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有+VP”句式的使用情况

本节介绍王玲关于“有+VP”句式使用情况的调查(王玲2005)。“有+VP”句式近年来在普通话中的扩散引起了学界关注,但是扩散的过程和机制还不清楚。针对这些问题,王玲采用问卷方法收集了该句式的使用情况的信息,结合讲话人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定量分析。这项研究比较典型地显示了变异的社会制约和语体制约的情况,而且是一项校园调查,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易于模仿。现就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结论和意义等几个方面作一介绍。

一、研究的问题


(一)背景材料

“有+VP”句式是指:“有”后直接跟动词或动词性成分的句子,“强调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曾经产生、存在、完成或持续等语义”(杨文全、董于雯2003)。过去汉语语法学界不把“有+VP”看做是现代汉语的句式,有关语法著作中指出,虽然“没(有)”后面可直接跟动词或动词性结构,“有”后面则不能。但是,有的学者指出,这种句式在粤语等南方方言中存在,并对普通话产生影响。赵元任很早就发现了这种情况。他指出,“有+VP”句式作为“没有+VP”的肯定形式,这种句式在跟南方人接触多的人中间已经被认为是合法的;但是,答话用“有”还是有点刺耳,问话还是以“有没有看见他”为主(赵元任1979:330)。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VP”句式在普通话中的使用逐渐增多,其在普通话中的地位也受到学术界进一步的关注。


(二)研究的问题

研究者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作为“没有”的肯定形式出现的“有”是否依然刺耳?(2)在普通话中这种句式有哪些人在使用,这些人有什么特点?(3)不同的人群对这一句式的态度如何?

二、研究的方法

王玲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来调查人们对“有+VP”句式的态度、对“有+VP”句式的评价、“有+VP”句式的使用状况(包括使用场合和使用频率)等。她还把对“有+VP”句式的使用和态度与讲话人的性别、年龄等联系起来进行定量分析。

鉴于高校普通话使用率高、时尚用语出现频率高、高校的学生对汉语普通话的发展状况会产生重要影响等几方面的考虑,王玲选择了高校的学生作为这次调查的对象。她调查了南京几所院校的本科生(50,35%)、硕士生(42,30%)和博士生(54,37%),共146人,男女性别比为74(51%)/72(49%),分为三个年龄组:第一组18—25岁,第二组26—35岁,第三组35—45岁。

调查问卷分三部分:(1)被调查人的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2)“有+VP”句式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场合、频率等。(3)语言态度,具体包括这样几个问题:a.您是否听过或说过这一句式?听到“有 +VP”句的时候,您感到刺耳吗?您是从哪里听到“有+VP”句式的?b.对“有+VP”句式在普通话中使用的态度,无所谓、勉强能接受还是坚决反对?c.如果书面语中出现这个句式您认为对还是错?d.它有无存在的价值?

三、研究的过程


(一)相关社会因素

1.年龄与“有+VP”句式的关系

从调查数据发现年龄与“有+VP”句式的使用存在着相关性,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中“有+VP”句式的使用都有年轻化的倾向:年龄越小,使用比例越高。口语的使用中三个年龄组的百分比分别为42%、27%、13%;书面语的使用中三个年龄组的百分比分别为52%、39%、13%。

2.性别与“有+VP”句式的使用

调查发现,性别与“有+VP”句式的使用也存在着相关性。在72名女性调查对象中有44%使用过这一句式,而在74名男性调查对象中使用过这一句式的只有18%。

调查同时发现,在同等教育程度下女性使用“有+VP”句式的比率也高于男性。在74名男性被调查人中,本、硕、博分组使用该句式的比例分别是:26%、12%、19%;在72名女性被调查人中,本、硕、博分组使用该句式的比例分别是:44%、53%、39%。

性别差异以出生年代为界表现得更为明显,在70年代出生的调查对象中,43%的女性使用过“有+VP”句式,明显高于同年代男性的13%;而80年代出生的调查对象中,女性在口语中使用这种句式的比例更高,达到60%,而同龄的男性只有23%(见图1)。

图1 不同性别学生在口语使用“有+VP”句式的变化趋势(王玲2005:181)

