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承丝路精神,再创丝路辉煌
当今世界充满着机遇和希望,也充斥着危机和挑战。地区间的合作空间巨大,发展机遇之丰富前所未有,然而,地区间的冲突不断,阻碍和平与发展的危机此起彼伏。包括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在内的一系列威胁,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以合作、发展、繁荣为主题的古丝绸之路,如今却是发生冲突与摩擦的热点地区。
以色列人曾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寻找“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直到今天,“流奶与蜜之地”仍是历尽坎坷的人们共同的愿景和追求。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人们才有机会谋求发展,进而实现文明的互通与相融。当今世界,国家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单独生存,国家之间也早已不是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相反,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如环境危机、发展危机,唯有国家间精诚合作、互利共赢,方能汇集各方智慧,集腋成裘,抵御全人类的发展危机,谱写人类辉煌的新篇章。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着眼于全人类共同的发展需求,谋求一条适合人类发展的和平之路。和平稳定的区域环境是实现合作共赢发展道路的基础,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则为和平稳定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兴衰,折射出来的正是和平之于区域繁荣的关键作用,提示了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一、丝绸之路定义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并非自古有之。中国与欧亚非三大洲各地区的联系交流起源很早,但东西方之间的交往路线在学术上一直没有概括性的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中,首次将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德文Seidenstrassen,英文the Silk Road)。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考古材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称为丝绸之路。
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是全长6440公里,东起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诸国,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最终到达罗马的一条贸易往来、文化交融的道路。这条路是连接古代东西方的文化之路、贸易之路,因丝绸这一最有代表性的货物而得名。广义的丝绸之路泛指全部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往来的道路。例如,西汉时期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从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丝绸之路”等。10
二、丝绸之路缘起
欧亚大陆自古以来就以骑马和养马闻名,哈萨克斯坦的贝雷尔墓地等考古遗址证实,游牧的阿里马斯比亚人不仅繁殖马匹,而且还有能够沿着丝绸之路传播精美艺术品的伟大手工艺人。11这些为丝绸之路的产生提供了机缘和条件。
中国的丝绸传至罗马帝国后,很快就得到了贵族的喜爱,此后各国使者将中国生产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到波斯、罗马。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产品中,包括丝绸、瓷器、茶和马匹在内的产品是流通过程中最受欢迎,也是规模最大的。其中,丝绸的价值远高于其他一切产品。12
中外商旅在丝绸之路上广泛交换各类货物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化和艺术的联通。佛教借助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不断发扬光大;“龟兹乐”“西凉月”等乐舞艺术传入中原,逐渐成为隋唐宫廷乐舞的基础。
自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陆上丝绸之路亦未中断。工匠、军民的大量往来迁徙,逐渐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新民族逐渐形成,文化交流和商业往来日益繁荣。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曾把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形容为“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这一典故出自《圣经》,在《出埃及记》3章8节中,耶和华告诉摩西,他将拯救以色列人,带领他们前往“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由此,西方人常用“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来比喻富饶之地、幸福乐土。
古丝绸之路也的确是这样的一条富饶之路。总体来说,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承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之路,繁荣了1700多年,是古代东方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首先,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在中国并不常见的动物、植物、皮货、珠宝首饰等货品,再从中国运出包括丝绸、茶叶、瓷器在内的深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喜爱的商品,丰富了沿线国家人民的生活。其次,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提高了西域人民的生产制造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再次,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使节来到中原,和中原王朝建立了紧密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到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最后,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那么,如此庞大的区域文化贸易交流体系,是如何发展繁荣起来的呢?这绝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供给需要,必定是在时代背景和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才铸就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研究古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将启示我们,如何重建这一古老但具有持续生命力和未来价值的富饶之路、繁荣之路。
三、丝绸之路繁荣原因
政治往来打开局面。西汉时期,尽管政治稳定,国家强盛,但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长期以来的袭扰是汉王朝的大患。汉武帝刘彻决心改变与匈奴交往的不利局面,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为汉朝与中亚国家的对外交往打开先河。自此之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贡赐贸易,包括和亲政策的附属品往来,外国使节的进贡与中原王朝的回赠等,都极大地刺激了丝绸之路上的使者,也引导了商团参与大规模商业贸易。13
稳定的周边局势及和平环境。荣新江教授根据传世文献,如隋代裴矩的《西域图记》、唐朝贾耽的《皇华四达记》等,再现了当时商队出行的场景。最初,商队往往大规模出行,以求经商途中的安全。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朝在灭西突厥汗国,进而控制整个西域中亚地区以后,开通道路,列置馆驿,行旅变得更加安全,商队可以不必为了安全而追求规模大,甚至出现了个人出行的情况。14这充分说明,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能分开。一个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为丝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中国发达手工业的强大吸引力。汉唐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发展迅猛。以丝绸为代表的一系列商品成为中亚以及西亚各国王室的奢侈品,深受各个阶层的喜爱。各国的上层社会掌握了大量的财富,并且相互攀比,形成了对于奢侈品的巨大需求。这种贸易需求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
四、丝绸之路之兴衰演替——和平主导丝路
