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中文学科基础教材古典文献学基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版本学有关名词术语

版本学长期以来形成一整套名词术语,使用它们,叙述的人觉得简洁,听的人也能心领神会,所以须尽量加以熟习。

一 单页古书的版式结构

首先明确,我们这里所指的是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印本古书的单页结构:

(1)版框——又名边框、边栏,指一张印页最外围的四边栏线组成的方框。因边栏线条数目或图形不同,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万字栏、竹节栏、花栏、博古栏等名目。

(2)界行——又叫界格,指版框内直线划分的字行行界,因栏线墨色不同,有“朱丝栏”、“乌丝栏”之分。通常我们叙述古书行款格式时常用诸如“半页十行行十八字”这样说法,“行”就是指的界行而言。

(3)书口——又名中缝、版心、版口,指版框正中的一条窄行。既可以取中折页,又常常记录书名、卷页、刻工姓名、字数、出版商号等。

(4)鱼尾——指书口中间的鱼尾形图案,其作用是对折书页时取以为准。在版心上端的是上鱼尾,在下为下鱼尾。小小鱼尾,可以变换出许多花样,诸如单鱼尾、双鱼尾(对鱼尾、顺鱼尾)、三鱼尾、白鱼尾(单线)、黑鱼尾、线鱼尾(双线)、花鱼尾等等。

(5)象鼻——连接鱼尾和边栏的一条线(一说从鱼尾到边栏的部分)。没有这条线的叫白口;白口刻有文字的称花口;细线称小黑口、细黑口、线黑口;粗线乃至全黑的称阔黑口、大黑口;“黑口”在上端称上黑口,在下端称下黑口,上下皆有称上下黑口。

(6)天头——又名书眉,版框上栏以上空白处。

(7)地脚——与天头相对,指版框下栏以下空白处。

(8)书耳——又名耳格、耳子。指版框左右边栏上端外侧的小方格,用以记载篇名、书名简称、室名、君号(年号)等,是宋版书的特征,后世印本则不常见。

二 古书的外形结构

我们这里指最一般的线装书的外形结构:

(1)书衣——即书皮,包在古书最外面的上下两层纸。一般选用质地较厚的有色纸,以起保护作用。

(2)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签。与今之“书签”有异。

(3)书首——又名书头,书册上端的侧面部分。

(4)书根——与书首相对,书册下端的侧面部分。古书通常平放架上,故在书根题写书名、册次,以便检索。

(5)书脑——书衣表面右边装订有线的部分。

(6)书脊——与书口相对,又名书背,书册右端有装订线的侧面部分。

(7)包角——订线一侧,用细绢包裹四面的上下角。

三 其他名称

以上是一册书的表面部分,打开书册,则有:

(1)书名页——又名封面(与今有异)、封页、内封、封面大题等,指书衣之后题写书名的一页。

(2)扉页——又名护页、副页,是衬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有的用药物浸染,可起防蠹作用。收藏家常常利用扉页题写识语、跋语。

(3)牌记——刻书者用以宣传刻书情况的特殊标识,又叫墨围、碑牌、木记、条记。在书上位置不定,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牌记,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起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作用。

古书外部包装,又有一些名词:

(4)书套——古书外部包装壳套,多以纸板敷蓝布制成,又有四合套、六合套等名目。

(5)木匣——木盒子,一般用以盛放珍贵图书。

(6)夹板——夹在图书前后的两块木板,边缘穿孔系绳。

古书内部、外部形式的精粗,构成一部书的“书品”。“书品宽大”,一般是赏心悦目的;“书品太坏”,则形容其恶俗不堪。

四 古书版本的类别

古书版本,根据时间、地区、出版者、形式特征、内容特征等可以区分出诸多种类,相应地便产生了五花八门的各式名称:

1.以刻印时间分

除了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等以时代区分的版本名称外,尚有:

(1)初刻本——同书异本当中最早的刻本。

(2)重刻本——根据原有刻本重新校勘雕刻之本,其版式不一定与原本相同。

(3)覆刻本——又名翻刻本,指严格依照底本原样的重刻本,不过字体可以改变。

(4)影刻本——将底本逐页覆纸描摹,然后上版雕刻的本子。大多是影刻宋、元珍本,质量好的,几可乱真。

(5)递修本——书版残缺,经过两次以上修补而重新印刷的本子。

2.按刻印地区分

如浙刻本、闽刻本(又称建本)、蜀刻本(又称川本)、江西本、平水本(又称平阳本),还有外国的朝鲜本、日本本等。

3.以刻印单位区分

(1)官刻本——从五代至清代的各级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刻印之书。

(2)坊刻本——书坊刻印之本。

(3)家刻本——私家出资或主持刻印之本。

(4)自刻本——作者出资或主持刻印之本。

(5)京本——即京城官刻本的简称,常常成为地方翻刻的依据。

(6)监本——指历代官方刻书的主要部门国子监的刻本。

(7)公使库本——宋代由各地公使库刻印之本。

(8)书院本——各地书院刻印之本。

(9)兴文署本——元代中央主管刻书的部门兴文署刻印之本。

(10)经厂本——明代司礼监下属刻书机构经厂刻印之本。

(11)藩本——明代各地藩王在藩府刻印之本。

(12)殿本——清代中央刻书部门武英殿刻印之本。

(13)聚珍本——专指清乾隆时武英殿用木活字摆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14)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之本。

(15)局本——清各省地方官书局刻印之本。

4.以工艺区分

除前面所提都系刻本外,还有写本、活字本、套印本、短版、拱花等。

(1)稿本——凡作者原稿、誊清稿、修改稿,皆可称稿本。

(2)写本——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一般在唐、宋写本、名家写本、佛道写经卷等较狭小的概念上使用。

(3)抄本——又叫传抄本,据底本再行传写之本。使用范围较前二种宽泛。

(4)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而成的书本。有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铅活字本等。

(5)套印本——用一套版、几种颜色或几套版、几套颜色,依次迭印而成的本子。

套印本有两种特殊工艺:

饾版——用于彩画印刷的一种工艺,将画面按颜色、深浅分刻若干小版,然后刷上不同的颜色,逐块印在纸上,密切拼集成一完整印件。

拱花——印制图画时,用凹凸两版嵌合,使画面部分拱起,富有立体感的一种工艺。

(6)拓本——将雕刻在金石器皿上的文字图案用纸拓下来装订而成的本子。它是黑底白字,与刻本白底黑字正好相反。

(7)石印本——用药墨书写在特制药纸上,再用特殊办法将字迹移置于石版,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

(8)影印本——将原书逐页照相制版印刷而成之本。

(9)百衲本——用不同版片拼印或不同版本拼配而成一部完整的书。衲是补缀的意思,如商务印书馆影印了一套百衲本《二十四史》。

(10)巾箱本——又称袖珍本,指版式极小,易于携带的本子。

5.以内容区分

又有单刻本、合刻本、抽印本、丛书本、插图本、白文本、校本、注疏本、批校本、评点本、序跋本、过录本等等。

总之,有关版本学的名词术语名目繁多,大多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未必很精确、很科学,有的使用时要慎之又慎,还有的几个概念可以有交叉,区分并不是很清楚。但我们熟悉、掌握得越多,对领会有关内容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