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大提高阶段

1944年至1945年9月,是解放区高等教育大提高的阶段。

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战争期间解放区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解放区的经济和财政发生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日,党在发动整风运动之后,于1943年开始在解放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所有的机关、学校、部队的成员都积极参加了生产劳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后来,毛泽东在总结这一段的工作经验时说:“整顿三风和发展生产这样两项工作,发生了根本性质的效果,使我党在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两方面,立于不败之地。”见《学习和时局》,《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47页。正是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为解放区高等教育的大提高,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在这个大提高的阶段开始不久,毛泽东就对当时的教育状况作了一个正确的概括性的说明。他于1944年5月24日在延安大学的开学典礼大会上讲话时指出:“现在边区教育已经开始走上轨道,而这是与边区及各个抗日根据地工作的进步有联系的。”见《延安大学开学,毛泽东同志指示延大应为抗战及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解放日报》1944年5月31日第1版。这就是说,经过整风运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和生产运动,解放区的高等教育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前一阶段的大整顿,着重在思想方面的整顿和提高。到了这一阶段,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院校之间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各校根据自己的性质和任务,制定了具体的方针,在学制、课程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从而使高等教育有了大的提高。延安大学的变化就是明证。

1943年4月至1944年5月,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并入延安大学,使该校成为一所大规模的综合性的大学。该校设行政学院、自然科学院、鲁迅文艺学院及医药系。行政学院下设行政、司法、财经、教育四系,自然科学院下设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农业三系,鲁迅文艺学院下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三系。各系内又按照专业性质分班或分组,以分别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经过整风运动,清除了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影响,该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的精神,于1944年5月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及暂行方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使学校面目为之一新。

关于延安大学新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就是:学与用一致,教育与边区各项实际工作相结合,为抗战和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其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该校的目的和任务是“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培养“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干部”。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学员进行中国革命历史与现状、人生观与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培养学员的革命立场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第三,通过教育与边区各项实际工作相结合,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与用的一致”。

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有组织的劳动,培养学员的建设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

第五,“在教学上实行以自学为基础的集体互助,教员与学员互相学习,并使教员、学员中书本知识与实际经验互相交流;同时发扬教学上的民主,提倡质疑问难,热烈辩论的作风,以培养独立思想与批判的能力。”以上引文见《延安大学教育方针及暂行方案》,载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编《陕甘宁边区教育方针》一书,1944年7月。

关于学制和课程,延安大学也作了一些改革。修业期限,一般定为两年或三年,以修完规定科目为标准。课程分全校共同课与各院系专修课两种,以学习专修课为主;在各院系专修课中,有理论政策课、业务知识课与技术课,以学习业务知识课与技术课为主。校内学习与实习并重,但在整个学习时间内,校内学习的时间较多。这些规定,说明该校以进行业务教育为主。

关于教学方法,延安大学强调一面学,一面做;要求自学为主,教授为辅;提倡教学民主,研究自由。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正确地执行了新的教育方针和改革方案,延安大学在各方面都起了新的变化,并解决了整风运动中所提出的“提高还是普及?为现在还是为将来?为边区还是为全国?搞实际还是搞理论?”等带有争论性的问题,使理论与实际走向结合,所学与所用趋于一致,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见林迪生《校史简述——延大》,《民大生活》第31期,1950年。

延安大学是当时解放区的新型大学之一。它是一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大学。我们从延安大学新的变化中,可以看到抗战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在提高阶段的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