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角色语言”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汉语“角色研究”和中国国内相关研究

2.2.1 日本学者研究的“角色语言”

(1)网络上的汉语语气词现象

定延利之和张丽娜(2007)观察了网络上的汉语语气词现象,发现网络上有用方言词或者特殊的语气词来表示某种角色的语言现象。例如,“只要觉得系对的就去做”(广东人角色),“你都工作过啦,还想做学生咩”(可爱女生角色),“好诱人喵”(猫人角色)等。他们把这种“咩、喵”等表示角色的语气词叫作“角色句末(语气)词”,也指出有“在下”等表示角色的自称词的存在,同时指出这种角色语气词产生的条件为:(一)在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等轻松的语言交际中;(二)人们在用各种“话语角色”来玩的语境下;(三)胶着型语言。以“后置主要谓语”等为特点的语言,这类语言现象容易发生。此类“角色句末(语气)词”一般从感叹词派生。

(2)试论汉语中的角色语气词“捏/涅/逆”“呵呵/哈哈/吼吼”“的说”(罗米良)

日语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语言”主要是人称代词和句末表达方式。其中,后者的一部分被称作“角色词尾”(キャラ語尾)。定延(2007)从“判断句式的相似性”和“角色原型的显著性”两个角度又将“角色词尾”分为“角色判断词”(角色copula)和“角色语气词”(角色助詞)。定延、张(2007)主要从有无角色原型的视角考察了日语和汉语中的“角色语气词”。本文在该研究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汉语中的角色语气词“捏/涅/逆”“呵呵/哈哈/吼吼”和“的说”的社会认同程度,以及所对应的话语者人物形象(角色)特征和所表达的话语者情感。结果发现,无论是“捏”“涅”“逆”,还是“呵呵”“哈哈”“吼吼”以及“的说”,使用者大多为年轻人,其中又以年轻女性为主。换言之,年轻人在网络交际的舞台上,通过使用新奇的词语,扮演出与众不同的新角色。

(3)中国語の「角色」研究和日本語のキャラクタ研究(《汉语“角色”研究与日语“角色研究”》)(张丽娜、罗米良)

张丽娜、罗米良(2010)概括一些有关中国角色研究的状况,指出中国角色语言的不足之处。该文同时介绍了中国小说和电影里面的外国人角色语言。例如,“A:(前略)你地明白?我地大大地牵挂!死拉死拉地想你!B:你地大大地日本人?”(日本人角色),“啊~You这儿(脑子里)没想好,No good(不行),movie(电影)也……也就No good(拍不好)。Money(钱),打水漂的(di)干活,你的(di)明白”(电影《大腕》)(对外国人的语言)。由此可见,汉语里既有日本人角色语言,也有汉语foreigner语言。这种语言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外国人说的话,也就是虚拟的语言,可以说是“角色语言”。

2.2.2 中国国内的相关研究

2.2.2.1 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角色”语言

在中国也有一些角色语言研究,但这跟日语的角色语言理论不完全一样。下面是中国学者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的研究,有些观点不一样,所以发现的东西也不一样。

(1)《社会心理语言学》(王德春、陈汝健、姚远)(1995)一书中,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几个领域联合起来,进行了语言研究。他们指出语言的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属性的特征;(二)功能的特征;(三)本质的特征。他们从这三个方面来关注了社会学理论当中的社会角色论。“每个人都必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由图尔纳和康威斯等人于1965年提出的社会角色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语言的社会心理。”他们的研究领域涉及领导语言、夫妻交谈、班主任语言、售货员语言、医用语言、教师语言、律师语言、导游语言、军事指挥员的口才、外交辞令、企业管理者的口才、采访中的交谈、父母怎样和孩子交谈,等等。这都是角色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

他们用例子解释医用语言应充分考虑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重病者、癌症病人,可以适当地采用模糊语。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关注的是自然语言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和语言的关系。他们的观点是:个体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于是社会对他们提出了一整套的关于言行模式的社会期待和角色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是身兼数职的,一个男人(性别角色)在学校里是教师(职业角色),在家里是丈夫和父亲(家庭角色),他时而是公园的游客(游客角色),时而是商店里的顾客(顾客角色),时而又是电影院里的观众(观众角色),社会心理学将这种一身兼任多重角色称为“角色丛”或“角色综合体”。角色效应要求个体除了学习各种角色期待的行为之外,还要学会角色语言。

他们分析“说写者”时这样写道:“说写者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人,在言语表达方面被若干因素影响或制约着。言语交际的规律就是使言语与表达者诸因素相协调。这些因素是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思想性格、文化修养、经历、处境、心绪、说话目的等。”

这里说的“说写者”的语言有一些与“角色语言”相关。可惜的是具体地描写其语言差异的论文比较少。

(2)《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陈汝东)(1999)

