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世纪的研究
20世纪是文艺复兴史研究的扩播、深耕和全面收获的时期,其特点是整体研究与专题研究的结合。在整体研究方面表现为新的史学方法突破;在点的研究方面则触及各个相关层面和各种相关课题,使原本沉睡的事例、材料重见了天日。20世纪文艺复兴史学界涌现出像海尔、克利斯特勒、加林、布鲁克尔、彼得·伯克等大家,其名、其著至今仍为人称道。就史观和方法而言,他们的著作不是史家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对特定历史对象进行研究过程中的产物,例如彼得·伯克正是在长年从事文艺复兴史的研究过程中逐渐给出了“新历史主义”的各种想法。由文艺复兴史研究而唤起的各种新的史观和方法还有许多,理当重点关注。
1.4.1 海尔、克利斯特勒、加林、布鲁克尔、彼得·伯克的研究
在英国史学界,就文艺复兴史整体研究和专题研究的结合而言,19世纪有一个西蒙兹,20世纪则有海尔。但中国学者对海尔的情况还比较生疏,这里稍微化点笔墨加以介绍。
海尔的研究大致分成四个方面:
(1)文艺复兴欧洲史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明》,该书从“欧洲”概念谈起,然后展开欧洲的全景图,哪怕是交通等细节也不放过。有些涉及时代特征的问题很有学术启示意义,例如第9章涉及那时的人们是如何掌控自己生活的情况。总之该书再次显现海尔的文艺复兴史研究特点,即始终着眼于整个欧洲的文明、着眼于社会生活中变动最敏感、最显著的部分,而非仅仅对文学艺术的描述,这在书中“Transformation”一章得到详尽的发挥。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该书量较《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明》为小,但成书较早,影响也更大些。
《文艺复兴》,此书图文并茂,注重对艺术家画作的历史比较,从中可知海尔的历史眼力和艺术鉴赏眼力,版本在编排方面也做了相应的精心考虑。
(2)意大利文艺复兴史研究及意大利、英国文艺复兴史比较研究。
代表作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此为海尔主编论文集,许多文章都出自专家之手,内容已超出威尼斯的范围;《马基雅维里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此书为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者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史研究者经常引用。
《英国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书后有专文评介西蒙兹的人生和学术,读来兴趣盎然。
(3)海尔的专项研究爱好和中世纪史编撰。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战争与社会》。海尔的学术生涯始终保持着对诸如城堡、兵器、战争、外交等军事政治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也使得海尔的每一本著作都有鲜明的个性。14—16世纪是近代国际关系的萌动时期,在当时战争与外交事务中建立的一些国际关系准则至今仍有影响。有些学术问题如马基雅维里等人的军事理论、西班牙国际法学派的理论体系等还有待学人的进一步探索。此类探索在我国的文艺复兴史学术园地还显得相对薄弱。由此看来,海尔在文艺复兴史的研究领域确有其独特的史识慧眼之处。
海尔主编《晚期中世纪的欧洲》,包括的地区有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拜占庭、俄国、教廷等,而涉及的问题则更广泛,如教会与国家、十字军东征、国王与君主、百年战争、政府组织、专权与主权、低地国家的语言、富裕与贫困、基督教人文主义、城堡等。海尔还主编过多种书籍,注意本书其他各处的相关介绍。他还是《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的特约撰稿人,如第一卷第9章“西方的国际关系:外交与战争”、第二卷第16章“陆军、海军与战争艺术”等均为其所撰。
在文艺复兴思想文化史研究方面,人们经常会提及克利斯特勒和加林两位学者的名字,可参见塞仁查《意义模糊了的意大利文艺复兴》(Celenza, The Lost Italian Renaissance)第2章对克利斯特勒和加林研究成果的评价。克利斯特勒和加林的研究都建立在厚实的阅读、整理文艺复兴时期原著基础之上。
克利斯特勒年长加林五岁,长期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主治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代表作有:《文艺复兴思想:古典的、经院的和人文主义的变更》;《文艺复兴思想和它的源流》,此为克利斯特勒退休后重新集结修订出版。同时克利斯特勒又以费奇诺的思想为其学术研究的突破口,著有《费奇诺的哲学》一书。
加林是意大利学者,所著《意大利人文主义》(李玉成译,三联书店,1998年)是一本很有学术分量的人文主义研究专著,是对先前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有关人文主义评述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例如,加林在书中强化了对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等哲学和宗教伦理方面的内容等。加林还主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李玉成译,三联书店,2004年)一书,加上绪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共10章,其余9章分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君主”、“雇佣兵队长”、“红衣主教”、“廷臣”、“哲学家和巫师”、“商人和银行家”、“艺术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旅行家和土著人”等,由于这些涉及文艺复兴时期方方面面的历史现象且本身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该书在西方的图书市场很畅销,有多种文字版本。(中文本译者李玉成不仅翻译了上述两书,还拜访过加林。)
