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稷下学宫: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
王志民
内容提要:稷下学宫的创办是中国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与希腊学园相映呈辉,堪称双璧;它立春秋乱世,是存世最长的学术机构;集教育、政治、学术功能于一体,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精神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对话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
稷下学宫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被长期埋没的,而又能充分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珍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两千余年间,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儒家思想是统治思想。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发展,儒、释、道互补,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即以儒家思想为主干,以儒、释、道融合为主体的传统。其他思想就被认为是不合主流甚至是“异端”,而被长期埋没,尘封于历史的深处了。但是,稷下学宫中曾经出现的诸子百家争鸣的壮丽场景,是我们民族文化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一页,稷下的文化精神永远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侵入中国的同时,西方思想也传入了中国。在随之而起的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史上思想解放、具有活力的时代文化。因此,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被给予了热情的讴歌。稷下学成为人们关注的文化现象。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一个中心、主阵地,被重新从两千余年的尘封当中挖掘出来。首先提出这一个问题并且给予论述的是钱穆先生,20世纪30年代,他在成名作《先秦诸子系年》中,专门写了《稷下通考》一文,开篇即说:“扶植战国学术,使臻昌隆盛遂之境者,初推魏文,继则齐之稷下。”他认为:纵观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能够支持、推动、发展,达到昌盛境地的,首先是魏文侯,接着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在这里,钱穆提到了两个地方,开其端者魏文侯,持续推动发展者,当属稷下。魏文侯是战国初期一个雄心勃勃、锐意改革的有为君主,他尊重知识分子,开战国“礼贤下士”风气之先,聚集了许多人才,使魏国成为战国早期最先称雄的强国。但他当国君只有15年,他死了以后,魏国势渐衰,战争频仍,就再没有形成一个学者聚集的局面。“继则齐之稷下”,就是指的稷下学宫。
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他著名的《十批判书》中专门写了《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对稷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评价颇高。他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跨时代的意义的。”
两位知名学者把稷下和诸子百家争鸣联系在了一起,且评价很高。稷下学宫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此后一直到改革开放,稷下学宫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稷下学宫被重新发现和重视起来。三十多年来,在稷下学宫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发表了众多论文,出版了部分专著,人们越来越关注到它与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的关系,肯定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各大文明都在竞相亮相,稷下学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没有地位?是什么地位?从学术研究来讲,它能不能在世界文化史上占一席之地?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从世界文化史发展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史上的一些文化现象,挖掘其内涵,并以此丰富我们当代人的思想文化,我认为稷下学宫的文化精神就是一个这样的宝库。
到目前为止,就已有的稷下学宫研究的认识看,大致可以用以下一段简短的概述来说明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战国时代,齐国统治者在都城临淄创设的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集教育、政治、学术功能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大学堂,是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中心;是诸子百家争鸣,促进各派融合、发展、培育、创生新学派的文化沃土;是博士制度的先声,学术大师的摇篮;它兼容并包、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然而,遗憾的是,从世界文化史的视野来分析稷下学宫,还少有人提及。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忽略和埋没。借这次公开课,我试图从四个方面来分别探讨稷下学宫何以在世界文化史上被称为“奇观”,“奇”在何处,从并不丰富的历史资料分析中,作简要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