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下):百位特级谈教师专业成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科素养

凤光宇

在新课改步步深入和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不断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十分重要。学科素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以历史学科而言,有史德、史学、教学素养等许多方面。如何提升学科素养?有的教师认为就是要多读书多听讲座,写体会文章。向书本和讲座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都有理论学习的经历和技能,要理论结合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提升更加重要。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坚持提升学科素养。

一、夯实学科素养的基础

“文革”结束后不久,我考入了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从工人转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我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掌握了许多历史知识。走上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岗位后,我发现如何将历史知识变为有效的历史教学,让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要在实践中学习,向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

我的学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工作的学校中学习,在教学实践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另一部分是在其他中学,也有大学中学习,在实践学习中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多方位提高学科素养。

我工作的中学是郊区的一所城镇普通中学,有着很好的历史教研组,老中青三代教师都能够相互帮助,共同做好工作。记得有一次我要参加区内历史教学比赛,上的是“一期课改”教材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课。上完试教课后,一位老教师直截了当地说我的教学缺少生动性。他说在讲祖冲之时可以用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过程,介绍其刻苦工作的精神。对于老教师直截了当的语气,我有点不服气。但是,细细想来,老教师的建议还是有道理的。我连续一个星期到区图书馆查了许多材料,在教学中补充了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工具和方法,尤其是介绍了割圆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我积累了听取他人教学指导、采用补充史料使得教学生动的实践经验。

经过一阶段的实践学习工作,我开始不满足在工作学校中学习了,把目光转向学校外,只要有公开课,我都克服困难,尽量去听。不仅要听课,我还特别关注教师、专家课后的评课,并且整理成文字材料,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评课可以让教师在高一层面上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上,怎样可以上得更好。看到现在有些青年教师听完课就走人,不听专家的评课,我真是为他们感到可惜。当时的交通远没有现在这样便利,有时到郊区听课,比如去金山,我还乘火车来回呢。上午去时艳阳高照,中午吃五毛钱一碗的阳春面,晚上回到嘉定已是万家灯火。就在金山听课时,我看到一位教师在课上使用了抽插式历史地图,把地图用活了,评课的专家给予了高度肯定。地图让我受到很大启发,我决定向这位教师学习。回来后整整花费了两个星期的时间,用去了12张大的铅画纸,又画地图又粘彩色纸,琢磨着制作了抽插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课上一用,移动的红军长征线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好。随后,我又根据教材,用木板和发光二极管代替了纸质材料,制作了动态发光示意图《中日战争》等,很好地突出了教学主题,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

不论是积累、补充史料,还是制作抽插式历史地图和动态发光示意图,我都是在业余时间试验制作的,经常做到很晚,虽然艰苦,然而这些工作实则锻炼了我。从表象来看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进,实际上提高了我的史德素养,教师要对历史教学负责,要深刻理解历史,对历史要求真、求实,给学生真实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夯实了我的教学素养基础,具备并发展了对历史教学改进的能力,表象背后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把握机会坚持实践提升

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世纪之交的骨干教师异地培训,让我有机会到南京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当时我已经是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区教研室主任兼区历史教研员,要不要去学习是有思想斗争的。最后我决定去学习,希望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看待历史教学研究,提高新的学科素质。

在南京师范大学,我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学习的热情到达了一个高潮。每天去大学图书馆查资料,到教室占好座位,听教授做史学前沿的研究报告,在大食堂排队吃学生的大锅菜。其间还经常受到大学生奇怪的目光:怎么会有这样老的学生?在学习中,我清楚地知道与大学时代学习的不同,我是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通过学习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践经验的。史学知识讲座,使我重点补充了历史本体性知识;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研究,让我有机会了解上海以外和部分其他国家的中学历史教学,提升了史学素养。

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我重点研究了在全国刚开展不久的研究性学习,和各地历史骨干教师交流了研究经验,并且作了专题讲座。回来以后,我在区域内以历史学科进行了实践研究,完成了《中学历史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利用乡土资源,开设历史探究型课程的探索》等多篇论文,详细分析了历史研究型课程的作用、目标、主要内容,提出了开设历史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流程和学习模式。我还召开了两次区域实践工作推进会,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现在有很多类似的培训和学习,许多教师认为收获不大。除了培训和学习本身的质量需要提高外,教师应该发现每次培训和学习的亮点,有重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坚持汲取,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长此以往的自觉积累,必定会有很大收获。

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始终记得在我刚走上中学历史教学岗位的时候,一位老教师和我的谈话。他说,一个好教师要在教学方面有成就的话,必须像工人挖井一样,选准水脉,持之以恒地把井挖深,这样才能够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师才会成为专家型教师。老教师的话在当时给我两点重要启示:一要明确发展目标,二要坚持不懈努力。这两点启示一直促进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工作中不断前行,要把“井”挖深,让“井”中水持续增加。

课改前,中学历史教学还比较传统。如何把历史课上得生动、有效,使学生爱上历史课,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为求生动,我根据教学内容,尽量收集相关材料,如图片、照片、电影、录像等。上课时努力创设一个个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专家的指导下,我较早地总结了历史情境教学,提出教学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观察想象—激发情感—情能转化,并在嘉定许多学校中实验推广。

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试点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提出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反向思维、辩证思维、对比思维,培养过程有提倡教学民主,建立创新氛围;创设激趣情境,激活创新意识;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品质;改进学生作业,应用创新能力等四种方法。

当研究性(探究性)学习逐渐成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我又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来思考历史情境教学和创新思维教学,把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教学过程由原来的四个环节发展为“创设情境—观察想象—激发情感—问题研讨—互助合作—情能转化”六个环节,成为历史情境探究教学法,形成了我的教学风格。

四、在传承基础上持续提升

作为一名老教师,有责任向青年教师传授提升学科素养的经验,在传授过程中实现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提升,体现教师终身发展的理念,也让青年教师能够少走弯路,比老教师提升更快。

在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中,我连续三期担任了历史名师培养基地的主持人,努力培养来自各区县学校的优秀历史教师。按理说,我已快入“耳顺”之年,又是基地主持人,和这些教师完全是带教与被带教的关系。但是,我觉得这些教师都是优秀历史教师,有很好的学科素养,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我感到带教培养他们不仅是这些教师,而且也是我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应该和教师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我多次向教师介绍我对提升历史学科素养的看法,也让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谈提升历史学科素养的做法,相互启发。我还走遍了每位教师的学校,听他们的课,了解教学和科研情况,和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进行交流,一起明确教师教学发展目标与形成特色的方向。每次专家报告我总是和他们一起听,一起谈听后体会。读完每本理论书籍,我都和他们一起交流读后感。每次教师上公开课,我都要到场听试教,一起多次修改后再正式上课。我设计的基地培养课程成为我和他们共同的学习过程,也使我经历了三次不同的再学习。

我清楚地记得在一个冬日早晨,才七点三十分,我就出现在郊区一所学校门口,那位教师跑出来时的吃惊和感谢的神情令我一直难忘。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让学习逐渐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共同努力,历史名师培养基地形成了“反思诊断,明确目标,凸显实践,分类提高”的培养特色,不少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教师都评上了区骨干教师或者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科素养是一种修炼,除了修行提升学科素养的智慧和不断超越的积极性外,还可以练就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终身发展理念,这对有效提升教师各方面的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卢晓明,1980年起从事教育工作。校外教育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现任上海市校外教育协会会长,兼任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等职。曾先后担任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曾获2014年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长期从事校外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先后主编出版了《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活动指南》《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活动指南系列丛书》《科技星星在这里闪烁》等图书;主持了上海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适应时代发展的上海校外教育体系研究”等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