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这一节我们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进行推广,首先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然后引进价格因素,讨论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最后将模型扩展到多种商品以及多个国家。
一、单一要素经济的一般均衡分析
我们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定归纳如下:
(1)两国家、两商品、一种生产要素;
(2)资源禀赋水平不变;
(3)生产要素可以在部门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间流动;
(4)运用劳动价值论;
(5)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且存在差异;
(6)规模报酬不变;
(7)充分就业;
(8)完全竞争;
(9)没有政府干预;
(10)没有运输成本。
已知两国的劳动总量,根据表2-4反映的生产条件,可以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robability frontier)。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在单一要素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下,每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固定的,因此,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图2-1(a)中中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大米的最大产量是4500,小麦的最大产量是4 000,其斜率体现了两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以及自给自足条件下两种商品的交换价格。大米的交换价格是8/9,图2-1(b)反映了美国自给自足下大米的交换价格是6/5。贸易前中国的生产以及消费组合是点A,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交点。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给消费者带来某一满足水平的不同消费组合,在A点,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达到了平衡。美国的生产以及消费组合是A′点。
图2-1 两国专业化生产与贸易
当两国展开贸易后,中国大米的机会成本低于美国大米生产的机会成本,中国可以专业化生产大米出口,美国专业化生产小麦出口。假定贸易的价格为1,即两国按照1∶1的价格进行交换。在新的价格水平下,两国都有一个位于更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的消费组合,表明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使两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都提高了。现在,中国在B点专业化生产大米,用一部分大米按照1∶1的价格从美国换来小麦,最终按照C点的组合进行消费。美国在B′点专业化生产小麦,用一部分小麦按照1∶1的价格同中国交换大米,最终按照C′点的组合进行消费。
图2-1中的三角形CDB反映了中国的贸易结构,底边为大米的出口数量,竖边为小麦的进口数量,斜边为交换价格。三角形C′D′B′反映了美国的贸易结构,底边为大米的进口数量,竖边为小麦的出口数量,斜边为交换价格。而且中国大米的出口等于美国大米的进口,中国小麦的进口等于美国小麦的出口,两国都实现贸易平衡。
二、模型的货币化
在货币经济中,人们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的交换,而不是易货贸易,在商品同质的假定下,衡量一国商品的优势就不再是简单的劳动生产率,而是商品的价格。价格越低越有优势,劳动生产率决定了生产成本,对水平价格有着直接影响。此外,水平价格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某种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该商品投入的各要素的数量与其价格乘积之和。古典贸易模型只考虑单一生产要素劳动,所以商品的国内价格就等于每单位商品的劳动投入量乘以相应的工资水平。由于各国使用的货币不同,还需要经过汇率换算才能比较两国商品价格水平的高低。表2-10给出了中国和美国的工资水平以及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劳动投入,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计算出每种商品的国内价格。如果汇率水平为1美元=3/2元人民币,我们就可以对两国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了。美国大米的人民币价格是18元,高于中国的大米价格。美国小麦的人民币价格是15元,低于中国小麦的价格。可见,中国的大米具有价格优势,美国的小麦具有价格优势,所以中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大米,美国专业化生产小麦,结论和非货币化模型的结论一致。
表2-10 李嘉图结构中的劳动投入量和货币工资
