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吃亏,实则受益
吃什么都成,就是不能吃亏。在这个终于开始正视利益的时代,“决不吃亏”成了许多人的生存信条。
于情于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都无可厚非。于是,精英们开始钻研《博弈论》,商贾们研究如何让利润厚一点再厚一点,芸芸众生则为了或卑微或崇高的梦向利益进发。当然,只要没有触犯法律与道德的准绳,对于人人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便不必嗔怨指责。
因此说,追名逐利本是人类天性。但是否绞尽脑汁地多占便宜、避免吃亏就能找到幸福走向成功呢?非也。
回想中国古代,有多少文人墨客吃了官场昏暗的亏?有说错话站错队的,有政治主张不被采纳的,有长年被朝廷贬来贬去的……众文人满怀悲怆地仰天长叹“生不逢时”,今天的学子们做诗歌鉴赏题也要模式化地为古人感慨。但事实上,大浪淘沙,又有几个文人是管仲、晏婴一般的政坛真金,能堪重臣良相的担子?他们落魄了,却能在文坛上大放光彩,成就千古之名,这样的成就,那些在政坛上蝇营狗苟的官员们岂能比肩?吃这样的亏,不亏了吧?
再如,楚汉之争初期,刘邦兵疲马弱,百战百败,与项羽的正面交锋无一不吃亏,却总能在一次次吃亏后重整旗鼓,笼络民心,只图一击制敌。而楚霸王占尽上风,却被一次次小便宜冲昏了头脑,越发骄狂,破城必屠,逐渐落得众叛亲离。果然,垓下一败,这位常胜将军便无力回天,只得自刎了事。得天下的,竟是那个处处窝囊、处处吃亏的刘邦。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生很多事,看似吃亏,实则受益。
能看透这个事实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实在不多。然而,若有人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他一定是领悟到了真正的与人相处之道,明白了“吃亏”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样的例子在商界尤为突出。
台湾妇孺皆知的乳酸饮料品牌“养乐多”公司的前董事长陈重光,有一套自己的生意法则。陈重光一生事业成功靠两样法宝,一个是“朋友”,另一个是独创一格的“六四分”。一般人合伙做生意,当公司赚钱时,大都采五五分。也就是说,所赚的钱两人各分一半。而陈重光却采用六四分。所谓六四分,并非我分六你分四,而是你分六我分四。陈重光说:“人都有贪念,只要合伙做生意,总觉得自己比较卖力,应该多拿一份。因此我选择对方多一份,自己少一份,也就是六四分。”因为是六四分,朋友都非常乐于跟他合伙。一个合伙生意得四分,两个合伙生意得八分,三个合伙生意得十二分,结果他才是大赢家。
只有懂得“吃亏就是受益”这个道理的人,才能有这样的胸怀与谋略。当一个人真诚地敞开胸怀拥抱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也会给他优待。
类似的故事在美国也有过。
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工业公司总经理亨利·霍金士先生有一次突然从化验室的报告单上发现,他们生产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鲜作用的添加剂有毒,虽然毒性不大,但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剂,则会影响食品的鲜度。亨利·霍金士考虑了一下,他认为应以诚对待顾客,于是他毅然把这一有损销量的事情告诉了每位顾客,随之又向社会宣布,防腐剂有毒,对身体有害。
他做出这样的举措之后,使他自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食品销路锐减不说,所有从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联合起来,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扑,指责他别有用心,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他们一起抵制亨利公司的产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苦苦挣扎了4年之后,亨利的食品加工公司已经倾家荡产,但他的名声此时已是家喻户晓。
这时候,政府站出来支持霍金士了。亨利公司的产品又成了人们放心满意的热门货。亨利公司在很短时间内便恢复了元气,规模扩大了两倍。亨利食品加工公司一举成了美国食品加工业的“龙头公司”。
霍金士正是因为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以大利益为重,才取得了后来的成功。这过程中当然会有些挫折,甚至令他面临绝境,但是暂时的亏损并不能抵挡未来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不贪小便宜,以大局为重,有着宁愿自己吃亏也要尊重消费者的诚信态度,才铸就了后来的辉煌。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不同的是,大多数人都是想当时得到便宜,得到利,结果也都是髙兴过早,最终得到相反的结果。事实证明,贪便宜不如吃亏,很多看似吃亏的事情,实则多数让人受益,关键看你是否能看远、看开,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他的未来。每每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益,是不可能成就大事的。只有肯放下、肯吃亏的人,才能最终获得命运的奖赏,获得成功。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