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功能主义: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一种新的综合视角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社会学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30—60年代中期结构—功能主义占主导地位、到60—70年代在批判帕森斯巨型理论基础上出现的多种理论并存的多元化局面、到80年代从不同角度尝试对多种理论观点进行整合或综合的过程。在当前的理论综合发展趋势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杰弗里·C.亚历山大倡导的“新功能主义”(neo-functionalism)是引人注目的。80年代初,亚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将他的四卷集鸿篇巨制——《社会学的理论逻辑》(1982—1984)付梓问世,向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学中历来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观点提出了挑战。针对当代西方社会学忽视理论思维的意义的问题,亚氏强调理论对于社会学认识的重要性,指出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而言理论逻辑和经验逻辑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倘若据此把亚氏的社会学思想仅仅归结为一种反实证主义的观点,则既有失公允也有悖于事实。因为在这部巨著发表之前亚氏曾在一篇书评文章中表达了一种有原则的中间立场:既反对社会学实证主义,同时也反对近年来由于解释学方法的渗透而出现的人文化趋势中将理论逻辑化约为价值观或等同于意识形态的极端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做法。《社会学的理论逻辑》出版后的第二年即1985年,亚氏把他收集的其他同行的论文结集出版并冠以《新功能主义》的书名,且在卷首的导言中详细地阐释了这一术语的涵义。在以后的几部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社会理论20讲》(1987)、《行动及其环境:走向新的综合》(1988)和一系列论文中,亚氏对这一理论观点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完善,从而使新功能主义成为一种对各种理论传统重构和对当代不同理论流派综合的研究纲领。本文试图根据所接触到的材料和个人的理解对亚氏的理论观点做一初步的阐释,意在引起国内学术界对社会科学中正在兴起的这一综合化发展趋势给以必要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