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脾胃 年轻20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有针对性地调理脾胃虚弱

脾气虚的调养方案

脾气虚证指脾气亏虚,运化功能低下,气血化生乏源所表现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多因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或思虑劳倦,或年老体弱,脏气虚衰,或慢性疾患,消耗脾气所致。脾气虚常见于溃疡病、慢性肠炎、慢性胃炎、神经症及消化不良等。

脾气虚的表现

食欲不振,腹胀,进食尤甚,大便溏薄,肠鸣。

❶ 倦怠乏力,肌肉消瘦。

❷ 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❸ 轻度水肿。

❹ 舌淡苔白,脉濡缓。

治脾气虚证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

脾气虚按摩法

足三里穴:两手拇指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左右旋转按压30次。

天枢穴:两手放于腹部两侧,中指按压天枢穴(脐旁开2寸处),按揉30次。

脾气虚怎么补

食补:牛肉、黄羊肉、土豆、小米、红枣、板栗、南瓜、山药、豆腐、黄花鱼等。

药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白扁豆。

药食同补方

北箭芪(黄芪的上品)60克,黄牛肉250克,调料适量。北箭芪切片,洗净,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备用;黄牛肉切块后洗净,将药袋与牛肉块放入砂锅,加水及调料共炖至牛肉烂熟,去药袋,吃肉喝汤。此方有补气血、长肌肉、增力气和促使病后康复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肌肉萎缩、肌无力等病症。

脾阳虚的调养方案

脾阳虚衰指中焦阳气虚衰,阴寒内生,运化功能障碍所表现的腹部疼痛、喜温喜按、泻下清稀、四肢不温和脾气虚的症状。此类因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营养不良的虚弱症候,可见于溃疡病、慢性肠胃炎、肠胃功能紊乱、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某些水肿病等。

脾阳虚衰的表现

❶ 病情较脾气虚弱重。

❷ 胃腹胀痛、喜热敷、喜按压、食欲不好,肠鸣嗳气。

❸ 大便稀薄、小便清长,或浮肿尿短。

❹ 有的患者可有面色苍白无光泽、形体消瘦、少气懒言、四肢不温。

❺ 舌淡苔白、脉沉濡弱。

脾阳虚怎么补

食补:畜肉类如羊肉、鹿肉;海产品如海虾、淡菜;蔬果类如胡椒、生姜、干姜、大葱、丁香、肉桂、茴香、荔枝、桂圆等。

药补:脾阳虚者可选用干姜、白术、附子、砂仁、高良姜、小茴香、肉豆蔻。

药食同补方

苓桂术甘汤源自于《伤寒论》,脾阳虚,水气上冲可用此汤。茯苓12克,桂枝9克(去皮),白术6克,炙甘草6克。上四味,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温分三服。本方温能行气,甘能补脾,燥能祛湿,淡能利水,合奏温阳健脾,利水化饮之效。

脾阳虚按摩法

公孙穴: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的公孙穴(足内侧,第一跟骨下缘),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公孙穴。

阴陵泉穴:双手扶于双膝,用拇指按压阴陵泉穴(胫骨内铡下缘)旋转揉20次。

脾阳虚者不适宜的饮食

性质偏寒或生冷的瓜果和各种饮料,是阳虚者的禁忌。包括鸭肉、鸭血、鸭蛋等肉蛋类,甲鱼、螃蟹、田螺、螺蛳、蚌肉等水产类,以及柿子、柚子、柑橘、香蕉、无花果、西瓜、苦瓜、甜瓜、番薯、生藕、生萝卜、丝瓜、紫菜、金针菜、草菇、莼菜、发菜、罗汉果和荸荠等。

脾不统血的调养方案

脾不统血多为久病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循其常道运行而导致某些出血证。脾气亏虚,统率固摄血液的功能失职,致血液由脉中向脉外散溢,以出血(便血、崩漏、肌衄)和气虚证为特征。本证可见于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食管管脉曲张,或肾结核等病症。

脾不统血的表现

❶ 可有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血色紫黯)、尿血(无痛血尿)以及月经过多、崩(阴道突起大量流血)漏(长期阴道少量流血、淋漓难尽)不止。

❷ 伴有腹部隐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精神疲倦、懒言、面色萎黄、口不渴、尿清长,有的还可能有四肢困乏或皮下出血、舌质淡、脉细弱等症候。

脾不统血怎么补

食补:如大枣、桂圆、丝瓜、猪肝、黑木耳、香菇、小米、胡萝卜等。

药补:当归、党参、白术(炒)、炙黄芪、茯苓等。

药食同补方

炙黄芪30克,粳米50克。先用清水煎煮炙黄芪,取汁去渣,再用药汁煮米成粥,晨起空腹食之。益气摄血,脾虚不能统血,以致经常出现大便溏薄而出血者,可食此粥。

治脾不统血中成药

如果月经先期或过期不至,色淡清稀如水、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跳气短、精神疲乏、睡眠不深、饮食减少、大便溏薄、小腹空坠,宜治益气健脾、固摄升提。可用非处方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或人参归脾丸。