3.语体与“有+VP”句式的使用

研究者同时考察了“有+VP”句式的使用中是否存在着语体差异的现象,因为根据相关研究,语体扩散也是变化的特征之一(Labov 1994)。

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在口语体还是在书面语体中,都有人使用“有+VP”句式。具体来说,146名调查对象中,在口语体中45人表示使用过这一句式,有44人承认在较正式的语体(比如书面语)中也使用。不过,承认在较正式的语体中也使用的人同时也表示使用的次数非常少,在论文、考试作文等文章中,则绝对不使用。这些差异表明“有+VP”句式的使用,目前的趋势是开始由比较随便的语体向比较正式语体扩散。


(二)“有+VP”句式传播的途径与动机

根据从问卷中“您是从什么地方听到‘有+VP’句式”问题所得到的答案,研究者发现了“有+VP”进入普通话的途径。在146调查对象中,有82人(56%)是从港台影视剧、广播及其他港台媒体中听到这种句式的。这说明“有+VP”句式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与大陆、港台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有关。1980年代以来,随着大陆与港台接触的日益频繁,靠着经济上的优势,粤语一度“南风北渐”(郭熙2004)。但1990年代中期以来,粤语对普通话的影响逐渐减弱。然而,像“有 +VP”这一类港台用语并未停止其传播,只不过途径发生了变化,这时的途径已经变成了大陆传媒。146位调查对象中有39人(27 %)是从大陆的某些电台、电视台听到这种句式的。还有25人(17 %)是从身边的人那里听到的。

从表面来看,似乎是港台和大陆媒体推动了“有+VP”句式的扩散。但传播途径不等于传播的动力。为什么高校学生愿意接受这一语言形式呢?这其中应该有更深层的动机,那就是“想要表明自己的身份有别于其他集团和想要获得交往者的认同感”(王玲2005:182)。调查对象中一部分女性表示“有+VP”句式听起来时尚、新潮、与众不同。也许正是这种心理使得一部分人愿意仿效。因此,年轻女性引领了这一变化,使“有+VP”句式在一定程度成为了该群体的一个重要语言特征。另外,对于从身边人那里听到这一形式的那些人来说,他们使用该形式的社会动机,就有可能是想要获得交往者的认同感,即“每个人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能得到对方的认同,不受到孤立、排斥,常常会有意或无意地向对方的言语或行为靠拢”(王玲2005:182)。


(三)对“有+VP”句式的态度的调查

对口语中使用“有+VP”句式的态度见表2.6,对书面语中使用“有+VP”句式的态度见表2.7。数据显示,对口语中使用“有+VP”句式持“无所谓”的态度占49%,这些人认为,对于使用何种形式不必强制规定。认为口语中使用“有+VP”句式“觉得有些刺耳”的占26%,这一部分人虽然觉得不舒服,但表示接受。认为口语中使用“有+VP”句式不好的人数占总数的25%,他们提出“应尽量少使用”。

表2.6 对口语体中使用“有+VP”句式的态度

(王玲2005:181)

表2.7 对书面语体中使用“有+VP”句式的态度

(王玲2005:181)

为了弄清人们对书面语中“有+VP”句式使用的态度,研究者又选取了中文专业60名学生(含本科、硕、博)进行了补充调查,每个年级各抽取男女生20名。依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我有学过英语”、“我今天有看见过他”这样两个句子来测试被调查者:“在批改试卷时如果遇到这样的句子你们认为是对还是错,为什么?”结果,有38人(63 %)认为这样的句子是错的,其中35人给出的理由是“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现代汉语‘有’后不跟动词结构”,“虽然有人在口语中使用,但在书面语中使用仍然是错的”等。22人(37 %)认为这样的句子是对的,给出的理由有“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也不影响理解”,“口语中已经在使用,这说明是新的形式”,“可以表示对某一情况的肯定或强调”等。这些结果说明,“有 +VP”句式在书面语中已经得到了一些人的接受。

四、结论

通过对“有+VP”句式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者发现“有+VP”句式与年龄、性别等因素存在相关性,女性使用率明显高于男性;年龄越小,使用比例则越高;而且,出现了语体传播,从口语向书面语传播。这些均说明“有+VP”句式是个“进行中的变化”。

从总体上来看,“有+VP”句式目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不占主流,但已具有扩展的趋势;“有+VP”句式在高校言语社区中有一定的使用面,高校言语社区对此句式有相当高程度的认同。

五、意义

“有+VP”句式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有这样几点值得借鉴:(1)选题来自语言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2)研究论证“有+VP”句式是一个进行中的变化。(3)为了与口语体“有+VP”的使用进行比较,研究者又调查了书面语体中该句式的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