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中华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长达五千年的延续性、亲和性、同一性和开放性。

(一)五千年的延续性

中华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世纪黄帝统一中原,至今延续近五千年了。五千年来,中华文化不断创新,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代替,在新的形式中包含民族持久永恒的精神。代相传,人相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哲学、文学、绘画、戏曲、建筑、园林、饮食,五千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代有高峰,蔚为壮观。

以汉字为例,从3700年前殷商甲骨文,到青铜器上的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组字的原则上下相承,发展的轨迹历历在目。根本原因是在中华大地上,使用文字的人群在延续,历史在延续。古代巴比伦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印第安玛雅文字,今天都难以辨认。原因是在政治、军事和自然灾害的干扰下,使用文字的人群无以为继。

五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赋予华夏大地丰富的文化沉淀,也赋予中国区域文化生动的内涵。五千年的延续性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特性。

(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

中华文化倡导“厚德载物”,用宽厚的心态包容万物,具有极强的亲和力。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

汉族的形成历史是多民族融和的历史。夏商时期夏族分布在三河一带(豫西、晋南、关中),东夷、北狄、西戎、南蛮都是兄弟民族集团。《礼纪·王制》.“四夷入诸夏,因译而通”,“五帝三皇不能去译”。《论衡·变虚篇》.语言不通,兄弟民族与夏族交往要经过翻译。四方兄弟民族不断融入夏族集团,到秦汉形成一统的汉族。秦汉以来,兄弟民族融入的过程从未间断。从汉民族的容貌上,Gm血型上,从汉姓的演变历史上都证明汉族是多民族融合的集体。由于融入汉族的成份不同,南北汉人在容貌上和Gm血型上有较大差异。北方汉人接近北方兄弟民族。南方汉人接近南方兄弟民族。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高潮是隋唐时期。唐朝实行各族人民“为一家”的民族平等政策。长安是唐朝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音乐舞蹈是文化交流的典型领域。隋炀帝时音乐分九部: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居、疏勒、安国、高丽、礼毕。清乐和礼毕两部是汉族音乐,其余部是周边民族音乐。《隋书·音乐志》.唐朝乐器有雅部和胡部的区别。雅部是中原传统乐器。胡部是西域传入的乐器,包括羌笛、胡琴、琵琶、腰鼓、碰铃、横吹、五弦钹等。从康居传入的胡旋舞在长安盛行五十载。白居易赞赏胡旋舞:“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篷舞”。白居易,《胡旋女》.杨贵妃是跳胡旋舞的好手。张铁山.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103.据传唐玄宗看杨贵妃跳胡旋舞高兴时,接过鼓捶击鼓,把鼓都击破了。元稹在《法曲》中描写:“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使进胡音务胡乐。”短短绝句用五个胡字。元稹本人是鲜卑族拓跋氏后。元姓主要来自鲜卑族。西域的语言、服饰、饮食、音乐、舞蹈,如阵阵春风,股股甘泉,涌进中原,融入华夏文化。

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敕勒歌》是北朝敕勒人斛律金用鲜卑语创作的,译成汉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长短句不齐整。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满汉文化融合的结晶。书中的语言称呼,礼仪婚俗,饮食习惯,游艺骑射,宗教祭礼,都有满族文化烙印。周汝昌说:“没有满汉两大民族的融合,是没有产生《红楼梦》作者与作品的可能的”。周汝昌.满族与红学.满族研究,1992,1:51.

在科学技术方面,元代《万历年》的作者马鲁丁是回族。他是北京观象台的建造者,浑天仪等七种观象仪器的设计者。元代《农桑衣食撮要》的作者是维吾尔族鲁明善。清代《割圜密率捷法》的作者是蒙古族明安图。

服饰方面,汉人古代上衣下裳,裳是裙子,男女都穿裙不穿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穿游牧民族服饰,提高战斗力。《史记·赵世家》.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中国衣裳,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从赵武灵王到北齐,前后经历八百多年,汉人完成服饰改制。今天国服旗袍随满人进关传到中原。1929年当时国民政府颁布服饰条例,规定妇女服饰有甲乙两款,甲款是旗袍:“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中点,与裤下端齐,补袖长至肘与脉之中点,色蓝,纽扣六”。刘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74—175.

我国三大石窟文化遗址,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石窟,都始建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榆林窟,宁夏须弥山石窟,河北响堂山石窟,辽宁万佛堂石窟也始建于北魏。河北名胜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各民族古典建筑文化交融的结晶。当年康熙和乾隆南巡,令“画师、工匠,把江南各地建筑名胜加以模写,回京后仿造于避暑山庄之中”。山庄还有草原风情的蒙古包。外八庙各有楷模。普陀宗乘之庙仿照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仿照扎什伦布寺。安远庙仿照伊犁固尔扎庙。普宁寺仿照西藏三摩耶庙。普乐寺旭光阁仿照天坛祈年殿。殊象寺仿自五台山。罗哲文.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三)海内一统观与同一性

中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有同一性,在意识上有海内一统观。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表述强烈的一统观。禹贡成书于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按华夏形势,将全国划分九州,是一统观的标志。《禹贡》,《尚书》中的一篇,全文1193字.任继愈说:“只要细看诸子百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不难发现,他们争论的都是如何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建成后如何管理。孔、孟、荀、墨、韩非都提出了他们统一的方案。貌似超脱的老子、庄子也设计了他们治理天下的蓝图,并不是不要统一。”“老子讲小国寡民,是指基层乡村组织要小,至于管理天下,还得要无为而治的圣人、圣王。”任继愈.汉学的生命力.东西方文化交流.吴志良编,澳门基金会出版,1994:18.

