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传播健康 交融身心

身体是父母给的,健康是自己要的。父母赐予我们身体和生命,每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根源于父母,对个人来说是先天造化,无法选择。而健康则不同,健康得益于每个人自身。对大多数人来说,健康与否,与个人自身的行为和观念密切相关,要不要健康,全在自身。这一点,医学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统计早有证明:在影响人类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遗传生物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医疗卫生条件因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仅占15%左右,而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作用占到了60%的份额。这一科学结论,对于从事健康传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唯其如此,健康传播才有了意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传递,或潜移默化、或当头棒喝,健康传播发挥其影响作用,帮助人们在先天既定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后天的能动性,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培养科学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从而把握健康真谛,走上健康之路。

与健康相对的是疾病,疾病的诱发因素很多。中医说: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以生病。现代医学也把疾病分为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区别对待。因此,健康的维护就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生理保健和治疗,还应该包括心理的调节与呵护。只有身心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称得上健康。健康传播,作为维护健康的手段和载体,唯有身心兼顾,实现身与心的交融,方才算得上功德圆满。

本书是一本以“健康传播”为主题的教材,集中阐述健康传播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实践应用,强调“身心的交融互动”是贯穿全书的基本脉络之一。理论方面,作为健康传播学的三大学科根源——健康教育学、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中,不乏“身心合一”的理论观点。以社会心理学对健康传播的影响为例,社会心理学强调心理因素对个体掌握健康知识、促成良好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的影响作用,以及运用心理机制提升健康传播效果的实践应用。以此为基础衍生的健康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健康行为转变的阶段模式等健康传播的重要理论模式,无不渗透着身心交融互动的传播理念。

实践方面,“身心合一”的需求体现在健康传播实践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例如,人人熟知的医患对话。全面而充分的医患对话不仅应包括对患者身体不适的关切,还应包括对患者的心理因素、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种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状况的因素的关切。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年轻患者虽然病重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对治疗漫不经心;中年患者在工作和家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社会负担和心理负担较重,面对疾病往往容易产生心理失衡;老年患者大多容易感伤、多疑,往往对治疗效果的信心不足。这种心理反应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进程和治疗。美国人际传播学者约翰·斯图尔特和巴克从“生理—心理—社会”的现代健康观出发,将医患对话的内容分为五个特殊领域:患者的病情发展、身体不适、精神忧虑、日常生活失调和社会问题。他认为,只有涵盖了这五个领域的医患对话,才能够真正全面地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与疾病状况。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沟通日渐疏远,情感问题和心理问题成为现代人突出的健康问题。相关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高达10%—30%;农民的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近年来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农村妇女自杀率高居不下;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无所适从,加上生活上、工作上的巨大压力,精神生活的匮乏,以及在城市中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时常遭遇的歧视,导致农民工产生诸多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引发犯罪。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和在校学生等特定人群的健康传播实践中,关注心理健康风险,注重身心的交融互动,变得尤为重要。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各类心理传播技巧在健康传播实践中的积极应用。如何把握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妥善地向他们告知“坏消息”,帮助他们建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如何深切地体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面对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担,阻止他们自暴自弃、逃避社会,协助他们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气;如何从文化心理和传播心理的角度,洞察吸烟者的心理烟瘾,促使他们从心理上摆脱烟草的诱惑;如何在突发公共危机中,化解政府的“恐媒心理”和公众的恐慌心理,以积极主动的传播策略迎接挑战、化危为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无疑都离不开心理健康传播的实践。唯有身心交融的传播,才是健康传播的完整演绎。

本书的另一个基本脉络是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本书的定位是教材,既然是教材,首先要面对的是学生的需求。今日高校的大学生培养,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这不仅要求教材在理论上根基扎实,同时也要求在满足实用需求方面更具特色。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美国的例子。美国是现代健康传播研究的发源地,对高素质健康传播人才的培养成为美国高校传播学教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据美国传播学研究机构的一项研究显示,从美国高校健康传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其职业选择范围相当广泛,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医药卫生领域,扩大到社会营销、公共关系、政府健康问题发言人、健康政策制定者、大众传媒从业人员、广告设计与大型活动策划、大型企业健康管理人员、健康培训师、健康教育工作者等。这一研究结果使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健康传播教材的内容涉猎范围,使其能够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多元、力求实用、力求创新。

例如,在第四章“医患关系与人际健康传播”中,结合当下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的现实状况,着重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医患双方在制定治疗方案过程中的信息博弈模式,对日常医疗实践活动进行理论探讨;在第五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论述中,归纳了各地在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模式,以帮助学习者拓宽视野和思路,增强教材内容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第六章“媒体公共健康报道与大众健康传播”中,立足传媒实践,从健康类大众传媒的采、写、编、播等各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常用的方法技巧,着力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在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中,结合相关的理论阐述,直接引入了一些个案研究的实例,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理论研究的基本技能和素养。

尽管如此,与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相比,教材的内容总显得有些滞后,特别是与健康传播实践在我国当下社会的突飞猛进相比,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仍显得薄弱和不足。就在写作本教材的这段时间里,国内又发生了数起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人们对健康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带着人们的要求和期待,相信健康传播的未来发展之路一定会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