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细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ou

道路施工者没有“施舍心态”,只有歉意

有人说,在中国,每个城市都有一条修不完的路——新三月旧三月,修修补补又三月。这下,可愁坏了住在附近的居民、过往通行的路人及开车驶过的新老司机们。

而在日本的城市,我所见到道路修复施工现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安全和有序。修路的施工队伍会用一个又一个黄色的“雪糕筒”和一根又一根红色的横杠,将需要修复的道路圈成一个长方形,在这个范围之内进行施工,绝不超出。在这个长方形的两端,一定会各有一位身穿带有荧光条制服的工人(如果距离较长,中间还会安排一位到几位不等的工人)。他们全都戴着黄色的安全帽,拿着一支LED灯棒,指挥每一位过往行人顺利通过。遇到车辆驶来时,他们会给行人不断地鞠躬,大声地说:“不好意思,请您稍微等一等。”待车辆通过,他们会再次给行人连连鞠躬,大声地说:“非常感谢,给您添麻烦了。”显然,日本修路的时候,不仅肯花费人力成本保护过往行人的安全,而且是怀着“给大家添麻烦了”的抱歉心态在工作。

通常,修路是一项对民众对地域都有利的造福工程。施工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心态”,过往行人或许在一定的时段内不再是道路的主人,而必须是工程的积极配合者。而日本道路修复员工这种尊重过往行人的做法,应该是有借鉴意义的。

修路,通常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尘土与噪声飞扬,污水和泥浆漫地,让过往行人恨不得一步飞奔而过。这种烦恼,在日本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在那个长方形的修复范围之外,绝对没有任何施工带来的污水、泥浆、滓土。空气中也没有任何施工带来的灰尘,过往行人不需要严严实实地捂住口鼻,憋足一口气闯过去。哪怕临近施工范围而过,鞋子也会是干干净净的,鼻子也可以正常呼吸,心跳更不会因为噪声的骚扰而加快。遇见这样的工程,会觉得修路也是一件干净整洁的事情,修上十天半个月也不碍事。

当然,在日本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修复人行道的事情是不存在的。2016年11月福冈县博多车站前突然大面积坍塌,出现了一个900平方米的大坑,而恢复原貌的工程仅仅用了一个星期。我不知道多少次发现,日本城市的修路,大多是在夜幕悄然降临以后。相比白天,夜间的过往行人更少,道路利用率更低。记得我第一次在东京新小岩遇见修路的时候,以为一定会干上几天,甚至一个星期。事实上,第二天清晨我去上班的时候,发现修路者早已消失无踪。地面上干干净净,没有任何脏污。若不是新铺的透水砖颜色比旧砖鲜艳,恐怕谁也无法知道这地方昨天还是一个修路施工现场。而且,新旧路面接合处只有颜色的分别,高度完全一致,行人的脚下不会感到凹凸不平。

有人会好奇,一条人行道,再宽也是有限度的。施工队的挖掘机、工具车、修路工具都要到现场作业,他们是怎样做到只占一半道路,而把另外一半道路留给行人,还保持着如此高的效率呢?我猜,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日本精致化的机械。在东京的副都心之一——池袋,我看见过一台挖掘机,小巧玲珑,只占用一辆私家车车位的面积。它的身形和功用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机身的颜色是粉红色,一副萌态。除此之外,轧路机、翻斗车和其他机器也都是“微缩版”,好像是用“哆啦A梦”的隧道压缩过的东西。这样,就缩小了施工的空间。

从亲眼所见的日本城市人行道的修复工程,我感受到的是安全和有序,是洁净与安静,施工者力争把因修路带来的扰民与不便降到最低,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了最高的效率。不知为什么,我感觉日本在修路工程中也渗透着日本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