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民间疾苦,题材广泛,寄意深远,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被誉为“诗史”。杜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格律严谨,感情真挚,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绝句·漫兴九首其八
唐·杜甫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注释
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兴盛于唐朝,一般四句一首,亦称“联句”。
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舍西:房屋的西面。
柔桑:柔嫩的桑叶。
纤纤:细长而柔美。
几何:多少。
香醪:香气浓郁。
简析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房舍西边的嫩桑叶可以摘来养蚕了,江畔麦子青青,纤细柔美。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转眼又是春去夏来季节更迭,管他人生能有多少时日,喝上没有香醪的酒也像蜜一样甘甜。
诗人通过时令节气,写浣花溪畔的农桑之乐。更是以此书写情怀: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春去夏来,时光荏苒,忧愁满怀的诗人或许是想起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然而,正因为生命短促,那没有香醪的酒喝起来也是甘甜的。实则是诗人心忧家国,效法曹操以酒解忧,借酒浇愁。
背景
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唐代宗上元二年(761)。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景色秀美,诗人在这宜人而安定的环境里,本应休养生息。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依然有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
名家点评
明·王夫之:杜甫擅长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姜斋诗话》)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
江村:江畔村庄。
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
曲:曲折。
抱:怀拥,环绕。
长夏:长长的夏日。
幽:宁静,安闲。
画纸为棋局:在纸上画棋盘。
稚子:年幼的儿子。
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但有”句一说为“多病所须惟药物”。
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与村居闲适生活的七律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悠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宁静安闲。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把一枚针锤打成钓鱼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只要有老朋友给一些吃的、用的,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诗人用清淳质朴的语言,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的清悠闲适。将夏日江村最寻常、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
然而,结句忽转凄婉。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作诗的甘苦,说“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到结尾处,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
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与妻子儿女团聚,重享天伦之乐。这首诗正作于这期间。
名家点评
《诗薮》:(杜七言律)太易者,“清江一曲抱村流”之类;杜则可,学杜则不可。
《杜诗说》: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
《诗源辨体》:(杜甫)七言律,如“清江一曲”“一片花飞”“朝回日日”等篇,亦宛似宋人口语。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
苦竹
唐·杜甫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
轩墀曾不重,翦伐欲无辞。
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
注释
苦竹:竹的一种,又称伞柄竹。味苦。
青冥:形容青苍幽远。这里指青山。
守:操守。
软弱:指苦竹柔弱的枝干。
丛卑:苦竹丛矮小。
轩墀:富贵人家的厅堂。这里指朝廷。
翦伐:剪枝,砍伐。
幽人:隐者。
霜根:经冬不死有竹根。
兹:这里。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寄寓了诗人为世所弃的感伤,表现出欲苦守而避世的思想波动。情感哀婉深沉,表达方式迂折回旋,沉郁中见顿挫之力。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苦竹生长在青苍幽远的崇山峻岭之中也能坚守节操,即便躯干软弱也能强自支持。诗人此时仕途失意、理想破灭、生活困顿,际遇、心境与苦竹之境暗合。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因为苦竹味道苦涩虫子都回避,竹丛低矮鸟儿们也不愿驻足。诗人明里写竹咏竹,暗里自哀自伤,逐层推进,渐次加深。
“轩墀曾不重,翦伐欲无辞”,苦竹不曾被富贵人家看重栽在庭院,即便被人砍伐也没有说辞。表现了苦竹即使遭受不平也宽厚隐忍的态度,体现出诗人仁者之心和儒家温柔敦厚的涵养,从而使诗人的悲愁与感伤变得深沉和凝重。
“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所幸靠近隐士的茅屋,这才能将经冬不死的根扎在这里。以庆幸自许之情收束全诗,表明诗人要扎根于山林。
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因房琯事件被肃宗疏远,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奔赴秦州。寓居秦州三个多月,《苦竹》写于此时。
名家点评
