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从快速增长转向稳步增长,发展目标也从经济优先调整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
对于城市与区域规划来说,成为“新常态”的变革有着一系列重大战略转折的多重背景。除了发展速度、目标的变化之外,从对城市经济在更大区域的扩散、集聚、优化布局,进而演变成对重构城市建成区产业结构和疏解城市功能等新发展诉求的认识;从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生态环境承受巨大负荷的思考,进而发展到对经济增长方式、速度、规模新的战略权重的通盘考量;从对城镇化率超过50%、而占城镇人口1/3的农村转移人口没有实现市民化的关注,进而转向呼唤社会正义、公平和社会融合新的发展价值取向的追求;从对经济全球化中人员、信息的高速交流,文化创新和文化多样性的不断拓展探索,到对树立文化自觉、凝聚民族自信的城市文化认同的重新审视,以及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与如何使发展更多惠及民生等发展真谛的不屈探索等,所有这些都对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战略目标和导向提出了挑战,进而对规划的地位、作用的认识等也产生了新的看法或者质疑。
近年来,吴良镛先生呼吁要以“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提升我国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2014年,清华大学在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吴良镛人居艺境展以及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人居科学研究展览等,都从积极应对发展变革的角度,展示了人居科学对拓展学科研究领域的努力追求,揭示了人居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探索精神,体现了规划变革的时代特征。
综观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发展、金融危机、人口资源环境的挑战、气候变化、民主化进程等使规划卷入了急剧的变革之中,产生了应对风险的规划、增长管理的规划、沟通规划、验证规划等新的规划方法和认识,也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规划本质的哲学再认识、规划的科学方法及其范式的创新等,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城市与区域规划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
为应对这样的变革和“新常态”,本辑选择“规划变革与协同发展”作为主题,以京津冀、珠江三角洲等近年来的协同规划、规划制度变革、生态环境保护、城中村改造与利益集团博弈等问题作为研究选题,并从首都功能、城市转型、经济的新自由主义等市场经济发展对规划的影响等方面组织文章,希望能够对进一步拓展规划变革的研究思路有所帮助。
吴唯佳等“特大型城市功能演进规律及变革——北京规划战略思考”一文源自2013年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为应对北京城市发展转型,解决首都功能过多集聚中心城区而产生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和“城市病”提出的课题。课题主要想了解特大城市是否拥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正如文章指出,城市发展伴随的是不断应对“城市病”的过程。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发展承担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需求,北京“城市病”的形成,既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资源不断聚集、增长速度过快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城市管理调控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适应以及利益博弈等问题。文章从首都功能角度,指出北京城市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首都功能、首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解决北京“特大城市病”等问题,除了需要转变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之外,需要有区域城市的战略,以区域协同发展来应对特大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王凯等的文章“新时期北京城市规划对策研究”,则从新一轮北京总体规划面对的资源生态环境挑战严峻、区域社会服务职能过多、交通拥堵和城市低效发展、国际化竞争不强、城市产业创新不足、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高和南北差距大、空间管理模式粗放等问题出发,提出要扭转通常的“功能主导、结构性、蓝图式、增量发展”的规划思路,立足于“区域协同与城乡并治、创新驱动与存量挖潜、多元文化与包容发展”,在“以人为本、政策型、协作式、存量优先”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探索“新常态”下的规划技术路线和战略的变革。何永等的文章“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乡规划对策”,由京津冀和北京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面对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城市规划应该采取全域需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共建共享等主要对策。王富海等的文章“实施效用导向的城市总体规划制度改革研究思路”,研究了城市规划在编制、审批、实施过程中承担的效用负担过重的难题,提出以事权划分不同层级政府的权责,进而提升规划实施效用的建议。杨宇等的文章“从整合发展到全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区域规划新趋势”,研究了珠江三角洲从1980年代以来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以规范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城镇功能规模等的管理,对今天面对的区域协同、发展转型、规划创新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全域规划是这个时期应对区域协同、发展转型综合管理的一种思路、措施和创新。林树森的文章“城市道路交通长期规划应突出人居环境理念”,则从建成区内城市交通结构调整对原有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出发,以作者组织的广州城市建设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对象,进行了问题、决策、理论基础和实际效果的分析研究。文章认为要正确看待规划的科学性问题,城市交通规划要以问题为导向,要以城市的整体效果为出发点,研究采取不同的交通改善措施,不能简单依据OD调查决定规划战略。王世福等的文章“内源动力视角下的城市转型发展思考”,认识到城市是具有一定自组织特征的地缘关系共同体,城市发展动力可以城市地理空间内外的来源方向予以认识,相对于外源动力,内源动力具有更好的根植性和可持续性。袁奇峰等的文章“多重利益博弈下的‘三旧’改造存量规划——以珠江三角洲集体建设用地改造为例”,针对广州城中村改造中多方利益团体博弈的情况,提出了从城市整体利益重新审视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必要性。
本辑发表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美好人居与规划变革”自由论坛关于规划变革的专家发言,从多个角度论及规划变革面对的现实、问题、认识以及可能的方向。从论坛专家发言中可以看出,针对规划变革有着多种的思考路径,既有考虑如何从制度着手进行改革,使之能够适应规划变革的时代;也有考虑如何调整工作方式,满足社会的需要和期望;还有考虑如何研究社会民情的变化,发现社会管理的规划本质问题等。总体看来,多种变革的思考路径和方向,反映了在今天这样的多元化时代下,规划变革不可能是一种路径、一种模式。规划变革本质来说是一种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常态”,与历史进程相比,或许这就是今天我们讨论城市规划变革在认识论上最大的创新点。
本辑还刊出“首都的类型与未来”,以纪念当代城市规划和研究大师彼得·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