在货币化模型中,给出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之后,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价格水平也就唯一地被确定。因为中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的大米的价格是16元人民币,而美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的小麦的价格是10美元(15元人民币),所以两国将以PR/PW=16/15的价格进行贸易,这一价格水平介于两国自给自足经济下相对价格水平之间,和易货贸易时的情况一样,两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利。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汇率水平不是1美元等于3/2元人民币,而是等于1元人民币,那么,美国在两种商品的价格上都有优势。如果1美元等于2元,则中国在两种商品的价格上都有优势。可见,在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中,一国出口的能力不仅取决于相对劳动生产率,还取决于货币价格,即相对的工资水平和汇率水平。我们用一国出口商品所需的成本条件来反映一国的出口条件(export condition),出口条件可表达为公式(2-1):
其中,a1j反映国家1每单位商品j的劳动投入量;W1反映以国家1的货币表示的国家1的工资水平;a2j反映国家2每单位商品j的劳动投入量;W2反映以国家2的货币表示的国家2的工资水平;e反映单位国家2的货币相当于国家1的货币的数量,对于国家1来说是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水平。不等式左边的结果是以国家1的货币表示的国家1的商品价格,右边是以国家1的货币表示的国家2的商品价格。不等式成立,表明国家1的商品j的价格低于国家2,可以出口;如果不成立,表明国家1的商品j的价格高于国家2,应该进口。
在表 反映的生产和货币价格条件下中国大米的人民币价格是8×2元=16元,美国大米的人民币价格是12×1美元×3/2元/美元=18元,所以中国的大米满足出口条件,可以出口。中国小麦的价格是9×2元=18元,美国小麦的价格是10×1美元×3/2元/美元=15元,所以中国小麦不满足出口条件,应该从美国进口小麦。
引入货币因素后,货币价格的变化将改变一国商品的成本竞争力。假定汇率水平不变,中国的工资水平上升(W1增加),不等式左边的值增加,不等式成立的可能性下降,表明中国商品生产的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使得出口条件恶化;如果美国的工资水平上升(W2增加),不等式右边的值增大,不等式成立的可能性上升,相对改善了中国商品的出口条件。工资变动的幅度足够大时,甚至会改变一国的贸易结构。比如说,必然有一个工资水平使得商品的国内价格正好等于国外价格,如果一国工资上涨到这个高度,该国商品就丧失了出口能力。在上例中,中国的工资水平上涨到9/4元/小时,大米的价格在中国和美国都相等,中国就丧失了出口大米的价格优势。如果美国的工资水平上涨到6/5美元/小时,小麦在两国的价格完全相等,美国就丧失了小麦的价格优势。
同样,如果一国工资水平下跌到一定程度,以至于国内价格比原本从国外进口商品的价格还低,该国就没有进口商品的愿望。比如,中国的工资水平下降到5/3元/小时,则小麦的价格在两国的价格完全相等,中国就不再有进口小麦的动力。如果美国的工资水平下降到8/9,则大米在两国的价格完全相等,美国就不再有进口大米的动力。
由此可见,在汇率水平和另一国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一国的工资水平必须处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两国才有可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贸易。对中国来说,工资水平必须在5/3—9/4元/小时的上下限之间,才有贸易发生;对美国来说,工资水平必须在8/9—6/5美/ , 。
汇率变动同样会影响一国的出口条件。如果人民币升值(e下降),和中国工资水平上升的影响一样,不等式成立的空间缩小,中国的出口条件恶化。如果美元升值(e上升),和美国工资水平上升的影响一样,不等式成立的空间增大,中国的出口条件被改善。在上例中,当汇率水平等于4/3元/美元时,两国大米的价格水平一致,失去了进行大米贸易的动力;当汇率水平等于9/5元/美元时,两国小麦的价格水平一致,失去了小麦贸易的动力。也就是说,为了保证贸易基础,汇率也同样存在上下限。
三、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贸易模式
有了出口条件公式后,可以分析两个国家多种商品情况下的贸易结构。公式(2-1)反映的出口条件可变形为:
不等式左边反映j商品在两国的相对劳动投入量,右边为两国相对工资成本。一国满足不等式的所有商品,即相对劳动投入量低于两国相对工资成本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出口,而相对劳动投入量高于两国相对工资成本的所有商品则应该进口。
表2-11 多种商品的单位生产条件(小时)
假定汇率为3/2元/美元,根据公式(2-2),美国和中国的相对工资成本。上述各商品的相对劳动投入量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6/5(布)、4/3(大米)、5/2.8(小麦)、7/3(乳酪)、5/2 (五金器具)和3(刀具)。显然,对于中国来说,布、大米和小麦满足出口条件,所以中国应该出口这三种商品。乳酪、五金器具和刀具不满足出口条件,应该进口。
与两国家、两商品的模型一样,工资和汇率等货币因素的变化也会改变贸易结构。如果美国小时工资由2美元上涨到2.6美元,将削弱美国商品的价格优势,提高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这时,相对工资成本变为2.6,中国满足出口条件的商品除了原来的布、大米和小麦外,还有五金器具和乳酪,所以中国出口5种商品,只从美国进口刀具这一种商品。
