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为本体论的美学
在希腊罗马,美学和本体论很少有区别。普洛丁把美学本体论化。在他那里,美学不仅与本体论相接近,而且就是真正的本体论。
在普洛丁那里,存在是分等级的。相应地,美也是分等级的,物体美、物质世界的美处在最低的等级上。普洛丁从分析感性知觉的美入手,力图通过肉眼可见的物体来理解美的本质。然而,普洛丁感兴趣的不是美的现象,而是各种现象中的美本身的问题,他不断追问:“是什么使得视觉在物体中见出美,听觉在声音中听出美呢?为什么一切直接联系到灵魂的东西都美呢?是否一切事物之所以美,因为都具有同一的美?还是在不同的物体和其他对象中,美也是不同的呢?这许多种美或是这一种美究竟是什么呢?”
为了寻找美本身,普洛丁首先把美的实质和物体的实质区分开来。同一物体,时而美,时而不美,物体的实质显然不同于美的实质。其次,普洛丁把美和比例对称区分开来。美在于比例对称是斯多亚派哲学家给美下的著名定义,他们指出,“美是物体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加上悦目的颜色”。这个定义在普洛丁时代和随后的中世纪都很流行。普洛丁批驳了这个定义。可见,普洛丁在讨论美时,是与现实情况紧密联系的。
在论述物质美后,普洛丁转向灵魂美,即由感性知觉的美转入考察由灵魂知觉的美,这表明了他对美的等级态度。而这种等级态度产生于他的流溢说。他在《论美》中写道:“至于更高的美就不是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而是要靠灵魂才能见出的。”“至于更高的美”指比感性知觉的物体美更高的内在美,比如事业和学术的美,美德的光辉,正义和节制的美等,普洛丁认为它们远远高于自然现象的美。
灵魂美从哪里来?为了揭示灵魂美的本质,普洛丁运用反证法,首先揭示了灵魂丑的本质。丑产生于感性的放纵,对肉体欲望的追求,以及质料的蛊惑摆布。灵魂丑的本质在于无节制(即喜欢沾染肉体的快乐),不纯正,满怀无数的欲望,怯懦,寻找肮脏的快乐等。只有摆脱低级的情欲和对肉体的服从,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灵魂美。因此,灵魂美,以及这一序列的其他美要求摆脱一切肉体、一切暂存的东西。
只顾满足肉体欲望的灵魂只能是个人的灵魂。普洛丁说的灵魂有两种:一般(世界)灵魂和个别(个人)灵魂。太一生理智,理智生世界灵魂。世界魂灵绝不同肉体相联系。然而,世界灵魂又产生出无数或大或小的灵魂。与世界灵魂相比,这些灵魂要弱小得多,这种弱小表现为,它们服从、讨好渺小的生命冲动,屈服于肉体。不过,个别灵魂也像世界灵魂一样不朽。实际上,个别灵魂并不具有欲望、苦恼、恐惧、妒忌等各种体验,所有这些体验为灵魂和肉体的混合物所特有。随着肉体的死亡,这种“混合”就自然瓦解了,但灵魂仍然不朽。为使灵魂不落入肮脏的质料中,需要理式在灵魂中发挥作用。灵魂美是理式在灵魂中的表现。
灵魂美高于物体美,理智美又高于灵魂美。理智美也是理式在理智中的表现。灵魂由理智溢出,它的使命就是上升到理智。按照普洛丁的观点,人应该从物体(肉体)走向灵魂,但是不能停留在灵魂上,因为灵魂时而美,时而丑。灵魂须要上升到理智,理智永远是美的。得到净化的灵魂,上升到理智的灵魂之所以更美,因为它这时已经是纯洁独立、与肉体欲望、与低级的黑暗无沾无碍的灵魂了。
美本身“向来不须从外面吸取什么来充实自己”。在普洛丁看来,只有理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物体美和灵魂美仅仅是对这种美的准备。太一超越一切,因此不是本义上的美。普洛丁常常把太一称作“善”,理智的美来源于善。他写道:“首先应该肯定的是:美也就是善;从这善里理智直接得到它的美。灵魂由理智而美,其他各种事物——例如行动与事业,之所以美,都是由于灵魂在那些事物上印上它自己的形式。使物体能称为美也是灵魂。”
虽然普洛丁说:“美也就是善”,实际上“美”和“善”在他那里是有区别的。善不是美,而是美的原则和极限。善不需要美,而美需要善,善高于美。普洛丁的善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善,与道德没有任何关系。道德是建立在明确和严格的责任或良知基础上的行为规范。而普洛丁的善谈不上任何责任或良知。物的善仅仅是物存在的形式。善高于美,是美的“原则”、“极限”、“尺度”和“父亲”。善作为绝对客观的存在,与道德无关。
关于美的等级,普洛丁的结论是:物体由灵魂而美,灵魂由理智而美,理智由善或太一而美。他描绘了美的等级结构,这种结构由三个等级组成。第一和最高的等级是理智美。理智美的根源是太一或善,而主要载体为理智和世界灵魂。第二等级是自然的理式美,人的灵魂美,以及德行、学术、艺术(作为一门精神学科)的美。处在最低等级上的是感性知觉的美,包括物质世界的现实美和具体的艺术作品的美。整个中世纪美学深受普洛丁关于美的等级划分的影响,并对此重新作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