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怎样形成的
提起大海,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想起《西游记》里龙王的水晶宫;想起海水间自由游弋的五彩小鱼;还有绿意盈盈的“海底绿洲”和多彩的贝壳……那么,海洋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关于海洋的形成又有哪些说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吧。
海洋的“形成”
在地球表面,被大陆板块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被称为海洋。海洋,波澜壮阔,浩渺无际,蔚蓝美丽,充满神秘色彩。
然而,在地球刚刚诞生时,它的表面既没有涓涓河流,也没有浩瀚的海洋,那么,海洋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最初的假说是“冷缩说”,认为地球是炽热的太阳分离出来的熔融状态的岩浆火球,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表面冷却快而内部冷却慢,于是外部与内部形成越来越大的空隙。在地球旋转过程中,空隙上方的岩体由于重力作用下沉,形成了深陷宽广的凹地。这就是最初的海洋。
还有一种假说叫“分离说”,认为地球处于熔融状态时,由于太阳的引力和地球的自转作用,一部分岩浆不翼而飞,形成月球,地球上留下的窟窿便是洋盆。月球刚从地球分离出去时,地球发生了强烈的震动,表面出现了巨大的裂隙,这就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最初的形成。
以上这两个假说对其后的发现都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
大陆漂移学说
1910年的一天,身体欠佳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阅读世界地图时,意外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进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就像拼七巧板那样拼合起来后形成一块完整的大陆。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设想地球上原来只有一块完整的大陆——泛大陆,被一片汪洋——“泛大洋”包围。后来,在天体的引力和地球的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泛大陆”出现裂缝,开始分裂和漂移。结果美洲便脱离非洲和欧洲,中间形成大西洋。非洲有一半脱离亚洲,南端与印巴次大陆分开,由此诞生了印度洋。还有两块较小的陆地离开亚洲和非洲大陆向南漂移,形成了澳洲和南极洲。
这个有趣的假说一经问世,立即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特别是大陆漂移的物理机制并没有得到解决,轰动一时的假说又很快没了声息。
海底扩张说
20世纪60年代初,H. H.赫斯教授以一篇《大洋盆地的历史》,向世人生动有力地阐述了“海底扩张说”。这篇被称为“地球的诗篇”的论文,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大洋地壳的形成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用地球板块的产生、消亡和相互作用来解释地球的构造运动。
“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这两个学说,重新掀起了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热潮。无疑,这两个学说给“大陆漂移学说”注入了更科学的新鲜血液,以“板块理论”的形式出现,更好地解释了海洋的形成和发展。板块理论认为,大洋的诞生始于大陆地壳的破裂。地壳内部岩浆上涌,海底产生隆起,在张力作用下向两边拉伸,从而导致局部破裂,形成一系列的裂谷与湖泊。现代的东非大裂谷便是例子。后来大陆地壳终于被拉断,岩浆沿裂隙上涌,凝结而成大陆地壳,一个新的大洋便从此诞生。
海水从哪里来
蔚蓝色的海水,不仅是装点世间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夏季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除此,海水更是海洋世界众生灵的天堂。那么海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归根结底,地球上的水主要是从天上也就是大气中而来。地球在诞生之初,内部物质在高温下分化,产生的气体形成原始大气,其中包括大量的水汽,火山喷出的水蒸气,都是地球上水的重要来源。当熔岩冷却结晶时也能释放出大量的水。总而言之,水与大气都是从地球内部来的,这些水在地壳的低洼处汇合后,通过千川万壑集聚在一起,形成了湖泊与海洋。
你知道吗?
月球上究竟有没有水呢?
经过探测发现,月球上存在气态水和固态水,但没有类似地球上的液态水。从已知的数据来看,在一千克月球土壤中可能只含有几克水。而水的来源可能有三种:一是来自撞击月球的彗星或小行星;二是撞击事件释放出了月表下面的水;三是携带氢原子的太阳风,它们与月球土壤中的氧原子结合之后形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