丝绸之路在发展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相反,丝绸之路时断时续,有学者认为其可被划分为七个发展周期。15每一次的衰败和兴起,都受到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影响。通过总结丝绸之路的发展兴衰史,可以找出区域繁荣稳定的根本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个引导区域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人类面向未来、谋求发展的密钥。
第一周期始于公元前139年,当年张骞率领百人使团出使西域,并于公元前126年回汉,完成丝绸之路“凿空之旅”,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公元前108年,汉军攻破大宛都城,终止了丝绸之路上的袭扰,确保了丝绸之路的安全,丝绸之路随即走向繁荣。在这一过程中,沿线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一旦和平局面被打破,丝绸之路便陷入了危机。王莽篡汉后,丝绸之路便迅速衰败,公元16年,西域各国切断与中原新莽政权的联系,丝绸之路被迫中断。
第二周期丝绸之路始于公元97年,班超将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波斯湾,再次打通了丝绸之路,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公元217年,“丁酉大疫”夺去大批人的性命,瘟疫直接导致了丝绸之路的衰退。
公元455年,波斯和北魏重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第三周期开始。在这一时期,玻璃的制作工艺传入中国。公元589年,隋朝结束了中国的南北分裂局面,大一统的隋朝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关系迅速紧密,隋炀帝派裴矩管理丝绸之路。由于隋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区域和平,丝绸之路迅速复兴。然而隋末大乱,群雄并起,公元618年隋炀帝死于江都之变,丝绸之路随即再次终结。
公元639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与吐谷浑,征服了漠南漠北,维护了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再次重启了丝绸之路。随着盛唐在军事、政治等领域的发展,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丝绸之路沿线的稳定得以保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入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然而,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政治的不稳定导致了区域的不稳定,和平的局势又被打破,各个部族出于自保的目的,纷纷退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再次终结,这属于第四周期。
北宋时期,由于朝廷控制的疆域有限,并不能有效地维护丝绸之路沿线的和平与稳定,因此陆上丝绸之路衰退,代之而来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宋朝时期,南方经济富足,且造船业有了很大发展,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外贸管理法则《元丰市舶条》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这可以看作是丝绸之路的第五周期。然而,1235年爆发的蒙宋战争再次打破了和平稳定的区域局势。到1259年第三次蒙宋战争时,海上丝绸之路也中断了。
公元1279年,元朝统治中国。元朝疆域广大,完全控制了丝绸之路运输线,并广泛设置驿路,恢复了欧亚交通网络,丝绸之路再次兴盛。到了明朝时期,丝绸之路也仍然繁荣。明朝对西域主张怀柔,宽厚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然而1618年,后金攻取抚顺,明朝开始走向衰弱,丝绸之路再次衰退。这是丝绸之路的第六周期。
1728年,随着清朝国力日渐强盛,与俄国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根据条约,俄国以皮毛、呢绒换取中国的茶、丝织品,丝绸之路重新复苏。这一阶段,正值清朝康乾盛世,区域局势和平稳定,丝绸之路进入第七个繁盛周期。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繁荣通常受益于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所带来的区域和平,其衰退则往往与战乱导致的区域混乱有关。因此,和平是“一带一路”繁荣和发展的前提。首先,和平可以保障丝绸之路运输线的安全,促进商队运营;其次,和平的政治环境也促进了各国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贸易需求;最后,在和平统一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16。进入 21 世纪,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显得更为重要。“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唯有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坚持相向而行,方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的道路,才能重现昔日陆上丝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和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丝绸之路的过去,承载着区域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丝绸之路的未来,更是承载着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丝绸之路的未来,当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逐步展开。
五、丝绸之路展望——青年命运共同体打造丝路未来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延续,而且是新时代下,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则离不开区域的和平与稳定。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至关重要。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干春松教授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加强国际共同事务的决策效能,理顺各方之间的责任和权力关系,实现各国共同利益最大化,有利于推动全球共同价值的建构。17当前广泛出现的全球性利益冲突,不仅制造了区域紧张形势,而且阻碍了区域经济贸易的合作往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是要在全球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共赢点,超越国家的本位利益,实现更大范围上的人类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贯穿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过程中,不仅是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根本密钥,而且关乎全人类的未来。
青年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持续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力量。新时代,北大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2017年7月,首次“一带一路”国际实践团——“牵手中菲——北京大学博士生赴菲律宾国际实践团”正式出团,北京大学逾20名研究生访问菲律宾,通过深度对话政府官员、参观访问相关企业、感受当地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北大学子的风采。182017年10月,北京大学举行了以“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一带一路”青年论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使、留学生、专家学者等受邀参与。与会者围绕各国青年如何参与“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全球治理合作、青年在“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合作中的机遇和使命、“一带一路”国家青年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进行主题发言与探讨,给北大青年学子及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优秀青年碰撞思想、交流启迪的机会。19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行动。各国青年作为各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应当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桎梏,树立全球观和大局观,确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