美元升值也会削弱美国商品的价格优势。比如汇率从1.5元/美元上涨到1.8元/美元,相对工资成本变为(2×1.8)/1.5 =2.4,对中国而言,原来不满足出口条件的乳酪,现在满足出口条件,变为中国的出口商品。美国则从乳酪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四、运输成本与非贸易品
在单一要素经济的均衡分析中假定没有运输成本,但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中运输成本总是存在的,高额的运输成本降低了两国商品的价格差异,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两国贸易的发生。
下面通过表2-12来简单说明运输成本对贸易结构的影响。为简单起见,我们用运输的劳动投入量来计算运输成本,假定所有商品的单位运输成本都是1小时,而且都由进口方支付,那么进口国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要高于出口国的出口价格。比如不考虑运输成本时,中国向美国出口布,考虑运输成本后,美国进口商品布的单位投入除了6小时的生产成本,还有1小时的运输成本,所以布在两国的要素投入之比就变成了(6+1)/5=1.4,而不是原来的1.2。同样,不考虑运输成本时大米和小麦也是美国的进口品,现在美国要支付运输成本,所以相对于美国的这两种商品,进口品的要素投入不再仅仅是生产投入,还有运输成本。乳酪、五金器具和刀具的情况正相反,是中国的进口品,相当于中国本国商品的要素投入,美国这几种商品的要素投入除了生产成本,还包括运输成本。换句话说,运输成本将增加出口国每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量,出口布、大米和小麦所需的运输成本将加入到中国商品的劳动投入中,乳酪、五金器具和刀具的运输成本将加入到美国商品的劳动投入中。
表2-12 运输成本与两国商品的要素投入之比
在和表2-11相同的工资和汇率条件下,两国相对工资水平为2,这时中国只有布和大米满足出口条件,小麦不再能出口;而美国只有五金器具和刀具满足出口条件,乳酪不再能出口。也就是说,考虑运输成本后,中国在小麦的生产上不再具有成本竞争力,同时美国在奶酪的生产上也不再具有成本竞争力。尽管从生产的角度,中国的小麦和美国的乳酪都具有比较优势,但它们并不会在国际间交易,因为运输成本抵消了它们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结果,这两种商品成为非贸易品,两国同时生产这两种商品以满足各自的国内需求。非贸易品指的是即使有某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可能具有比较优势,它也不会参与国际贸易。
在上述例子中,不考虑运输成本时中国的三种出口商品中,小麦的比较优势最低,因而最接近两国的相对工资水平之比,美国的乳酪也是如此。由此可见,给定相对劳动投入量,越接近相对工资比率的商品越可能成为非贸易品。只有在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依然能保持相对成本优势的商品才不会成为非贸易品,这往往是比较优势较大的商品。
五、两商品多国家的贸易模式
以上只分析了两个国家的贸易模式,而现实经济中多个国家之间可能有各不相同的比较优势,彼此之间如何贸易呢?为了简化起见,假定只有两种商品(大米和小麦)、三个国家,并继续用商品生产的劳动投入量衡量商品的成本。贸易的动力在于双方通过贸易实现互利,所以贸易的利益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说,自给自足经济下比较优势差距最大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动力最大,根据表2-13,泰国大米的机会成本只有1/2,美国是6/5,中国介于二者之间,所以泰国和美国之间贸易的潜在收益最大。泰国在大米生产上的巨大比较优势使它能够向美国出口大米,并从美国进口小麦。中国是否加入贸易以及贸易的模式取决于美泰两国贸易时的价格。
表2-13 两种商品、三个国家的李嘉图模型中的劳动投入量
如果美泰两国的贸易价格正好是1单位大米换8/9单位的小麦,和中国自给自足条件下国内交换价格一致,中国加入贸易没有任何好处。如果美泰两国贸易时1单位大米换4/5单位的小麦,低于中国国内大米的交换价格,中国大米生产不具优势,但小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出口小麦。这时国际贸易结构就是泰国向中国和美国出口大米,并从这两国进口小麦。如果美泰两国贸易时1单位大米换1单位的小麦,高于中国国内大米的交换价格,中国大米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出口大米。这时就变成中国和泰国向美国出口大米,并从美国进口小麦。
思考题:
1.用价格—货币流转机制分析一国的贸易顺差为什么会自动消失。
2.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对贸易基础的解释有何不同?
3.如果美国生产一台计算机需要60小时的劳动,生产1吨小麦需要30小时的劳动;而中国生产一台计算机需要100小时的劳动,生产1吨小麦需要40小时的劳动。在两商品的自给自足经济中,两国的价格水平分别是多少?两国的比较优势生产各是什么?如果贸易条件是1台计算机:2.2吨小麦,两国进口每单位商品可节约多少劳动时间?如果贸易条件是1台计算机:2.4吨小麦,结果又如何?比较一下,贸易收益在两国是如何分配的?
4.在两国家多产品的李嘉图模型中,贸易的基础是什么?
5.下页表给出了两个国家的工资水平以及为获得1单位的五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天数,如果汇率等于2美元/1英镑,英国的出口商品有哪些?如果英国所有行业的生产率都提高了20%,出口商品的种类会调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