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兰(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谒真谛寺禅师

唐·杜甫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注释

观身:佛教四种观行之一,即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中之观自身。此观行乃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

割:离断。

卜宅:选择住宅。

简析

前两句写道,诗人为了寻寺访僧,接受心灵洗礼,不辞辛苦、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山之高处。此处的景象果然不同凡响,冰霜已经结冻,而清泉却还在细细地流淌;白日高升,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在青松上。这是高山之上的自然景观,很真实,却又不同常态。在这种反常的真实中,似乎也蕴含着某种奥义:为什么清泉不怕霜冻?为什么白雪不怕晴日?这高山之上究竟有怎样的一股力量?

后四句写道,诗人向真谛寺的禅师问法,获得了超常的心得。禅师对他如何说法,我们无从知晓,但杜甫自身观念的变化却记载了下来。他本是一个以为“诗乃吾家事”,对诗歌创作很重视,且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的诗人,但在问法之后,他却把诗看作了虚妄,且放弃了平时最喜爱的酒。可见,禅法对他的影响至深。不过,杜甫仍然有不可割舍的妻室儿女,禅法吸引他,亲情也难以舍弃,于是他就在靠近真谛寺的山峰前选了一处屋子居住下来。这样既能够参禅问法,也不离妻小。

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767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他到真谛寺寻禅问法,就这件事的经过以及问法后的感受作了此诗。

或看翡翠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戏为六绝句(其四)

唐·杜甫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注释

才力:才能,能力。

翡翠:鸟名。

兰苕:兰花。

简析

这首诗评论的是当时的诗坛状况。前两句中,诗人认为当时还没有出现才华能力可以超越陈子昂以及初唐四杰的大诗人。后两句写道,一般作者虽有可取之处,能够作一些浓丽纤巧的诗文,但也不过是像翡翠飞翔在兰花之上,空有形色,流于轻薄柔弱,缺乏如同鲸鱼碧海般雄健的笔力和壮美的气魄。诗人批评了那些不负责任地胡乱糟蹋前贤的现象,指责这些人自己的作品不过是一些翡翠戏兰苕一般的货色,而没有掣鲸鱼于碧海那样的伟著。

背景

魏晋六朝是中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于是,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创作了《戏为六绝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名家点评

〔宋〕张成:其云“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若子美真所谓掣鲸鱼碧海中者也,而嫌于自许,故皆题为“戏句”。(《岁寒堂诗话》)

〔明〕王嗣爽:或看翡翠于兰苕,未掣鲸鱼于碧海,采春华而忘秋实,此文人通病,其轻薄前辈以此。(《杜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