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政治学前沿问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政治学视野中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新思维新风格

叶剑锋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发表了近百篇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和党的发展历程的历史大视野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科学、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中央领导集体治党治国理政的路线图,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举措、新思路、新理念、新思维,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从政治学理论的视角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新思维的鲜明特点,就是在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关键词】政治学视野 习近平 执政新思维

一、习近平总书记执政贯穿“改革”+“人民”两条主线:“责任性政治”的新实践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哪些问题或主题被反复强调?哪些关键词被一再提及?这些被反复强调的问题、主题与关键词蕴含着怎样的深意?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2012年11月15日至2013年7月12日《人民日报》1—4版刊载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的50篇报道进行了梳理分析。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词频分析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前十个问题(或主题)为改革、中国梦、改进作风、反腐倡廉、群众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学习型政党、科学发展、依法治国。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词频分析还发现:11万余字的讲话文本中,围绕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十个问题(主题),有十二个“关键词”被最多提及。“人民”出现频率最高,共计561次,列第一;分列第二至第十二位的关键词依次是改革(195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89次)、学习(161次)、群众(125次)、道路(123次)、创新(75次)、反腐(腐败)(68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5次)、中国梦(64次)、作风(60次)、和平发展(49次)。

在上述被反复提及、多次强调的问题(主题)和关键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路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些问题(主题)和关键词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心、重点,他的治国理政新思路新思维就围绕这些问题(主题)和关键词而展开。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十个问题(主题)中,“改革”排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及最多的十二个关键词中,“人民”出现频率最高列第一。这表明,“改革”和“人民”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路新思维的两条红线,这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中执政高度契合,高度一致。现代政治是一种“责任性政治”,执政党和政府、政治家必须对历史、人民和国家负责。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必须对人民负责,必须对人民的根本利益负责,而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必须与时代的主题和使命联系在一起;在当代,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根本手段只能是改革,改革是我们这个时代人民最重要的利益诉求。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执政集体对人民负责、对改革负责,要求干部要有担当,要求干部为人民服务。

二、中国梦:党的执政目标新表达和执政理念新飞跃

中国梦进一步拓展了党的执政目标。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强音,又先后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以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阐明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路径、实践要求。中国梦的概念,以鲜明的个性和洗练的语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能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中国梦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理想信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高举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执政目标概括表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目标应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而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确定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共同奋斗目标,从而把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目标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凝练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进一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与党的执政目标的有机统一。中国梦赋予奋斗以目标与意义,它深刻回答了“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么实现目标”这一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理论与实践问题,明确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推进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把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更加形象化、通俗化地表现了出来。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道路自信新篇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也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复强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正确道路的自觉与自信,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续写道路自信的新篇章。

道路决定命运,正确道路是昭示未来的坐标。走什么路,怎样走,是关系民众福祉、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进行了准确定位,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准确定位。2011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生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道路自信不动摇,尤其要坚持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中,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在道路旗帜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他指出,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

四、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必由之路:改革共识的新凝聚

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的反复强调,不是没有意义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我们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的历史新阶段,对改革方向方法思路共识和力量的新凝聚,对改革正能量的新聚合。

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探索出了一条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快速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具有人民性、包容性、创新性等特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地方调研考察,就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瞻仰邓小平铜像,充分表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在党中央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也是党中央面向未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鲜明宣示。

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这就是“五个必须”: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断,凝聚了我们朝什么方向改革、如何推进改革的共识和力量,为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聚合改革正能量,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五、从严治党管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新思路新思维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从严治党管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也就是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关注点,主要是以“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框架,从严治党。强调“把……提高到科学化水平”,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思路和风格的一个特点。如他提出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高到科学化水平,把党的建设提高到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在党的建设中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保持科学态度,形成科学制度,掌握科学方法,强化科学管理。把党的建设提高到科学化水平,其前提是我们党必须是具有高度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信仰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清正廉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严治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在思想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是领导干部党性最集中的体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缺钙”不仅会得“软骨病”,还会得“糊涂病”“幼稚病”。

在组织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好干部的标准,那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句话、20个字,非常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这20个字是对好干部标准的高度概括和准确把握,是好干部之质、之本,赋予了好干部标准新的时代内涵。

在作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和动员令,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他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他强调,我们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绝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六、真挚为民情怀:“回应性政治”的时代新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还充分体现了他宽厚仁爱、情真意切、发自内心的真挚爱民、为民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和立场。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在多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考察调研中,对坚持党的宗旨、做好群众工作进行了多方面阐发,提出很多重要思想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立场的坚守和反复强调,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根本”和“灵魂”的坚守,是他对人民立场的时代新表达、新阐释、新要求。创新和发展,不一定需要讲“新话”。对过去事关全局的带有根本性的“老话”的重新强调、反复强调,这也是一种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真挚为民情怀,对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新要求,其实质是“回应性政治”的时代新表达。现代政治是一种回应性政治,即执政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反映、呼声和诉求做出持续性的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举措,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关于“十个更加”和“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的表白,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对人民的呼声和诉求做出了庄严承诺,就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是否坚持人民立场是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和执政地位的大问题。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检验我们工作成效最终标准和衡量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具有远大理想的客观标准。他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他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告诉我们,远大理想必须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体现出来,离开为人民服务这个客观标准,讲远大理想就是空谈。

七、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执政能力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做什么事,一定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主线,也是他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身硬”应硬在哪里呢?主要硬在三个方面。一是“硬”在本质。党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特别强调这一点。如果党的本质变了、被颠覆了,丧失了理想信念,党就变质了,那么,一切“硬”都无从谈起。这就需要在全党行之有效地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党员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是“硬”在能力,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克服“本领恐慌”。事业是靠人来实现的,进一步来说是靠有能力的人来实现的。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奉行官本位的价值观,重权力轻能力、重关系轻本领,那么,在打坚硬的“铁”和实现伟大的事业面前,是要打败仗的。因此,必须扬弃“官本位”“金钱本位”“关系本位”的价值观,确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三是“硬”在作风。作风是行为方式及其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用人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一般来说,用人作风决定工作作风,工作作风决定生活作风。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实质就是整顿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我们一定要从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入手抓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把精力集中到抓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并解决根本问题上来;然后进一步深入到用人作风建设上。用人作风建设的核心或关键,就是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前提下,在选人用人上,要以“琢磨事”为价值取向,而不能以“捉摸人”为价值取向。

八、党的优良传统和现代文明手段融会贯通:执政手段的新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新思维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达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现代文明手段的融会贯通,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两种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既提出了新问题、新措施、新方法、新思路,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又有对老的方法、手段和措施的提及和强调。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充分汲取党的执政资源、执政传统、执政优势,在继承中发展了共产党人过去的一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如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等。吸收过去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政治领域要多一些,因为在反腐败问题和作风建设问题上,我们党在过去具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有些人身上丢了不少,丧失了不少,败坏了党的形象,所以把过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些好的做法重提,具有时代意义。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比较注重用现代文明手段解决问题,如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法治思维等。运用现代文明手段在经济领域要多一些,因为我们党过去对现代经济活动不太熟悉,积累的经验不多,运用现代文明手段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比较管用。


(叶剑锋,湖北省行政学院报刊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