清·浦起龙评《苦竹》和作于同时的《蒹葭》说:“公素不作软语,此二诗乃睹其物而哀之,不觉自露苦衷。”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注释
永日:夏日昼长,故称。
不可暮:言似乎盼不到日落。
毒我肠:热得我心中焦躁不安。我,一作“中”。
昊天:夏天。
华月:明月。
延:招来。
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五月。
轩:窗。
虚明:月光。
羽虫:夜飞的萤火虫。
巨细:大小。
自适:自得其乐。
荷戈士:戍卒。
穷年:一年到头。
洗濯:洗涤,沐浴。
执热:苦热。
竟夕:整夜。
刁斗:古代军中用具,铜制,三足有柄。白天用来做饭,夜晚敲击示警。
青紫:贵官之服。
北城:指华州。
鹳鹤:水鸟名,即鹳,长嘴,能捕鱼。
复:一作“怀”。
时康:天下安康太平。
简析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漫长的白昼难以天黑,暑热使我焦躁不安,如何唤来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映着稀疏的月光。仲夏之夜苦短,打开窗子享受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夜色空明能见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生命之体无论大小,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他们怎么洗澡呢?酷暑难当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整夜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青紫色的官服虽然穿在身上,还不如早日回故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城北响起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飞翔。这乱世已令人忧伤,天热烦躁,我热切期盼天下太平安康。
背景
乾元二年(759)夏,华州及关中大旱,造成严重灾荒,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这一年夏天他写下《夏夜叹》,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心情。
名家点评
明·王嗣奭《杜臆》:本苦炎蒸之毒,而偏说“华月”“疏光”“羽虫”“飞扬”,虽微物亦有苦中之适。而后转到荷戈之士,得情得势。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夏日叹
唐·杜甫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注释
陵天:升上天空。
陵天经:一作“经天陵”。
中街:古人指日行的轨道。此指太阳当顶直射。
朱光:日光。
彻厚地:晒透大地。
郁蒸:闷热。开:散释。
乖:违背,反常。
濡:湿润。
万人:百姓。
流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唯蒿莱:田园荒芜景象。
大河:黄河。
化:一作“尽”。
虎与豺:喻安史叛军。
幽蓟:幽州(范阳郡)和蓟州(渔阳郡),安史叛军老巢。
未谐:指心情不愉快,不安稳。
眇然:遥想。
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贞观之治为唐初盛世。
数子:指贞观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
偕:同。
简析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升起,正午太阳当顶,晒透了厚厚的土地,酷热难熬,能有什么法子释放这难忍的闷热?上天久不打雷降雨,莫不是号令反常了?即使下雨也无法滋润万物,因为田地都已经干得尘土飞扬了。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飞鸟、池鱼因为干旱和酷热而死了。千万民众仍然流离失所,举目望去,田园一片荒芜。黄河以北大片地区都变成叛军的巢穴,动乱使人想起幽蓟二郡,唐王朝的军队如今在哪里呢?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我忧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心情很不舒畅。抚今思昔,叹当朝没有贤臣良相。
诗的前半部分写旱灾,后半部分写战乱,并对天灾人祸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极言民生疾苦。
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在华州所作。那一年关中大旱,灾荒严重,灾民流离失所。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这一年夏天他写下《夏日叹》一诗,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心情。
名家点评
清·卢元昌《杜诗阐》:李辅国专掌禁兵,事无大小,制敕皆其所为。诗云“号令乖”,指此。宰相李岘言辅国专权乱政,辅国忌而罢之。若李揆执子弟礼于辅国,呼为五父。吕諲、第五琦,率皆碌庸臣。此所以思贞观诸贤也。
明·王嗣奭:“二叹(指《夏日叹》及《夏夜叹》)俱以旱热起兴,而所以叹,在河北之贼未平,盖悯旱忧时之作也。”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唐·杜甫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柂楼底,晚饭越中行。
注释
郑广文:即郑虔。杜甫倾倒其三绝才华,又哀其不遇,二人交情极笃。《新唐书》《唐摭言》《唐才子传》有传。《全唐诗》存其诗一首。
何将军:名无考。赵汸曰:“何于郑为旧交,因而并招及己。”
章:大树。
脍:切细的鱼肉。
香芹:楚葵,又名水英,可作羹。
柂楼:柂,通舵,即船舵。楼,有叠层的游船。
简析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风吹着百顷水潭,碧波荡漾;夏天高大的树林,郁郁葱葱。累累的水果压低了树枝,茂密的枝叶间隐藏着莺巢。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翻疑柂楼底,晚饭越中行”,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这像是在越州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柂楼底下用餐呢?
背景
此组诗共十章,当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初夏,当时杜甫与广文馆博士郑虔同游何将军山林,故作此组诗。
名家点评
明·仇兆鳌《杜诗详注》:二章,志林中景物之胜。首二为纲,三四承夏木,五六承风潭。末乃触景而念昔游。风潭覆以夏木,见其萧森可爱。
明·朱鹤龄注:卑枝接叶二句,古人所谓叠韵诗。食有芹卿,乃初到而留饮,末云晚饭,盖至暮而留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