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在义乌:在义乌发展经验引领下前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义乌市场面临的挑战

(一)同类市场恶性竞争

从全国范围看,盗用义乌市场之名创办市场的现象愈演愈烈,目前全国共有冠名“义乌”的市场170余个。如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内,除走访发现的“满洲里义乌商贸城”“哈尔滨义乌小商品城”“珲春义乌商贸城”“延边义乌国际商贸城”“通化义乌国际商贸城”“绥芬河义乌批发城”外,还有鸡西、牡丹江等地也有冠名“义乌”的市场在建。这些冠名“义乌”的市场招商和经营状况普遍较差,其管理方式落后、后续发展乏力的情况在当地老百姓中印象深刻,已形成“义乌市场和义乌商品不过如此”的认识,对义乌市场声誉的影响非常严重。

与此同时,传统批发市场正从几家独大向群雄争霸转变,义乌市场面临追兵渐近的考验。特别自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长株潭、武汉、南昌等地充分发挥其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纷纷新办或改造提升各类批发市场,客观上分流了义乌市场的内贸份额。汉正街等老一代市场正加快提档升级步伐,市场辐射面不断扩大,也挤占了义乌市场的份额。

(二)电子商务分流消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淘宝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在网上购物,逐渐抛弃了实体店购物的模式。回顾历年“双十一”购物节,其成交额呈几何级增长。2009年,淘宝在11月11日发起“品牌商品五折”活动,当天销售额1亿元;2010年同一天,销售额翻了9倍,增至9.36亿元;2011年,成交额飙升至52亿元;2012年,阿里“双十一”购物节实现191亿元成交额,仅天猫就达132亿元。2013年,“双11”购物节支付宝交易额达350.19亿元,这相当于中国日均社会零售总额的5成。其他网店也有不俗的成绩,国美在线刷新了同期最高销售纪录,同比涨2倍,比平时单日销售额上涨近10倍;易迅当天下单超过5亿元……2014年“双十一”购物节全天交易额571亿元,2015年“双十一”购物节全天交易额为912.17亿元人民币,其中移动端交易额占比68%。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展向互联网化的转型,优化了线上和线下两方面的服务和体验,使得传统的线下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三)创新经营 抢占地盘

目前的市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而是充满了各种非传统元素的组合。比如说,许多市场除了市场建筑本身外,还建有宾馆、餐饮、写字楼等配套建筑设施,部分市场甚至还规划有写字楼、宾馆、电影院、步行街等项目。这些元素的增加,主要是基于满足城市年轻人群不断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增强市场的吸引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商业地产比市场类项目盈利来得快且丰厚,是开发市场业主寻找多元化盈利模式的结果。

与此同时,商品销售也越来越专业化。卖鞋的就是专门卖鞋,鞋子的种类涵盖所有品种;卖内衣的就是专门卖内衣,涵盖内衣所有类别。深层次分析,这是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各市场主体在招商中越来越注重走专业化道路的必然结果。市场业主力求在某类商品上做专、做深、做精,市场里商品品牌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有的市场产地型特点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