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赫特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领域
如前所述,沙赫特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是在一系列情绪研究之后展开的。在这个领域他最关注的研究主题包括三个方面:犯罪、肥胖和尼古丁成瘾。
犯罪。反社会个体一般情感冷漠,经常做一些常人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情。一些研究发现,反社会个体在学习以焦虑为中介的回避行为时比正常人要慢,他们认为反社会个体不会产生焦虑,从而无法对焦虑刺激的相关预警信号做出正常的情绪反应(David Lykken,1957)。之后,沙赫特和拉坦纳等(1964)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发现,不管是注射盐溶液还是肾上腺素溶液,正常个体在学习如何避免惊吓时比反社会个体更容易。沙赫特根据自己的情绪理论(情绪是生理唤起和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反社会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对自己的唤起进行合理的解释。反社会个体和正常个体对肾上腺素的反应程度可能没有差异,但是反社会个体的行为反应完全由肾上腺素引发,他们对唤起没有一个认知上的合理解释;而正常个体的行为则是由个体自己的认知解释决定的,肾上腺素的唤起反应对正常个体的影响不大。反社会个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如何解释自己的唤起状态,因此他们的情绪没有起伏。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犯罪的情绪动机,如仇恨、愤怒和嫉妒等,也不会产生犯罪之后的情绪体验,例如后悔、害怕、焦虑和恐惧等。因此,他们的犯罪大多不是冲动性犯罪行为。
肥胖。1968年,沙赫特等在社会心理学的顶尖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连续发表了三篇对肥胖研究的成果。
首先,他们考察了恐惧和食物剥夺(内部线索)是否会影响饮食量,发现正常个体在平静状态下比恐惧状态下吃的更多,在食物剥夺状态下比在吃饱状态下吃的更多。可是肥胖者在所有状态下的饮食量基本相同,即恐惧和食物剥夺对肥胖者的饮食量没有影响。沙赫特根据自己的情绪理论解释这一结果,他们认为,肥胖者不能把身体的生理症状标定为饥饿信号,他们饮食的动机不是自己的内部状态,而是食物线索。
其次,他们通过使用医用的钟表(外部线索:“晚餐时间”)来操纵一部分被试进入一个就餐情景中,让他们相信已经过了常规的就餐时间;让另一部分被试认为还没有到常规就餐时间。结果发现,当肥胖者知道他们吃饭的时间比常规时间晚时(比他们知道吃饭时间比常规时间早时)吃的更多。但是对于正常被试则没有这种效应。
最后,他们考察并证实了前两项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非实验情景下,他们选择了三个情景:宗教禁食、制度性食物的容忍度、时区变化对饮食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过度肥胖的犹太人更有可能在犹太人赎罪日禁食,过度肥胖的学生更不能容忍宿舍的食物,肥胖的飞行员更容易调整以适应时区变化。
1971年沙赫特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提炼了关于肥胖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比较来自肥胖人群和肥胖老鼠的结果,发现:(1)肥胖个体会吃更多的味道比较好的食物、更少的味道比较差的食物;(2)肥胖个体每天吃的餐数更少,每餐吃的更多,吃的更快;(3)肥胖个体的反应带有更多的情绪性,当食物比较容易获得时吃的更多,食物难以获得时吃的更少;(4)肥胖者如果预先吃了固体食物之后不会调节他们的食物摄入量,不过如果吃的是流体食物则会调节食物摄入量;(5)肥胖个体不够积极和活跃。他们通过实验研究还发现,肥胖个体:(a)回忆测验的成绩会更好;(b)在复杂的反应时任务中反应更快,错误率更低;(c)更容易分心;(d)当食物线索比较明显时,他们为了获取食物会加倍努力。
尼古丁成瘾。沙赫特等研究者在1977年,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和效率连续在《实验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五篇文章,这些实验报告主要考察了药理学和心理学因素在抽烟中的作用。第一项研究考察了重度和轻度抽烟者的尼古丁调节。结果发现,长期的重度抽烟者在抽低尼古丁含量的烟时抽的量更多。这一结果说明,重度抽烟者会调节他们的抽烟频率来保持尼古丁的摄入量。之后他们提出了抽烟频率依赖于新陈代谢和尼古丁的排泄率的假设。药理学的证据表明,尽管尼古丁新陈代谢的速度很快,但还是会有一小部分尼古丁逃脱了分解而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尼古丁逃离新陈代谢的比例依赖于尿液的酸性。尿液的酸性越强,没有被代谢掉的尼古丁量越大。
为了考证抽烟频率和尿液酸性之间相关的假设,沙赫特等研究者在第二项研究中开展了两项实验。结果发现,当抽烟者的尿液呈酸性化时(比碱性化时)抽烟量更大。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沙赫特想探查是否存在这种可能:尿液pH值可能是决定抽烟频率心理因素的生化调节器。为了确定这个推理的内在基础,他们考察了重度抽烟者中尿液pH值的影响因素。因为在聚会或压力状态下抽烟量会增加,所以,他们在第三项和第四项研究中考察了这些事件对抽烟和尿样pH值的影响。第三项研究结果发现,聚会确实会增加抽烟量,也会导致尿样中的酸性度增加;第四项研究结果发现,压力或应激会伴随抽烟量的增加,进而尿液酸性增加。考虑到这一系列鼓舞人心的相关结果,沙赫特等研究者又开展了第五项研究,设计了一个实验,考察pH值变化是否为压力—抽烟关系中的有效中介器。他们对压力和尿样的pH值进行独立操纵,如果pH值变化是压力—抽烟关系中必需的中介器,在pH值没有得到控制的高压力条件下比低压力条件下抽烟量更大,在pH值控制在稳定水平时两种条件应该没有差别。另外,如果pH值变化不是压力—抽烟关系中必需的中介器,则不管尿液中pH值的状态如何,高压力条件下比低压力条件下抽烟量都要大。结果他们发现,压力对抽烟的影响只有当尿样中的pH值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才会起作用,我们依此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压力—抽烟关系是以pH值变化为中介的。由此,沙赫特认为烟瘾的自我治愈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