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斗争
中国当代文学史如此顽强地要确定自身的起源,如此坚定地向既定的方向迈进,因而要进行如此频繁而严峻的斗争和运动。尽管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南,但新中国的文艺依然要有更具体的美学规范,那就是现实主义的理论旗帜。整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只是由经典作品构成的历史,它没有流派,也没有社团,但是它有着激烈的运动和旺盛的理论。文艺理论方面的斗争远远比关于作品的论争要激烈得多,而对作品的讨论本质上都是理论(意识形态)的斗争。很显然,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纲领,这要贯穿在所有的写作文本和批评话语中。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文学是意识形态概念鲜明的文学。当然资产阶级启蒙文学也同样隐含着意识形态,隐含着资本主义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在这里,我们不是讨论文学该不该有意识形态,而是追问文学以何种方式表现了何种意识形态。
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它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现实主义因为被认为是再现了现实,所以它最容易与现实等同,并且直接表现人们理解和想象中的现实。在我们所理解的现代性的历史中,现实主义几乎一直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创作方法,它似乎最有可能与不断进步、变异的历史相一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文学如此急切地要再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并且要把它所想象的自身历史和现实表现出来,那么,它选择现实主义作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创作方法就是理所当然的。在建构中国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进程中曾经有过多种多样的斗争,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胡风的斗争。对胡风的斗争可以有多种解释,例如,宗派主义一直就是扣在胡风头上的帽子,后来演变为“反党、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这些政治的和权力斗争的事实也可以放置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框架中来解释。胡风作为左翼文学最有成就的理论家之一,何以遭遇了最酷烈的斗争和最极端的命运?“胡风案”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程度上讲都是建国以后文学界的其他事例所难以比拟的。我们同时也可把它看成一个“文学事件”,一个社会主义文学历史化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胡风案”的根源还是在文学上,那就是胡风的文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相抵牾的,不驱除胡风的影响,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而建立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规范就难以扎下根。
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初露端倪,通过革命文学论争而具有了初步意向,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给予它以全部内涵,通过对胡风的斗争,现实主义理论更坚实地立足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基础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