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用好“任务片”,作业大提速
如果说孩子的作业是一座小山,任务片就是把这座小山切割成3~4个小土堆,每搬走一个小土堆,就让孩子休息5分钟。
倩倩上小学二年级,最苦恼写作业。每次关上门写作业,妈妈进去一看,倩倩不是在玩铅笔,就是在偷偷看漫画书,还把她的黏土泥放在作业本上。妈妈对此火冒三丈,只好盯着倩倩写作业,倩倩果然写快了很多。但妈妈偶尔接个电话,或者去做一会儿家务,倩倩立刻就开始玩。妈妈说一项作业,倩倩就做一项,妈妈不说,倩倩就等着,一来二去,倩倩要3小时才能写完。妈妈疲惫地想,如果倩倩不贪玩,一口气把作业写完该多好!
孩子不贪玩,好好写作业,这是大人幼稚的幻想。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对抗天性一定会带来低效率。只有顺应孩子的天性,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让孩子作业提速的第一个奥秘,恰恰就是:用孩子的贪玩,诱惑孩子快快写作业。
家长首先要承诺孩子,写完作业就可以尽情地玩。但现在孩子的作业量很大,孩子很容易觉得这个承诺是空头支票,写完就得睡觉了,哪有时间再玩?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既然没有希望,不如现在就玩,能玩一点赚一点。这种心态下,孩子怎么会不磨蹭呢?
任务片的本质,就是给孩子希望——只要写完一小段作业就能玩一会儿。一个晚上的作业看起来像山一样高,但切成小片后,就是一个个小土堆了。孩子的心态就会立刻发生变化,快速搞定这个小土堆是有希望的,正大光明地玩是有希望的。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从和父母的斗智斗勇中解放出来,集中到赶紧写完这段作业好好玩上面。
任务片的划分,可以根据孩子作业的具体情况,3~4片最理想。学龄期孩子的专注时间大约是15~30分钟,所以单个任务片时间最好控制在这个时间范围,太长了孩子就会感到疲倦,效率也就大打折扣了。
5分钟的休息,可以选择孩子既喜欢玩,又能快速获得乐趣的项目。比如玩黏土泥,陀螺,水,唱歌,吃几颗葡萄粒,喝一小杯酸奶,和父母聊聊天,无所事事地转一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只有5分钟,但也一定要让孩子离开写作业的书桌或者房间,获得一种彻底放松、彻底休息的感觉。孩子玩得越快乐,快点写完下一段作业的动力就越强。
有的家长问,现在很流行番茄钟工作法,自己手机上也有番茄钟的APP,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的设置,可不可以直接用到孩子写作业上?
我的建议是,不能照搬番茄钟。对孩子来说,任务片有多重好处:①孩子在切分作业的过程中,也会训练到任务分解力,慢慢习得这种重要的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孩子在任务片中,会逐渐学会感知时间、预估时间,形成时间和任务的关系直觉,这对孩子的自我管理很有帮助;③任务片的效率有保证。在玩的诱惑下,孩子快速完成一个任务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如果用番茄钟,有些孩子也许会磨时间,反正要写25分钟才能玩,写100道题也是25分钟,写10道题也是25分钟,孩子只想熬时间,没有动力去提高速度,更不会体会到“完成目标”这种美妙的成就感。
有的家长问,如果孩子玩起来忘了时间,超过5分钟了怎么办?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是开始的时候最难。家长在帮孩子使用“任务片”作业法的时候,一定要先和孩子讲清楚,最好形成契约,严格遵守5分钟休息制。家长一方面要用规则约束孩子,另一方面要聪明地帮助孩子。比如在这5分钟时间里,不要给孩子提供延续性强的项目,动画片、长篇故事、iPad……这些项目绝对不可以,因为它们除了消耗孩子的意志力,毁灭孩子对自控力的信心,导致“任务片”作业法失败,没有任何其他作用。要为孩子选择那些能迅速放松,又快快结束的项目。
其实最理想的状态是全家同步——晚饭后爸爸妈妈看书,孩子写作业,孩子休息的5分钟,爸爸妈妈也休息一会儿,一起聊聊天,逗逗乐,讲讲笑话,玩个幼稚的小游戏,重温一下亲密的亲子时光,这将会是一种多么温馨的场景!蔡笑晚先生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位父亲培养了6个出色的孩子,有哈佛大学教授,有高盛集团副总裁……他是怎么让孩子在学习间隙放松的呢?他在家里做了一个乒乓球台,孩子学累了,就打打乒乓球。他有一个二胡,孩子学累了,爸爸拉二胡给孩子听,让孩子在音乐中陶醉……
如果孩子实在想多玩一会儿,父母也不要大声斥责,要语气温柔、行动坚决请他停止休息,告诉他:还想再玩?完成下一个任务就可以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