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儿童哲学的发展历程
一、产生
儿童哲学的创建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李普曼。20世纪60年代,李普曼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逻辑学期间,感觉到学生们不能有效地推理,也不能了解推理的规则,于是开始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推理训练。1970年,李普曼写出了哲理小说《聪聪的发现》,描写主人公哈利·史图特迈尔思维发展的过程。小说中的哈利·史图特迈尔是一位喜欢幻想的中学生,某日老师在课堂上介绍说天上的太阳大而发光,各种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转,然后对着哈利·史图特迈尔问:什么星带着长长的尾巴,也围绕太阳转,并且每77年出现一次?哈利·史图特迈尔回答说“那也是行星”,引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经过启发,哈利明白了: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翻转使用。于是他有了新的发现:即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而运行,但不是所有围绕太阳转的都是行星。这一发现使哈利明白了:那些无法克制酗酒的人到酒吧去喝酒,但不是到酒吧喝酒的人都是无法克制酗酒的人。他回家高兴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母亲。李普曼就是这样把需要推理的内容编排出来,将它变成一个有情节的故事,中间穿插进不同的人物角色,并且赋予各种角色各自的理性思考特征。可见,在李普曼看来,儿童哲学主要是关于儿童思维品质及其改进的研究。此后,李普曼又陆续出版了《李莎》《苏琪》《马克》等儿童哲理小说,囊括了从幼儿到高中阶段的儿童思维训练。1974年,李普曼成立了儿童哲学促进研究所,遂开始从课程角度研究和推进儿童哲学的发展。
二、背景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除自身以外无宗旨,强调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生长。李普曼显然深受杜威的影响,他分析指出,一种教育制度的缺陷总是对人口中处于劣势地位的那部分人影响最大,对他们的失败,这样的教育负有一定的责任。李普曼曾经说过:“假如有一个执着追求合理性的外星人来访,看到我们今天的教育,他一定会感到其中有许多令他大惑不解的地方。”对于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失误,目前并没有透彻地了解产生这些失误的真正原因,在李普曼看来现在所采取的都不过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事实上,我们自己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教育制度的效率低下,问题在于我们用以对付低效率的那些方法。长期以来,对教育只限于修修补补,而从未尝试过对教育的整体方案进行重新设计。”显然,李普曼所倡导的儿童哲学,其目的不是对现行教育作简单的修复,而是意在重新设计教育过程。李普曼提出:“正如不存在‘补救性医学’一样,也不应该有补救性教育。”所以在李普曼看来,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应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
三、发展
儿童哲学自诞生以来,主要在欧美等地传播影响,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认识和探索。在美国,李普曼及其追随者主要把儿童哲学的重点放在儿童的思维及其训练方面,如美国的儿童哲学家托尼·约翰逊(Tony W.Johnson)坚持认为,今天的课程大多是规划发展可能获得的特殊的推理技巧,使儿童致力于自我反应和娴熟推理的规则,儿童推理技巧的发展,一直是教育的功能。在欧洲大陆,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儿童哲学主要就是培育儿童“爱智慧”,不只要求儿童善于思维和推理,也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因此,美国的儿童哲学相对来说偏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认定哲学的价值在于促进并改善思维,而欧洲大陆的儿童哲学则涵括了包括本体论在内的全部哲学范畴,因为在他们看来,哲学是一门独立完整的课程,不论学生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哲学的完整性,这样才能追求到真正的智慧。因此,前者被指偏重哲学的工具性价值,后者被指注重哲学的固有价值。对于儿童哲学的上述分歧,至今依然没有得到从认识上到实践上的统一。事实上,前者主要是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教育的立场而施行的主张;后者主要是基于哲学思维的统一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下面是李普曼编写的儿童哲学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弗冉和劳拉在吉尔家里玩。
吉尔说:“好像有一首曲子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面回荡,它似乎已经把我萦绕了。每当我想要做作业或睡觉的时候,它就来了。”
劳拉说:“我有时也做那样的梦。我的祖母病了很长时间,她死了以后,我一直梦到她,而且我总感觉到她使我梦到她。可是她已经死了,怎么会这样呢?”
弗冉先说:“死了的人什么也不可能对你做。”不过又加了一句:“他们能吗?”吉尔冲弗冉再做了一个鬼脸,说:“我最后一次听到曲子的声音是在一个星期以前,但它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那么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劳拉祖母的去世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她从那时起一直做梦?”
劳拉摇头道:“我看到月亮,是因为月亮就挂在外面,使我看到了它,不是吗?现在在我的思想中,我听到你的声音,那是因为你正在同我说话。所以我想,我头脑中所有的想法是由头脑以外的事物引起的。”
“那太荒谬了。”吉尔说,“在我的思想里只有想象的东西,而我头脑之外的生活中,则根本没有这些东西。比如,小精灵、吸血鬼等。”
“是的,”劳拉说,“确实我不相信有那种东西。但即使如此,总有些人在告诉我们这些东西,让我们思考这些东西。”
“劳拉”,弗冉打断道,“你一直在讲什么在你的思想里,什么不在你的思想里,到底什么是思想?你是怎样知道你有一个思想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世界存在的不可分割性,因此即便是强调思维训练的儿童哲学也不可能完全不涉及形而上学;又由于哲学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在包括科学思维在内的各种思维的推动下,不断分化演变,并且至今未有终结,因此即便是主张独立学科的儿童哲学也不得不时时关注思维本身的状态。
儿童哲学在中国大陆直到20世纪末期才有学者引进介绍,遂有学校开始这方面的实践探索。不过,无论是学者还是学校,公开出版的理论与经验成果相当有限。笔者从1999年开始儿童哲学的实践探索,至今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