脾不统血按摩法

血海穴:用左手拇指按压右侧血海穴(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侧血海穴。

三阴交穴:左手拇指按压右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三阴交穴。

胃阳虚的调养方案

胃阳虚证,是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胃虚寒证。

胃阳虚的表现

❶ 不喜生凉,畏寒肢冷。

❷ 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

❸ 口淡不渴,头晕乏力。

❹ 面色比较白,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胃阳虚怎么补

食补:如生姜、大葱、大蒜、胡椒、花椒、猪肚、羊肉、牛肉、鸡肉、鲫鱼、香菇等。

药补:如甘草、桂枝、茯苓、吴茱萸、半夏等。

药食同补方

猪肚150克,生姜15克,大枣20枚。猪肚放碗内,加生姜、大枣、少许盐及水,隔水炖熟后分次食用,可温中健脾养胃,治疗胃阳虚所致吐清水等症状。

胃阳虚按摩法

百会穴:端坐,用拇指端旋转按揉百会穴(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当两耳尖连线直上,头顶正中),以穴位处发热为度。

中脘穴:肚脐上方4寸的地方。除了按摩外,还可以将姜切薄片、上放艾柱熏烤,让姜汁通过热度渗入皮肤,效果更好。

胃气虚的调养方案

胃气虚证是指胃的受纳和消化水谷功能虚弱。胃气的虚实,关系着人体之强弱,甚至生命之存亡。《黄帝内经》上说:“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所以说看病的时候,大夫问诊首先问的就是饮食怎么样,吃东西香不香,因为这关乎到你的胃气强弱。

胃气虚的表现

❶ 倦怠乏力,面色比较白,唇舌淡白。

❷ 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或食不消化,甚则食入反吐。

❸ 大便稀烂。

❹ 胃痛或腹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

❺ 面色萎黄,气短懒言。

❻ 脉弱或迟缓。

胃气虚怎么补

食补:如大枣、黄鱼、鳝鱼、黄牛肉、小米、糯米、胡萝卜、土豆、扁豆、南瓜、山药、板栗、莲子、蘑菇等。

药补:如黄芪、茯苓、白术、炙甘草、党参等。

药食同补方

“四君子汤”是由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用于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具体服法为:人参、白术、茯苓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胃气虚中成药

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

胃气虚按摩法

足三里穴: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一次,每次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胀、发热的感觉。

脾俞穴:双手握拳,将拳背第二掌指关节放于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上,适当用力揉按1分钟。

胃阴虚的调养方案

胃阴虚指胃的阴液不足所出现的证候,又称胃阴不足。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时爱吃辛辣,或情志不畅,气郁化火导致胃阴耗伤。

胃阴虚的表现

❶ 口干舌燥,舌红少津。

❷ 胃脘隐痛而有灼热感,嘈杂不舒,痞胀不适。

❸ 饥不欲食,干呕、呃逆。

❹ 大便秘结,小便短少。

❺ 脉细数。

胃阴虚怎么补

食补:如小麦、牛奶、鸡蛋、猪肉、鸭肉、银耳、燕窝、枇杷、梨、苹果、番茄、乌梅、豆腐等。

药补:如西洋参、石斛、玉竹、麦门冬、沙参、乌梅等。

药食同补方

西洋参5克,莲子6克,冰糖适量。将莲子放入温水中,泡发。将发好的莲子、西洋参、冰糖放入锅中,倒入适量清水,大火烧沸,小火煮30分钟,待茶汤温热即可饮用。本茶饮可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治胃阴虚中成药

阴虚胃痛颗粒。

胃阴虚按摩法

大陵穴: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压右手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换对侧如上法操作。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动力。

承浆穴:用食指用力揉压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即可感觉到口腔内涌出分泌液。这种分泌液可以滋润五脏之阴,去燥去火。

脾胃虚寒的调养方案

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等,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脾胃虚寒也可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

脾胃虚寒的表现

❶ 手脚冰凉,形寒肢冷。

❷ 吃了寒凉的饮食,或是腹部遇到冷气刺激时,通常会出现骤然胃部作痛、痛势无休止,喜温喜按,伴随呕吐清水(酸水上逆)、怕冷、手足不温等症状。

❸ 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疲倦无力。

❹ 吃冷东西后常腹泻、腹胀。

❺ 舌淡苔白,脉虚弱。

脾胃虚寒怎么补

食补:如胡椒、生姜、大葱、香菜、牛肉、羊肉、猪肚、桂圆、大枣、带鱼、辣椒、虾、核桃、板栗、韭菜等。

药补:如香砂、附子、肉桂、白豆蔻、吴茱萸、黄芪等。

药食同补方

猪肚一具,党参15克,川椒15克,干姜50克,葱白100克,粳米100克。猪肚洗净,其他食材处理干净后纳入其中,猪肚两端用线扎紧,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煨煮至烂熟加盐调味。捞出,分4~5次与汤同食,每日1剂。本汤补脾益气、温中散寒,适用于老人脾胃虚寒,饮食减少,脘腹有冷感或疼痛,疲倦乏力,肢体欠温,或便溏等。

治脾胃虚寒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

脾胃虚寒按摩法

神阙穴:两手相叠,掌心对准并贴在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气海穴:两手相叠,放于气海穴(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上,吸气时,两手由右往上向左揉按,呼气时,两手由左往下向右揉按。一吸一呼,为1圈,即为1次。少则8次,多则64次。然后再按相反方向揉按,方法与次数同上。最后,做3次压放吸呼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