作者研究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学说的实验报告、论文、讲义、演讲等,目前的中文版本是从英文译本(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W.Horsley Gantt;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G.Volborth; and introduction by Walter B.Cannon.1928—1941)翻译过来的。从俄文版本到英文版本是巴甫洛夫的最后一个美国学生甘特(W.Horsley Gantt,1892—1980通常译为霍斯利·冈特,中文译本上写的是译者甘特,为了不致混淆,下面都用甘特)翻译的,坎农作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文集所选文章时间跨度为1903年—1935年,包括57篇文章、3篇附录、1篇俄文版第一版序,共61个篇章。实际上是作者和他的同事30多年研究成果的荟萃。全书反映了作者如何从研究消化腺,发展到提出条件反射学说的全部历史过程。

甘特1955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成立了巴甫洛夫协会(Pavlovian Society)。会员遍布全世界,每年召开年会。有关协会的详细历史等情况可以参考Furedy(2001)的介绍和相关网站。

这本文集中的很多内容我们在教科书或者一些文章和书籍中读到过,但那些都是二手转述,我们可以从这本文集中读到最初的原汁原味的表述,会觉得很亲切,有种追本溯源的快乐。下面我就以其中的三章为例,作为一个阅读的导引吧。

第三十五章“高级神经活动客观研究的最近成就”:

开始吸引我的是本章概要中第一句话——“动物心理学是不需要的”。动物心理学是我的专业,我自然要看看巴甫洛夫是怎么说的。

巴甫洛夫在这里提出,动物心理学所收集的资料是有价值的,但只要我们对于动物的内在世界没有确定的知识,它作为一门科学就没有存在的权利。所有这些材料必须归并在生理学中。这样看来,巴甫洛夫的说法是有条件的,即我们对于动物的内在世界,特别是动物的意识还只是空的假定的时候,“动物心理学”这个名词,就是一个错误。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1923年发表的,当时的心理学刚从哲学中脱胎出来,其方法有很多局限,资料和数据的积累也极其有限,想说服连心理学都不愿意承认的巴甫洛夫认可动物心理学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心理与行为及其生理机制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生理机制的分析是我们理解行为与心理的重要基础,还原的逻辑可以追溯到几乎无限层次,但这些生物学甚至化学反应反推回心理现象与行为反应,中间一定需要考虑环境以及认知(意识)因素。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今天的心理学已经成为相当活跃的学科,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对动物的意识也有很多突破性的工作。如采用1970年盖洛普(George Horace Gallup,1901—1984)教授开创的镜像标记测验(mirror-mark test)进行的研究,已经表明几种大猿(如黑猩猩、黄猩猩、大猩猩)、大象、海豚都有一定的自我觉知能力。

巴甫洛夫不愿意假定内部心理过程,正如巴甫洛夫自己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所说,希望通过“我们最近实验结果的简短报告,我想,会说服大家:人类的行为,以及他对于世界所起的最复杂的反应,如何能够被生理学所包括、分析并解释。”(本书第210页)对一个挚爱并维护自己理论体系的研究者,我们可以理解其态度和取向,但也应该注意其中的局限。

第三十六章“兴奋与抑制间的关系及其局限作用;狗实验神经病”:

我留校任教第一次开“动物心理学”全校选修课的时候就讲过“狗的实验性神经症”,但是资料是源于其他书籍的描述,在这里看到巴甫洛夫自己的原始描述,很是兴奋。

这个实验的过程是训练狗建立对一圆形的条件性食物反射,然后训练圆形和椭圆形的分化作用,即圆形总是伴随饲喂,而椭圆形没有。最开始用的椭圆形和圆形有显著的不同(两轴的比例是2∶1),到后来当椭圆形的形状渐渐接近于圆形的时候,还是会较快地得到愈发精细的分化作用。但是如果椭圆形两轴比例达到9∶8的,分化作用则出现了分化作用保持上的问题,即两三个星期里,不仅自己的这种分化消逝,还造成所有早先分化作用的消逝。同时,先前安静地站在台架子上的狗不断地动和叫,堕入兴奋状态。这种由实验的方法制造的异常反应或行为,就称为实验性神经症(experimental neurosis)。20世纪 20年代巴甫洛夫学派的条件反射研究开创了实验性神经症学说,这一章详细阐述了兴奋和抑制的分化机理。