布鲁克尔的研究重点是社会史,其《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是了解文艺复兴故乡佛罗伦萨历史的首选书籍,书中所勾勒出的佛罗伦萨社会政治结构概貌尤为人称道。作为一名文艺复兴史的研究专家,布鲁克尔的特点是在全面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佛罗伦萨做比较细致的社会学研究,他的另一本著作《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社会:一种资料研究》就是其中的代表。布鲁克尔试图发现究竟在社会的层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足以帮助我们认识人文主义思想文化的特征和内容。故布鲁克尔善于捕捉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其成果有《乔万尼与露姗娜: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爱情与婚姻》等。
谈到社会史、文化史、甚至文艺复兴史的研究,不能不提及彼得·伯克的学术成果。伯克有关文艺复兴研究的一些书籍正逐渐译成中文出版,如《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后两书均为东方出版社,2007年),等等。伯克的著作颇丰,涉及史学史(如年鉴学派)、语言文化(如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人物专题(如卡斯蒂利奥内)等。这些著作都与作者的核心研究领域即文艺复兴史有直接的关联。伯克文艺复兴史研究的“新颖”之处就在于其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在伯克之前,由于受各种社会学思想(包括马克思的学说)、年鉴学派的史学理论等的影响,学者们早就自觉地从文化、社会的层面去展开文艺复兴史研究。但像伯克那样在一个个学术点上取得多种成就,从而形成一个文艺复兴史研究领域中的新文化社会史体系,这确实不多见。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伯克回顾了文化社会史研究的来龙去脉,并指出,我们在研究文艺复兴(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时也许不可能将所有的社会因素说清楚,但毕竟从社会的角度去研究是最可取的方法。
1.4.2 年鉴学派
当今没有一位历史学家不会津津乐道地谈论布罗代尔和其他年鉴学派成员的研究成果,如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1996年)、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第1卷1992年,第2、3卷1993年)等。布罗代尔强调,文明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种文明结果的产生,除了地理环境等根本的制约因素外,还有各种看似分散的因素在进行长期的综合作用。长时段研究除经济政治制度的考虑外,还涉及其他因素如“群体无意识”的生成、作用等。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由年鉴学派成员集体编撰的《私生活史》、《西方妇女史》、《家庭史》等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研究领域和人们的视野,而且赢得了广泛的出版效应和社会效应(另见本书第五讲)。年鉴学派的许多研究成果涉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以吕西安·费弗尔为例就有《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生活》、《16世纪的不信仰问题:拉伯雷的宗教观》等著述。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提示学术界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现象时应当充分关注中世纪发生的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事实上,年鉴学派历史学家群体中的许多人都是中世纪史的专家,他们在这方面有出色的研究成果,如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就是其中的扛鼎之作。
更应当论及的是,年鉴学派史学家与社会史学家、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等一起,集聚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对底层社会、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和事件的研究兴趣,至今仍热情不减,已经成为众多历史学家乐于效仿的研究方法。先提一例于此:1501年在佛罗伦萨发生了一桩亵渎神灵的事件,即有一个叫林纳尔德希(Rinaldeschi)的男子用牲畜的粪便去扔圣母壁画,结果被人发现、捉住、受审、上吊处死。整个事件被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多尔洽蒂(Dolciati)用九幅画记录了下来。此事、此画长期以来被人一瞥而过,但被康奈尔和康斯塔布尔这两位长期从事意大利史和中世纪史研究的学者捕捉到了其中的深刻历史意蕴,并写成专著《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的亵渎和赎罪:安东尼奥·林纳尔德希事件》。