中国的内涵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不是任何一个特定民族的国家。不论哪一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中国皇帝自居,都是中国的正统,都收入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中。不论哪一个民族入主中原,在族源上称华夏先王之后,在文化上接受汉文化,推行汉化政策。“不论哪一个民族的人当皇帝,都要吸收多民族的人才参加中央及地方政权管理,都致力于维护大一统的国家体制,使它的统一职能不断得到完善。”同⑤.北魏太武帝(424—451)拓跋焘以“以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为宗旨。《魏书·太武帝纪》.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改国号“大蒙古”为“大元”,取意“天下一家”。《元史·世祖本纪》.清朝满族入主中原,行使中国主权。在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清政府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大臣”。他代表的是中国。

书同文和行同伦是海内一统的催化剂。早在西周宣王(公元前841—前782)时,出版《史籀篇》,企图实现书同文。然而,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字形区域差异愈演愈烈。秦始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同时统一度量衡标准,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史记·秦始皇本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在长安办太学,在各郡设学校。西汉末年,太学生达一万多人。清朝全国有宣扬儒学的孔庙1560所。林语堂说:“历史上遗传下来一种宝贵的普遍方式——文字,它用至为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中国语言统一上之困难。”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北京:华龄出版社,1995:19.任继愈说:“行同伦不像书同文那样有明显的社会效应,但它起着更深刻的社会影响。它向中华民族系统地灌输共同的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明)嘉靖二十七年,《潮州府志》.

人口迁移,官员贬谪,加速中原文化扩散。以岭南为例,宋时民谚:“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王水照.苏轼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605.春、循、梅、新是现在的阳春、龙川、梅县、新兴。高、窦、雷、化是今天的高州、信宜、雷州、化州。有“韩如潮、苏如海”美誉的韩愈和苏轼对岭南文化都有突出贡献。韩愈一生三过南岭,在韶关、阳山、潮州逗留。晚年贬居潮州,恢复州学,兴置乡校,传播儒学,为百姓祈福消灾。(明)嘉靖二十七年,《潮州府志》.潮人敬韩,在笔架山建韩文公祠,潮州各地还有分祠。钟林斌.韩愈传.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329.苏轼最后七年在惠州和儋州度过。琼籍第一位进士姜唐佐是苏的学生。苏轼离琼时为姜题诗:“沧海何尝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对姜说,等你将来中了进士,我再为你续足成篇。10年后姜果然进士及第,苏轼已经去世。由弟苏辙完成续诗:“锦衣不日争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王水照.苏轼传:583—584.苏轼去世前作《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惠州、儋州都在岭南,可见他对岭南的重视。《琼台记事录》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文化繁荣。盛世修志,统一可以集中全国力量完成大型丛书编纂等文化事业,可以大规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我国历史上人口第一次超过五千万在汉朝,第二次超过五千万在唐朝,都是国家安定统一的时期,也是文化昌盛繁荣的时期。

(四)不断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分别诞生在欧亚大陆四隅:中华文化在欧亚大陆东隅;印度文化在欧亚大陆南隅;希腊罗马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欧亚大陆西隅。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陆路是文化扩散的主要渠道。欧亚大陆中央是文化交流频繁的地方。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都对我国文化有影响。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季羡林说:“如果没有佛教的输入,东方以及东南亚、南亚国家今天的文化是什么样子,社会风俗习惯是什么样子,简直无法想象。”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24.一行和尚发明《大衍历》是在吸收印度历法基础上形成的。我国的制糖技术是唐太宗时派人到印度学习的。《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摩揭陀》.

中华文化有积极的精华,也有消极的糟粕。文化糟粕曾经桎梏中华儿女的手脚,把国家带进灾难的深渊。张岱年认为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缺点有二:一是没有发明近代实验科学,二是没有完整的民主理论。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载《张岱年选集》,李存山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64—465.五四运动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就是对传统文化消极面的批判。

我国学习科学技术的速度是比较快的。20世纪初开始推广现代教育,派遣大批留学生,招聘国外教授。1925年清华大学开始建立算学系和物理系。到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主要理科系教育质量已经达到世界水准。杨振宁.中国文化与科学.新亚生活(香港),2000-02.我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与美国的差距在15~19年间(表2-1)。

表2-1 中国和美国的部分技术差距[日]丸山促郎.中国工业化与产业技术进步.高志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与迅速提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民主观念扩散的进程缓慢得多。民主需要广大人民执行实施,只有少数人懂是不够的。我国经历长期封建社会,以人代法,以人立言,等级森严。许多职务要有横向比较。科级和尚、县级演员、教授级工程师等称号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地位法则和官本位违背真理的本质属性,与现代法治社会格格不入。

在德国讲课时,有一个问题经常使德国听者困惑:为什么德国采用鼓励生育政策人口在下降,中国采用最严格的控制生育政策,人口在上升。原因是多方面的。最让德国听者不能理解的是有浓厚的重男轻女思想,例如,民间流传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顺口溜。为了便于德国听者理解,赶作了一幅漫画(见图2-1)。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显然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

图2-1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步入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时刻,文化上的消极面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另一方面要努力吸取域外文化的优秀内容,清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断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是我国社会长盛不衰的重要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