中国的语言学专著里提到角色语言的不多。这本书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角色语言。作者用四十页的篇幅,讨论社会角色与修辞行为。他分析了蒋子龙的小说《燕赵飞歌》等里面的角色和语言的关系,从而指出社会角色和话语角色的特点。该特点是:“一般社会角色是稳定的,而话语角色是短暂的、瞬时的,因语境而变化的。在言语交际中,话语角色可根据语境的需要进行调整,以便使其话语同角色相适应,以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话语角色关系”是指在研究交际中的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和话语关系,是一系列社会行为规范和语言规范的总和。

他把话语角色分为两种:现实话语角色和潜在话语角色。根据言语交际过程,又分为主要角色、次要角色或权势角色和非权势角色。根据生活中的话语角色特征分为血缘角色、行业角色、性别角色、年龄角色、行政角色、语域角色和民族角色等。尝试分析每个语言特点后他指出,话语角色和角色关系对修辞行为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各种话语角色有与之相应的语言规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遵守话语角色言语规范是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的前提。

(3)《现代修辞学》(王德春、陈晨)(2001)

王德春、陈晨(2001)也用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角色理论探讨了语言。他们指出,话语建构时要遵守其所认定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这里和2.2.7提到的话语角色等术语虽然与笔者阐述的日语角色语言的术语用字一样,但其定义不相同。)他们指出:言语交际行为尤其是修辞行为,必须遵守主体的话语角色规范,使其话语符合交际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这是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必要前提。话语角色认知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角色认知;二是他人角色认知;三是交际双方之间的话语角色关系认知。

换句话说,他们的想法是:我是谁?你是谁?我们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根据这三个问题互相认同,调整言语来交流。

以上的研究都基于社会心理学角色理论出发,尝试描写各种汉语角色语言的特点。但描写只是在表面,例子也不多,并且太注重于语言和行为的规范性,主张语言应该符合人们对每个角色的期望。

然而,人们进行言语交流时,并不一定顺从外在交际期望而进行。每个人把自己发自内心的交际目的表达出来,或以很简单的理由不服从社会期望和规范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人们甚至积极地利用作为语言资源的“角色语言”来进行交流,或者创作作品。

(4)其他

基于社会心理学角色理论的论文有年志远《角色语言浅论》《应用语用学理论》(1990),唐亮(2009)研究《红楼梦》贾母语言的领导性等。

写人学方面的研究有李桂奎《中国小说写人学》。

李桂奎(2008)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角色理论以及性别角色理论,构建了写人研究的新学科体系,在我们考察汉语“角色语言”的时候很有参考价值。他在《中国小说写人学》里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里的躯体喻、姿态造型(动作和角色)等问题。

他首先整理了“角色(role)”和“人物(person)”以及“人物形象(character)”等概念的异同。在以往的批评观念中,人们往往将“角色”等同于“人物”使用。但在社会心理学中,人物是社会话剧中某一类的“演员(actor)”,而角色则表示人物身份或地位(status)的动态性质,其本质特征是动态的“扮演性”,包括何种人物参与扮演、扮演何种人物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戏剧主义批评(Dramaturgical Criticism)关于人物“角色”的理论就不断地被征用。我们知道戏剧主义修辞之所以被称为“戏剧主义”,主要是因为它源于戏剧分析,其立足点是“人生就是一场戏,而世界就是它的舞台”这一修辞化的隐语。按照人们至今尚能普遍认同的观念,文学是社会生活的投影,小说更通常被视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社会角色在被投影到小说之镜后就自然成为小说角色。这样的戏剧角色、社会角色、小说角色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为我们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的写人技巧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桂奎的理论背景是社会心理学角色理论和戏剧主义批评(Dramaturgical Criticism)。

虽然李桂奎没有具体地说“写人学”就是研究汉语角色语言,但他指出“戏剧角色、社会角色、小说角色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他的这种看法与金水敏的“在现实社会或者历史的某个地点、某个时间被使用的语言,通过小说、动漫、电视剧等媒体和教育形成共识,从而最终形成角色语言”的观点相当相似。

此外,李桂奎还关注了中国古代小说里写人的技术,特别是“身体修辞”方面,探讨了男性霸权话语下的男性躯体描写的“动物化”与女性躯体描写的“植物化”等创作现象,论述了传统“五色文化”“品色衣”等容色描写的角色象征和指示功能。此外,他还阐述了“坐、立”等行为和角色的关系。我们将在本书第七章深入思考他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和“角色语言”的问题。

有关汉语研究、方言研究等实际的语言研究很丰富,却很少有学者从刻板印象的角度来研究汉语。与笔者上述日语研究相对应的汉语现象,在汉语里几乎都有。比如人物和“角色语言”、方言和“角色语言”、翻译和“角色语言”、外语习得和“角色语言”、通俗文化和“角色语言”、网络语言和年轻人语言等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涉及汉语史和语言的接触问题、普通话政策、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学本质性问题。如果汉语角色语言没有那么丰富,我们可以探讨其理由和汉语言语变体发展的方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