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显廷文集(第5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卷序言

——提要钩玄、津逮后学:方显廷先生的经济文献述评与讲义

熊性美 关永强

我国学术研究素有重视目录、索引和资料编纂从而启示治学门径、嘉惠后学的传统。在近代中国,现代统计制度虽已初步建立,但远未臻于成熟,各种史料良莠互现、极为繁杂,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相关研究时必须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文献资料的爬梳和甄别;幸运的是,方显廷先生当年就一些近代重要经济问题撰写的文献述评与讲义,不仅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详细而丰富的文献基础,而且在字里行间揭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路径,非常值得我们珍视。

其中,《二十年来之中国经济研究》对20世纪前期中国的经济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不仅按照经济学研究科目分别介绍了经济史、经济地理、人口、土地与农业、工矿业与劳工、商业贸易、交通、货币银行与汇兑投资、财政等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期刊,还特别论及当时几乎所有具有影响力的政府、私人和外国经济研究机构,为我们搜集各类近代经济信息资料提供了一份极为实用的指导地图。因其格外重要,这里简述如下:(1)政府研究机构包括行政机关(经济讨论处、主计处统计局、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处、财政部关务署统计处、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土地委员会、中央设计局、特种经济研究所、东方经济研究所)、官办金融机构(四大国家银行经济研究处和各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和国立教育机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政治学校计政地政合作学院、中山文化教育馆、国立编译馆和各国立大学的研究所)等;(2)私人研究机构有独立研究机构(北平社会调查所、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西南经济研究所、银行学会、中国征信所、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咨询所)、私营金融和商业企业的研究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金城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民生实业公司、申新福新工商研究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各类学会组织(中国经济学社、中国农学会、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统计学社、中国合作学会、中国地政学会)等;(3)外国研究机构则包括主要的教会大学(金陵、燕京、圣约翰、沪江)、外国学者顾问(李滋罗斯、沙尔德、甘末尔、居里)、外国在华研究单位(南满铁路调查课、中东铁路研究室)以及太平洋国际学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等。

国民所得是20世纪初刚刚被世界各国接受用以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有关中国国民所得的研究也一直为方显廷所关注。他在1942年底的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上看到刘大中对中国国民所得的初步估算后不久,就让自己的学生杨叔进将其译成中文并发表在《大公报》上;后来巫宝三主持完成的《中国国民所得,1933年》出版后,他的另一名学生方锦又为此专门撰写了书评。注12在《中国之国民所得》一文中,方显廷对刘大中1946年出版的第二次中国国民所得估算和巫宝三主持的估算进行了详细地比较,深入探讨了两者的研究方法、估算项目和引用资料情况,同时还补充介绍了由其他学者和机构完成的相对较为逊色的几项估算,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国民所得状况和甄别使用相关史料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导。注13而在另一篇《远东几个国家的国民所得》中,方显廷又进一步介绍了当时日本、印度、锡兰、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国民所得研究情况,并将其与中国国民所得进行了总量、人均和分产业的比较。

1930年代初,正当中国因长期遭受金贵银贱困扰而准备从银本位向金本位货币制度转变之际,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却因大萧条的冲击而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加上美国《购银法案》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而导致的通货紧缩和信用危机,使得银价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因而得到了学界的广泛重视,并与法币改革一同成为了近代中国经济史上的重要议题。《关于银价问题与中国之文献的介绍》一文就为我们介绍了当时国内外学者就中国银价、币制等相关问题的专著、特刊和论文共88种。

在19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小农经济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和地权分配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与政治议题紧密相关,颇受学术界和政界关注。1935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参与组建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并招收了中国的第一批经济学研究生,其最初的专业即分为合作、土地制度、土地行政和地方行政与财政,《中国合作文献述评》和《中国土地问题文献述评》就是方显廷在这一背景下写作的。《中国合作文献述评》不仅提供了114种与合作问题相关的各类论著,而且透过这些文献回顾了合作运动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历程、各省合作运动与实施概况、合作法规与合作教育情况,并对信用合作、消费合作与运销合作分别进行了介绍,读者还可同时参阅本卷的另一篇专题论文《中国之合作运动》,则更能深入理解近代中国的合作问题和方显廷关于“中国之合作事业乃一政策非一运动”的论断。《中国土地问题文献述评》则不但广泛介绍了有关中国土地制度(包括田制史、地权分配、租佃制度和土地改革)、土地行政(土地清丈、登记、评价和田赋)、土地立法和土地利用等各领域的353种著作和论文,而且对很多研究的特点和意义多有评论,也颇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统制经济讲义大纲》、《近代欧洲经济史讲义大纲》、《马沙尔经济学概念之研究》,以及之前第四卷中的《中国之工业讲义大纲》和另外一篇Excerpts for a Course o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都是方显廷先生的授课讲义。

统制经济问题不仅在1930年前后受到学者和政界的广泛重视,相关研究汗牛充栋,而且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注14《统制经济讲义大纲》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介绍统制经济的定义、背景和在欧美及日本等国的施行状况;后半部分探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原因和在运输、贸易、财政、金融、农业和工业等各部门的实施办法。此外,在本卷的专题论文Toward Economic Control in China中,方显廷还对以上各部门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读者如将两文对照阅读,更可收繁简相济、疏密互补之效。

《近代欧洲经济史讲义大纲》介绍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工业、农业、商业和贸易政策的演变情况,并进而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的影响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它虽然只是大纲,但条理清晰、内容周密,征引了很多参考文献,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研习近代欧洲经济史,仍不失为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马沙尔经济学概念之研究》是方显廷为数不多论述纯粹经济学理论的文章之一,围绕马歇尔和剑桥学派,对经济学定义、中心课题、经济人概念、经济与制度、规范与实证、理论与现实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地分析。读者如果能在阅读本文时留意到马歇尔和剑桥学派在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之间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以及演绎学派与历史学派、新古典学派与制度学派之间的论争,则可进一步深入理解本文所蕴含的很多真知灼见;而如果我们将本文放回到方显廷撰写时的战后初期,则会发现当时正值经济学从多元时代向新古典统一范式转变之际,注15于是又能对方显廷先生的经济思想有更深一层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