巴甫洛夫及其同事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引起实验性神经症的条件是:(1) 弱的条件刺激急剧增强;(2) 过分精细和困难的分化;(3) 时间过度延迟的条件刺激;(4) 痛苦或有害的刺激。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与动物的神经类型有关;产生神经症的机制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发生冲突,失去平衡。随后还有一些研究者继续了这方面的工作,如这本文集的英译者甘特1932年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很多研究者都强调各种因素引起的情绪紧张是引起实验性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实验性神经症是一种获得性行为,研究者认为用奖赏和条件刺激为主要手段的行为疗法可以医治这种神经症。这些研究对解释心身疾病的某些现象和进行心理治疗有较大影响。其实在1925年巴甫洛夫就在自己的实验室下开设了两个临床病院——神经病院和精神病院,应用其实验室获得的实验结果治疗各种神经病和精神病(斯特罗乾诺夫,1954)。

第五十三章“一个生理学家对心理学家的答复”:

这一章中涉及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拉什里、葛斯里(E.R.Guthrie,1886—1959)、斯皮尔曼和苛勒。

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葛斯里“条件作用是一个学习原理”一文。他不同意心理学家把条件作用当成学习的原理应用于每一件事情,并把学习的所有个别特点都当做同一个过程来解释。作为生理学家,他认为刚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家还习惯于纯粹逻辑演绎的哲学方法。他提出应该详细地进行分析,并在文中进一步讨论了实验事实(本书第305—309页)。

第二部分讨论了拉什里的文章“行为的基本神经机理”。在确定学习的心理机制时,基于大脑皮层切除的研究,拉什里提出了大脑皮层等势说:最重要的是大脑皮层被破坏的多少而不是被破坏的部位。在1929年APA和ICP的联席会议的演讲中(后来发表在《心理学评论》上,就是巴甫洛夫批评的这篇),拉什里思考了神经学和心理学的联系并重新检验了当时关于大脑如何控制行为的解释。他批评了刺激-反射的学习理论,巴甫洛夫详细分析了拉什里实验的结果并用拉什里所反对的反射说进行了解释。应该说,从分析的角度,巴甫洛夫占有一定优势,但就具体问题而言,如果对拉什里的结果和结论做一些条件限定的话,两者应该并不矛盾。

第三部分主要是用了巴甫洛夫自己的研究和苛勒的研究,来说明他所认为的心理学家对动物和人的行为所作的忽视生理学的解释。在此不再详细地复述巴甫洛夫的论证,而是提请读者注意一下其中的几个说法。在320页,他写道,“我是一个心理学实验家……”。我们看到的很多材料都说,巴甫洛夫一直不愿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上述的表述不知是不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误会?在322页,他写道,“我相信,坚持地实验下去,动物与人的行为中许多其他更为复杂的例子,也将会证明是可以用许多已建立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观点来解释的”。这种论述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个研究者对自己理论的捍卫和执著。

这本文集中英译者做了很多的脚注,这些脚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一些问题和背景。

这本书早在1954年就已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2008年初,荆其诚院士让我和他一起写导读的时候,对当时的情况只说了个开头,当时我们说好我先回来查查相关资料,再和荆先生碰头,结果去年底荆先生突然去世,让我再也没有机会与他老人家讨论了。这样,当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集体翻译这本书的情况,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不知道是否有其他老师能补充上这部分背景资料。

巴甫洛夫在这本书俄文第一版序言中说,“……这本文集的缺点,最主要的缺点就是多次的重复”。对此,我倒是有另外的理解,作为文集,它不会像教科书或专著那样系统、不重复,甚至阅读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为了写这篇导读,翻阅这本文集的时候,恍惚觉得有点像自己高中时读邓拓的《燕山夜话》,每篇文章不长,但都娓娓道来,可以从任一个地方开始,也可以停在任何一个地方。这种读书的状态没有压力,真正是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阿·尤果夫著,孙晔译.巴甫洛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2 巴甫洛夫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译.条件反射: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匡培梓,管林初.生理心理学研究.见:王苏,林仲贤,荆其诚主编.中国心理科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409—439

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教育出版社,2003

4.斯特罗乾诺夫等著,孙晔等译.巴甫洛夫的生平及其学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954

5.王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的心理学发展.见:王苏,林仲贤,荆其诚主编.中国心理科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1—18

6.Furedy,J.J.An epistemologically arrogant community of contending scholars: A pre-Socratic perspective on 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the Pavlovian Society.Integrative Physiological & Behavioral Science,2001,36:5—14

巴甫洛夫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