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本书属于国际关系史研究,在借助美国和德国的外交文献和相关人物的日记及回忆录等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实证研究方法,用具体的史料去考察和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RTA为主的罗斯福政府经济外交开展历程。但由于国际关系史从本质上属于国际关系研究范畴,以及RTA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笔者在分析解读罗斯福经济外交时借助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些经典论断,以便于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分析。
从国内外学者对RTA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国际关系学界对RTA问题的研究的主要缺陷在于注重单元分析而忽视对整个国际体系的考察。而历史学界尤其是威斯康星学派事实上也同样缺乏对美国霸权构建过程尤其是其与国际大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考察。随着相关档案的解密,历史学者们已开始将美英、美加、美古(巴)、美比(利时)RTA谈判纳入研究视野。而本书在分析归纳前人对美英RTA谈判研究,并提出自身看法的同时,还运用了外交档案对美德RTA谈判协商进行研究,此尚属首创。
本书的创新意义还体现在方法论和论文选题上。首先,与国际关系研究传统注重国家间关系的方法论相比,本书不但通过由外及内的体系视角对美国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国际环境进行考察,还按照西方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路径,由内及外地对美国政府的决策过程以及国内博弈进行了分析探讨。相比之下,在思考和论述RTA相关问题时,笔者更加重视考察国内因素的影响,以及政府在这种因素下的协调应对之策及其效果。在美国的政治构架中,国会在其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制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经济外交政策由于直接涉及国内经济民生,一直是国会重点管制的领域。1934年6月12日以前,美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签署的任何经济协定都必须经过国会批准。互惠贸易法案的通过改变了这一传统,赋予美国总统和行政机构更大的权力和自由度以制定和实施对外经济外交政策。通过对美国国内政治博弈的考察,可以更透彻、全面地反映和解释这一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和经济外交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发挥作用的全过程。
其次,本书是以RTA为中心来考察罗斯福政府经济外交政策,不过研究期限并非是1933年至1945年罗斯福整个总统任期,而是选取了从1933年罗斯福政府上台到1938年美英RTA协定正式签署这一段特殊时期。这是学界前人在选题上很少有过的,也是本书在选题上的创新之处。这段时期之所以特殊正是在于这是“二战”爆发前世界国际关系调整动荡的重要时期,而RTA法案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美国政府期望以此维持世界和平,因此对这段时期进行系统研究更能揭示出RTA问题的特点。此外,“二战”爆发后,美国以RTA为中心进行的经济外交也被各种政治、军事手段所掩盖甚至取代,RTA不再单独作为一种外交政策而存在。因此作者选取了1939年“二战”爆发前美国政府开展RTA外交这段历史进行研究。
第三,本书借助国际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这段时期美国与英德两国的三国政府间的RTA谈判进行综合考察与比较,不但能更加丰富对国内政治博弈与RTA关系的思考,也使笔者对这段历史所牵涉的诸多人物和现象得出了新的认识。
本书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原始资料档案的解读与分析,尝试回答下列问题:第一,20世纪30年代经济政治危机并发下的国内外大环境是如何影响了美国政府经济外交政策的制定?其基本性质和矛盾是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主导和执行者罗斯福与赫尔面临这一系列矛盾又是如何应对的?第二,美国政府在RTA谈判中是如何协调捍卫美国自身经济利益与促进世界自由贸易以及在此基础上美国对世界的领导(对美国有利的东西,对世界也有利)的矛盾的?这种外交的主要目的即争和平、造霸权之间的关系如何?同样令作者感兴趣的是,这种政策又是如何试图吸纳和转变体系外国家,将其纳入美国领导的多边自由国际制度的?第三,在进行了以上思考后,笔者进一步就RTA法案问题涉及的国内博弈及美国政府的应对协调进行探讨。美国政府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争斗为实现这一外交政策服务是怎样最终融聚成一根绳的(抑或根本不存在这样一股合力,而是一方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政策的制定权)?为了实现其全球多边自由贸易规划,美国政府内部是如何运作与协调的?最后,本书会探讨20世纪30年代RTA法案作为经济外交政策的执行对战后美国构建多边自由国际体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