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本章小结
本章沿着智能进化、发展和研究的历程,在力求全面、真实地总结各个学科领域和实践门类与智能相关成果,在纷繁的表象中初步理出了智能进化、发展的逻辑或结构的线索,为定义智能,总结智能发生、发展规律,推演未来路径寻找了大量的证据和素材,奠定了基础。但是,也留有许多未曾破解的难题和空白,依然存在很多分歧,有的甚至十分对立。
几千年先哲们的研究,为我们认识智能打开了一扇扇思辨的大门。在感受启迪的同时,应该看到,由于研究深度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局限,离真正把握智能、驶向彼岸还有十分大的距离。
生物学、古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进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心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理解生物智能提供了各个方面的基础材料、事实和重要结论。其中5条对智能研究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事实链,值得特别关注。一是从原始生命体到人脑的进化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从原始生命体的诞生为起点,开始了数十亿年的进化。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每一个进化台阶都清晰可辨,每一个新阶段的产生都没有谁在设计或主导这个路径,但结果是必然的,这就是进化的规律。二是原始生命体的行为到人的智能行为逐步迭代进化,不能割断。三是人的各种生理行为和各类外显的智能行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四是适应环境是智能进化的基础,认知环境的变化同样是智能进化的基础,知识和记录信息、工具和系统、社会认知等环境,都成为智能进化的媒介。五是认知控制和运动控制在本质上都是智能行为,大量人的运动控制成为本能,使行为控制成熟度高,转变为全过程的结构性控制。
非生物智能的进化从最简单的加工过的木棍、石块开始,始终与人的智能进化和人类社会进步呈现高度正相关。非生物智能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但具有独立性。从简单工具到机械系统、从人力、机械式计算工具到电子计算工具,从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机械、自动化系统、最后到智能系统,非生物智能的进化同样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人类智能的进化推动着逻辑的发展,归纳、演绎、数理逻辑等逻辑推理系统,二进制数字系统、离散数学的数学逻辑,形成了可以自动执行的智能工具,人工智能是一个代表。心智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将生物智能和非生物智能摆在同一个框架体系中考察,对理解智能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
人类智能进化必然地产生了语言和文字,产生了记录信息。各种人类制造的工具和系统,是当代人类智能发展的结晶,是独立的客观存在。包括人类全部知识财富的记录信息,代表人类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工具和系统,两类离开人的躯体而独立存在的客体,深刻地改变着生物智能和非生物智能的进化和发展。
这些结论有的已经有了共识,有的还没有共识。智能是什么,是主体适应、改变、选择环境的能力,还是人的行为中需要借用复杂逻辑工具实现的问题求解能力;智能是人独有的,还是其他生物也拥有智能;智能进化与生物进化的异同、区别何在;人工智能如何定义,普通机床是人工智能吗,数控机床呢;等等。
如何认识智能,把握智能发生发展的规律,是本书余下章节的任务。
注:
[1] 沈清松主编,哲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页。
[2] (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一版,1982年11月北京第5次印刷,上册,第11页。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London 1955。
[3] 同[2],上册,第11页。
[4] 同[2],上册,第190页。
[5] 同[2],上册,第222页。
[6] 同[2],上册,第363页。
[7] 同[2],上册,第363-364页。
[8] 同[2],上册,第366-367页。
[9] (古罗马)爱比克泰德著,吴欲波、郝富强、黄聪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10] 同[2],上册,第350页。
[11] Jean Piaget Biology and Knowledge, An Essa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Organic Regulations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第xi页。
[12] (英)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著,物种起源,舒德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9页。
[13] 同[12],第18页。
[14] 同[12],第300页。
[15] 吴庆余编著,基础生命科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
[16] 参见(美)Michael S. Gazzaniga, Richard B. Ivry, George R. Mangun著,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英文原名: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Biology of the Mind 3rdEdition),周晓林、高定国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年。
[17] 李难著,进化生物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18] 参见(澳)约翰C.埃克尔斯著,潘泓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 同[15],第103页。
[20] http://hjwsw.712100.cn/show.php?articleid=320。
[21] https//baike.baidu.com/item/遗传密码。
[22] 同[15],第25页。
[23] 参见(德)G.克劳斯著,信号传导与调控的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of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Regulation),原著第三版,孙超、刘景升等译,彭学贤审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4] 同[16],第24-48页。
[25] (美)Robert F. Weaver著,分子生物学(原书第五版),郑用琏、马纪、李玉花、罗杰等译,科学出版社,2014年。参阅第6-第23章
[26] 同[23],参阅第2-13章。
[27]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5年08月13日,世界最强激光解析细胞信号传导大通路。
[28] 陈晓亚、薛红卫主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230-231页。
[29] 同[28],第214-291页。
[30] 同[15],第113-122页。
[31] 同[28],第406-522页。
[32] 同[28],第334-335页。
[33] 同[28],第524-564页。
[34] 同[28],第593-611页。
[35] 同[28],第557-576页。
[36] 同[28],第695-715页。
[37] 同[28],第679-689页。
[38] 同[28],第716-731页。
[39] 尚玉昌编著,动物行为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5-71页。
[40] 同[39],第72-105页。
[41] 同[39],第135-141页。
[42] 同[39],第106-124页。
[43] 同[39],第162-222页。
[44] 同[39],第231-267页。
[45] 同[39],第274-332页。
[46] 同[39],第343-398页。
[47] 同[39],第405页。
[48] 同[39],第408-436页。
[49] 同[16],第552页。
[50] (美)Bernard J. Baars, Nicole M. Gage主编,认知、大脑和意识,认知神经科学导论(英文原名:Cognition, Brain and Consciousness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neuroscience),王兆新、库逸轩、李春霞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88-489,494-497页。
