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多棱镜的那一道棱
过去我们常说“一滴水见太阳”,是指记者通过采写一件具体的事,从中可以反映出大政方针、舆情民意。记者要学会发现典型,运用典型。但仅止于此还不够,因为就是同一个典型、同一件事往往又蕴含着多方面的寓意。一个好的记者,不但能发现一滴水,还要能从这一滴水里发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这时候,记者就不能把手中的典型看作是平常的一滴水,而要当作一个多棱镜,要小心地调整角度,细细地把玩。只有把这个典型(多棱镜)调整到某一个最佳角度时,镜中所折射出的阳光才会放出最奇异的色彩。当年牛顿就用一个三棱镜对着门缝里的阳光翻转观看,突然发现了前人一直认为是无色的阳光竟然有七种颜色。这就叫发现,就是创造,于无中见有,高人一筹。一个好记者,他手中的典型是一滴水,能照见阳光;一个更好的记者,他手中的典型是一个多棱镜,不但能照见阳光,还能照出阳光中的七彩。
7月份的见报稿有一篇文章《脱贫攻坚再现党员的先进性》,是讲在贫困落后的乡村,党员要敢于承接项目和资金去示范致富。这篇稿子颇费周折。我先是发现了一篇内参,讲甘肃省定西县太平村实施“双富工程”,就是党员先富起来后再一帮一,带动了群众一起富。我请记者进一步采访,写了一篇公开稿。这是一件好事,但好事中给人有不好的感觉。如:为什么让党员先富,群众就不能先富?凭什么把项目贷款先给党员,这是不是搞特殊?原稿中有这样一句话更是加重了人们的疑惑:“‘双富工程’,实际上是在项目和资金上首先给党员优惠和倾斜。”太平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原稿这句话也是多棱镜的一道棱,从这里照进去,确实有问题。
但是,这里有一个不同于一般地区的特殊情况。这里很穷,又很保守,市场经济观念几乎没有,除了传统耕作,其他致富手段从未试过。在别的地方如果有项目和贷款是突然送来的“金娃娃”,这里的农民却视为负担、麻烦和债务。别处扶贫是给钱给项目,这里先要解决敢不敢要钱接项目的问题。这就是特殊性,记者的报道也正是要回答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党员如何发挥先进性。这时你就要把这个典型看作是一个多棱镜,仔细转动、分析、选角度,努力把那一点最特殊的意义折射和检索出来。所以在编稿时,又请记者补充了材料,改稿里加进了这样一段话:“过去,这里的群众习惯传统耕作,引来贷款和项目都无人敢接。‘双富工程’就是选取项目连同资金交给一些有文化、会经营的党员,让他们带头去试验,去闯。党员致富并取得经验之后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进行了这样的改写:
“党员王进成、陈云花分别在新疆学了7年和3年的养鸡技术,积攒了一些资金。镇里分别给他们联系了2万元和1.8万元贴息贷款,支持他们搞规模养鸡。村民陈秉清将信将疑:‘一下子借那么多的钱,如果弄不成事,哭都来不及。’听说也可以让他贷款,陈秉清说:‘我才不那么傻呢! ’鸡场刚建起来时,鸡蛋没有固定的销路。王进成和陈云花拉着三轮车到各乡镇到处赶集,价格也只有每公斤3.8元。那时,别说是村民担心,就连镇里的干部也替两人捏了一把汗。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两人到定西、兰州苦苦开拓市场。半年之后,只要一个电话,客户就来车把鸡蛋买走了,并且价格也上升到了每公斤4.2元。
“看到陈云花、王进成的生意越做越顺,短短几个月里就挣了1.3万元,陈秉清开始动心了。他说:‘有党员探路,我不怕啦! ’在陈云花的担保下,陈秉清贷款1万元开始养鸡。后来,他们又带动4户群众建起了养鸡场。如今,7户养鸡规模已经达到了近万只,每户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可以看出,从“在项目和资金上给党员优惠和倾斜”到“让他们带头去试验,去闯”,再加上群众由“不敢贷款”到“有党员探路,我不怕” ——多棱镜转了一个面,文章的切入点转了一个大角度,这样读者就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也是这个典型所反映的实质性的一面。同样还是这个村,还是这件事,却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如果按照开始那个角度,这篇文章的主题将完全不可能成立。这个效果完全是多棱镜换位、调焦、调光的结果。
一个好的记者,在没有新闻的角落总能设法抓到新闻,能用一滴水照见太阳;一个更好的记者,在一个纷繁的事件中能发现别人看不见的主题,当别人把一个典型当作一滴水来用时,他却能把这个典型当作一个多棱镜来用。
(2002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