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种的层次和分布
按照剧种的规模和影响,将全国360个剧种分成五个层次:(1)全国影响的剧种;(2)跨省影响的剧种;(3)省级影响的剧种;(4)维持少数专业剧团的地方剧种;(5)没有专业剧团的地方剧种。
(一)京剧——中华戏剧文化的代表
在我国众多剧种中,具有全国影响的是京剧,又称京戏。除西藏以外,各省、市和自治区都有京剧专业剧团。我国台湾地区也有5个京剧团,占全台湾戏剧专业剧团总数一半。
戏剧的提炼和升华需要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保障。京剧诞生在北京,首都集中全国优秀人才和财富,是培育戏剧的沃土。唐代梨园出现在长安,元代杂剧以大都为中心,都与首都背景有关。元曲作家有籍贯可考80余人,大都占19人,包括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最具盛名的剧作家。有些剧作家籍贯不在大都,长期在大都寓居。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慈禧都是戏迷。乾隆时,掌管宫廷戏剧演出的升平署有1400多位艺人。颐和园的德和园戏台,故宫的畅音阁戏台,至今保存完好。
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母亲祝寿是京剧形成的直接原因。控制扬州盐业的徽商是徽班的经济基础。清朝初期,徽商吴越石的家班,“先以名士训其义”,“继以词士合其调”,“复以通士标其式”,延请有文学和艺术素养的导演和总监。徽商汪季玄从外地请来大师为家班授戏,他自己也“按拍协调,举步发音”。当时演员主要来自怀宁县石碑镇一带,有“无徽不成镇,无石不成班”一说。徽班进京后吸收汉剧、昆曲和秦腔的精华演化成京剧。京剧又称皮黄,西皮和二黄是京剧主要曲拍。西皮的发源地在甘肃,称西秦腔,被汉剧吸收后移植到京剧,曲调活泼刚劲,昂扬欢快。二黄发源地在湖北黄冈和黄陂一带,曲调苍凉深沉,悲愤激郁。
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到美国和苏联演出京剧,反响热烈。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戏剧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布莱希特戏剧表演体系,共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二)多层次的剧种及其分布
我国剧种的第二层次是8个有跨省影响的剧种,专业剧团都在70个以上。北方有评剧、二人转、豫剧、晋剧和秦腔,南方有越剧、粤剧和川剧。这8个剧种加上京剧共称9大剧种。1984年全国有专业戏剧团2302个,9大剧种1299个,占56.4%(见表5-1)。
表5-1 中国九大剧种专业剧团分布(1984)*
* 资料来源:李汉飞.中国戏曲剧种手册:849—980,未含港澳地区。
评剧、二人转、豫剧、晋剧和秦腔是北方的主要剧种。评剧主要活跃在河北和东北。二人转集中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豫剧以河南为中心,扩展到周边省份和河南人移居的兰新铁路沿线。晋剧主要分布在山西。在山西人大规模移居的内蒙古西部,晋剧也是优势剧种。秦腔又称山陕梆子、乱弹、西秦腔,中心在陕西关中,遍及整个西北地区。
越剧、粤剧和川剧是南方的主要剧种。越剧的中心在浙江东部,扩展到华东,兼及华北。粤剧分布在两广粤语区,在港澳和海外华人中,有较大影响。川剧的大本营在四川,云贵两省有相当市场。
第三层次,省级影响的剧种,专业剧团一般在25个以上。晋冀鲁豫有山西蒲剧、河北梆子、山东吕剧、河南曲剧。华东有安徽黄梅戏、江苏锡剧和福建闽剧。华中有湖北楚剧和湖南长沙花鼓戏。
第四层次,维持少数专业剧团的地方剧种174个。其中,92个剧种只有一个专业剧团。
第五层次,没有专业剧团的剧种168个。这些剧种大都只有业余剧团在农闲喜庆期间演出。有10个剧种列入名目,实际上已经失传。
我国360个剧种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音乐和文艺素材,需要认真地保护、发掘和传承。以福建莆田和仙游一带的莆仙戏为例,有五十多个剧目与《南词叙录》中的宋元旧篇相同,出自唐宋词调的音乐曲牌有《沁园春》、《泣颜回》、《浣溪沙》等65首。传统莆仙戏乐队只有司锣、司鼓、司吹三人,与宋元古戏遗制相仿。莆仙戏有“南戏遗响”和唐宋戏曲活化石的美誉。目前已难寻觅的海盐腔和弋阳腔在闽南的南曲中都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