全书由点及面、形象化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图景,将当时社会生活、宗教生活的氛围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书中所列详细的史料更是让人折服。这方面的著述不胜枚举。与年鉴学派进行历史创作的同时,还有许多历史学家以各种独到的历史视野观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现象,并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经常被提及的有卡洛·金兹堡《奶酪与蛆虫》、娜塔莉·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布鲁克尔《乔万尼与露姗娜: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爱情与婚姻》、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年)等。
1.4.3 关注中世纪史、古典文化史
我们还是把视野拉得更开阔点:美国学者哈斯金斯的《12世纪文艺复兴》(Haskins, The Renaissance of the 12th Century)一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学者们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即文艺复兴不是一个突发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注意美国中世纪史研究专家霍莱斯特编辑的《12世纪文艺复兴》一书,其中收有各种重要的论文。另外还有布鲁克《12世纪文艺复兴》等书籍,这些可以视作对哈斯金斯的学术回应。上述情况要求我们对欧洲中世纪的社会和历史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除《剑桥中世纪史》这样的大部头权威著作外,以下所列亦各有特色,值得一读:(1)海尔《晚期中世纪的欧洲》仍需首先提及,它是海尔历史观的又一体现,即只有在广阔的历史图景(如欧洲历史范围内)才能解释清楚某种社会变迁的现象,或者说社会变迁是整体范围内的发生的历史现象;(2)年鉴学派的勒高夫(Jacques Le Goff)在这方面也有诸多成果(参见本书第五讲);(3)斯特劳耶《中世纪:395—1500》是比较传统的著述,将教会和世俗王权的两种权力的彼此消长作为一条主线索来写作,清晰明了,其他像对银行的关注(第383—384页等)也别有特色;(4)绍森《中世纪的形成》讲中世纪历史的形成和大致的结构,而赫伊津哈的著作《中世纪的衰落》讲解体,布洛赫的著作《封建社会》重点研究阶级结构,皮朗的著作《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则力图发现封建时代的经济结构及其变动,上述四种著述构成一个中世纪史的研究整体;(5)蒙森《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可能知晓者不多,蒙森是《罗马史》作者西奥多·蒙森(Theodor Mommsen)的孙辈,1935年因反对希特勒统治离德前往美国,是中世纪史研究专家,在文艺复兴史方面有关于彼特拉克的研究等;(6)林肯《中世纪的遗产》具有以“Legacy”为题撰写的特点;(7)哈伊《中世纪》是简明扼要的作品;(8)巴勒克拉夫《中世纪的教皇》则是“欧洲文明史丛书”(Library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中的一种,丛书总主编即巴勒克拉夫,该丛书的特点是简洁明了,配有大量插图;(9)基恩《鹈鹕中世纪欧洲史》与上引书一样也流传较广;(10)布鲁克《中世纪社会结构》亦是“欧洲文明史丛书”之一;(11)波斯坦《中世纪的经济与社会》需要特别引起注意,作者是该研究领域的权威;(12)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一版再版,反映了西方史学界对其的重视,该书的第4版于20世纪80年代被译成中文发表后,在国内史学界亦有一定的影响,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还会使用一些简明的中世纪史教本和富有吸引力的读本,以加强教学效果。
笔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中世纪史的著述还另有目的,即想提醒文艺复兴史的爱好者在从事这方面研究时要有扎实的中世纪史知识的基础。在西方,许多大学的文艺复兴史研究学者都归在中世纪史的学科系列内。
中世纪思想背景方面有:(1)奥伯曼《宗教改革的先驱:晚期中世纪思想的形成》,书中提及了一些平时人们并不十分注意的晚期中世纪思想家,这里所谓的“晚期”其实已经延至15世纪末了;(2)达勒斯《中世纪西欧的思想生活》,标题已点明该书是对中世纪的思想文化生活的全面勾勒;(3)邓宁《政治思想史:古代和中世纪》;(4)泰勒《中世纪思想:中世纪思想和情感的演变史》,泰勒此书是中世纪思想史的权威著作;(5)沃尔夫《中世纪的哲学与文明》,作者将中世纪不同时期的思维内容和文明特征结合起来论述,这是笔者提倡的一种研究方法,等等。
由于文艺复兴史研究的这一特定对象决定了学者必须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给予重点关注。布克哈特对希腊文化的关注不亚于对文艺复兴史的关注,成果如上文提到的《希腊文化史》等。佩特为了研究文艺复兴的艺术创作也对柏拉图的思想做了精心研究,并写有论柏拉图的专著。20世纪研究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的大家斯特劳斯是释读古典作品的行家里手。中国学者朱龙华在研习文艺复兴时,也写有关于罗马文化的作品如《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至于纯粹的古典思想文化研究,那更不在话下。有些著作如坎托洛维茨《希腊艺术的本质》、弗兰克尔《早期希腊的诗歌和哲学》等可能在一般读者的记忆里不甚了了,但在比较专业的学人眼中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以上内容告诉我们学术研究是系统工程,且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