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罗斯福政府经济外交研究:以RTA法案为中心的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选题意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世界性大危机的年代。与此同时,这段时期也是美国摆脱以政治孤立,经济扩张为特征的传统外交模式走向政治经济双轨齐下,在全球范围内捍卫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转折时期,是美国最终成为世界范围内霸权国家的开端。

然而这个转折却来得非常曲折和漫长。“一战”后,美国错过了行使世界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大好机会。威尔逊主义国际观与旧大陆的准则格格不入。它追求的是一个以美国为领导者的自由世界体系,企图以集体安全取代传统的均势原则,以自由开放平等的国际经济贸易制度消除一切垄断与特权。它相信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在捍卫原则上,威尔逊对外做出的妥协过多,对内强硬固执、做出的妥协过少,其目标终究没有实现。

30年代的世界政治经济危机给美国以实现这一愿望的机遇,同时又带来了前所未见的挑战。一方面,美国经济虽然在大萧条中受到重创,但是仍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大量贸易顺差和世界黄金储备的1/3。另一方面,由经济危机滋生的关税壁垒,货币战乃至为了获取资源而重整军备的情况严重威胁到了世界的发展与和平。英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贸易制度,转而实行封闭性的帝国特惠制,对没有与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的国家施行贸易歧视。更严重的挑战来自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战争叫嚣。这些法西斯国家(除日本外)多是“一战”的战败国,《凡尔赛和约》将他们原有的殖民地剥夺殆尽,其经济发展与缺乏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矛盾空前尖锐。经济危机袭来后,这些国家更是受到重创。单以德国为例,1932年,德国工业生产减少了40.6%,退回到19世纪末的水平。出口额减少了69.1%。资金短缺,所有银行、交易所全部关闭。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上台了。政治上,德国大规模地重整军备威胁到了世界和平。经济上,纳粹政府实行国家管制和自给自足政策,为了节约外汇和获取原料还建立了一套双边易货贸易制度,同时还对美国商品实行进口限额,企图在东欧和拉美建立排他性的贸易体系。纳粹政府的经济措施威胁到了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破坏了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而且其把触手伸向拉美还冒犯了门罗主义的传统。

1933年出任罗斯福政府国务卿的赫尔是坚定的威尔逊国际主义者。他相信自由贸易、机会均等是医治一切国际危机和战争的良方,也是实现永久和平的唯一通路,政治稳定归功于经济的繁荣。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美国政府以1934年通过的互惠贸易协定法案(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s Act,以下简称RTA法案)为基础开展了经济外交活动。在RTA法案的基础上,美国与他国进行RTA谈判,以最终实现谋和平、缔造霸权,将其他国家纳入到由美国领导的多边自由国际体系中的目标。有的学者又称其为“国际自由经济体系”(LIEO),见Eugene Wittkop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attern and proces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201.

RTA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立法之一,它使美国真正迈向了全球经济体系,它的核心条款如“无条件最惠国待遇”以及“平等待遇”后来发展成了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根本原则。但是,1934年6月RTA法案在国会通过后,美国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所开展的一系列RTA谈判,虽然的确起到了构造美国国际霸权的作用,这一表面的“风光”却是在“国内群狼”的环视下进行的,国内因素对RTA法案的制定及RTA谈判的开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综合以上两方面考虑,通过对这一时期的以其为基础的美国经济外交的深入研究,既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美国霸权的本质及其主导下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特点,也能更全面地展示美国平衡制约的国内政治体制与其外交政策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