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多元一体格局之所以会出现危机,主要是由于东亚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在近代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中国建国以来重建这一格局的历史条件与几千年前初创这一格局的历史条件是很不相同的,其主要不同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1.鸦片战争之前,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东亚大陆的文化中心
几千年来,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和中原地区,在各方面发展均领先于周边少数族群,这使各少数族群集团存在着很强的仰慕汉文化的向心力。在经济上,各少数族群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中原汉族农业地区的产品。在行政上,中原王朝的行政体制完善和治理有效,并拥有强大武力,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族群往往效仿内地的行政组织形式,但在军事上则始终无法与中原王朝竞争。在文化上,中原地区各方面都十分繁荣,长期被各少数族群视为文化中心,不但中国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族群仰慕中原王朝,甚至曾经连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学生都以能到中国的京城学习而引以为荣。
自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进入东亚大陆,在科学技术、制造工艺、武器军舰、管理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西方文明成了一个外来的新文化势力。过去区域性单一的文化中心已变成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中心多元化,汉文化在各方面都失去了原有的绝对统治地位,文化的向心力也因此大大削弱。
2.历史上曾长期实行以汉族为核心、周边地区层层淡化的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中国以汉族为核心组成了一个行政上多层次的中央帝国。汉族省份是这个帝国的腹地,有着严密的行政管理机构,直辖于皇帝。在汉族与少数族群杂居地区,行政组织松散一些,一些少数族群的领袖人物被任命为地方官吏。而在邻近汉族地区的少数族群区域(如内蒙古、川西、青海、云贵、广西)则是通过本族群的世袭王公贵族、土司头人来治理。再向外延伸,地方政府的权力就更大一些,如西藏即是由地方噶厦政府治理,中央只派驻藏大臣来实施监督。最外围是清王朝的藩属国。由于当时在各少数族群和各邻国中对于汉文化有着很强的向心力,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才形成了这种行政控制权力层层淡化的管理结构。
自鸦片战争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四周有了强邻,外国势力积极通过各种侵略战争和外交压力从中国攫取领土,把四周原属中国的藩属国和少数族群地区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族群地区的行政控制不得不强化,历史上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在行政制度方面的原有形式需要重新调整,并转变成核心地区(首都和重要城市)控制紧、边疆地区控制紧、中层地带控制松的一种新的行政管理结构。但是进行这样的调整并不容易,这种努力经常会引起当地少数族群领袖人物的不满,因为他们传统上一直享有的自治权力被削弱了。晚清时期在北方实行的“移民实边”、在西南实行的“改土归流”、在西藏推行的“新政”等政策均引起一些地方首领的不满和抵制。
3.历史上中央政权所实行的是保持中原汉族地区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居优势地位的政策
在历史上,为了使中央王朝和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保持稳定,统治者需要保持中原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优越地位,使各少数族群始终处于落后和从属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加快了各少数族群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并使它们逐步现代化。如果汉族地区与各少数族群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增大,在今天非但不能巩固向心力和稳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反而会形成离心力,造成这一格局解体。近年我国在实行改革过程中,沿海各汉族省份经济发展很快,与边疆各少数族群地区的差距迅速扩大,这一趋势令人忧虑。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各民族共同繁荣”,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的“西部开发”战略,也正说明加快西部少数族群地区发展的紧迫性。
总结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在重建我国各族群多元一体结构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历史条件,汉族与各兄弟族群之间,中央政府与各少数族群聚居区之间在行政、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个长期稳定和不断发展的多族群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