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学是艺术,科学,还是哲学?
——今日的教育学从何处来?
教育学过去一度是一种艺术——教学艺术,现在已经成了一门科学。
过去,教育学,按照这个字的词源学的含义,似乎仅限于对年轻人进行教学,这个概念现在已经“过时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 5 9 2—1670),17世纪捷克教育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详细论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胎教以及学前教育的内容;《泛智学校》探索将一切有用的实际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论,其中许多观点和措施成了近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是做父母的没有不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人的,凡是做长辈的,无不希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人类从原始时代起,一直到现代为止,无论是作为家长或作为社会的一员,都一贯地持有这一意愿。从培育孩子成长成人这一意愿出发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把它称为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与人类共始终的。
1.超越臆断
关于教育的问题,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不同行业和不同立场的人就现实教育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时,许多人是对照自己所受过的教育的经验,陈述自己关于如何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见解。这种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形成起来的关于教育的共同认识,是约定俗成的世俗之见,是一种常识。然而,一旦碰到具体的教育问题,这种共同认识,在“教育”概念的涵义上是混乱不清的。我们不能凭借世俗之见指导教育,而必须从根本上探究“什么是教育”来确立起对教育的科学认识。教育学的目的就在于确立科学地认识教育的方法,以解答“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应当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论上的回答。这样,教育学就超越了臆断,所以它能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
2.双重起源
作为学科形态的教育学是近代的产物,它具有双重起源:一是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一是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
在古代思想家们的言论和著作中,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经验的概括。如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的教育思想,西方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至今广为人知。有关教育的著作,如我国四书中,由孔子的弟子记载孔子言论、思想和活动的《论语》,《大学》,汉初流传的《学记》,唐代韩愈著的《师说》等;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等,虽然还不能称之为教育理论的专著,更不是学科形态的教育学。但是它们为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是人类教育学发展史上无愧的第一页。哲学家、思想家往往也是人师,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教学经验,也不免吸收别人的经验,因此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除了哲学思辨的成分,也包含了教学经验的成分。
从古代到近代,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许多经验,经过历代有识之士的整理,形成了大量教育文献。这些文献总结的经验,主要是属于教材研究、治学经验、道德修养的规范及程序,教师风范之类。这些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同样是近代教育学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