[51] 同[50],第500-510页。
[52] 同[50],第510-511页。
[53] 同[50],见第503页。
[54] 同[50],第184页。
[55] 同[16],第142页。
[56] 同[16],第147页。
[57] 同[16],第150页。
[58] 同[50],第291页。
[59] 同[16],第152页。
[60] 于龙川主编,神经生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24-368页。
[61] 同[50],第263页。
[62] 同[60],第301页。
[63] 同[60],第313-315页。
[64] 同[16],第146-149页。
[65] Frank Weblin和Botond Roska文,视网膜上的电影工厂,周林文翻译,载《大脑与认知》,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177-183页。
[66] 同[50],第298-299,378-379页。
[67] 同[16],第272-273,335-337页。
[68] 同[16],第477页。
[69] 同[50],第407页。
[70] 同[50],第309页。
[71] 同[16],第223-229页。
[72] 同[16],第229-243页。
[73] 同[16],第511页。
[74] 同[50],第303页。
[75] 同[50],第341页。
[76] Chalmers D.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1996第111页。
[77] 同[16],参见第315-333页及第425-479页。
[78] 同[50],参见第261-295页及第432-455页。
[79] 同[50],第295页。
[80] 同[16],第322页。
[81] (美)罗伯特·西格勒、玛莎·阿利巴利著,儿童思维发展(英文原名:Children's Thinking),第四版,刘电芝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第29-68页。
[82] (英)布丽姬特·贾艾斯著,发展心理学,宋梅、丁建略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2页。
[83] Jean Piaget Biology and Knowledge, An Essa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Organic Regulations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年。
[84] 同[81],第72页。
[85] 参见Robert J. Sternberg, Beyond IQ: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年。
[86] 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 edited by Robert A. Wilson and Frank C. keil, (英文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09-410页。
[87] Howard Gardner,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1983年。
[88] Howard Gardner. 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yths and messages. Phi Delta Kappan, 1995, 77, 200-209。
[89] Howard Gardne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First Thirty Years Frames of Mind,载于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2013年版。
[90] (加)保罗·萨迦德著,朱菁、陈梦雅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11页。
[91] 同[90],第12页。
[92] 同[90],第13页。
[93] 同[90],第201-202页。
[94] 同[90],第151页。
[95] 刘晓力主编,心灵—机器交响曲,认知科学的跨学科对话,金城出版社,2014年,第191页。
[96] (美)尼古拉斯·韦德著,黎明之前 基因技术颠覆人类进化史,陈华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13-20页。
[97] 闫勇编译,人类使用工具历史或提前80万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20日第728期。
[98] (西)Emilio Bautista Paz, Marco Ceccarelli, Javier Ech-ávarri Otero, José Luis Muoñz Sanz著,A Brief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Springer,2010第32页。
[99] 参见百度百科,浑天仪词条。
[100] 何立民著,知识简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4-41页。
[101] 参见http://henan.163.com/15/0113/15/AFROK9J302270J7C_all.html。
[102] 参见赢在积累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ingzaijilei。
[103] 参见http://www.paopaoche.net/article/112989.html。
[104] 参见百度百科,计算工具词条。
[105] 参见百度百科,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词条。
[106] 同[105]。
[107] (美)Stuart J. Russell and Peter Norvig著,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second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第1-5页。
[108] (美)George F. Luger著,史忠植、张银奎、赵志崑等译,人工智能 复杂问题求解的结构和策略(原书第五版),机械工业出版社,第588-589页。
[109] 同[107],第二章。
[110] 同[108],第187-191页。
[111] 同[107],第320-363页。
[112] 同[108],第238-270页。
[113] (美)Alexander M. Meystel and James S. Albus著,冯祖仁、李仁厚等译,智能系统——结构、设计与控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14-119页。
[114] 同[108],第275-380页。
[115] 同[107],第375-453页。
[116] (美)John J. Craig著,机器人学导论(原书第三版),贠超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9页。
[117] 杨学山,课件,用于2016年11月2日的讲课。
[118] (美)Samuel J. Gershman, Eric J. Horvitz and Joshua Tenenbaum, Computational rationality: A converging paradigm for intelligence in brains, minds, and machines, Science, 0717, 2015。
[119] 参见百度百科“图灵机”词条。
[120] 参见百度百科“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词条。
[121] (美)Richard O. Duda, Peter E. Hart, David G. Stock著,李宏东、姚天翔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122] 杨学山著,论信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148-172页。
[123] (美)卡尔·波普尔著,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卓如飞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68-277页。
[124] 同[90],第14页。
[125] 同[122],第70页。
[126] 王沛、胡雯主编,社会认知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页。
[127] (美)金伯利J.达夫著,社会心理学,宋文、李颖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9页。
[128] 同[127],第38-49页,第180-200页。
[129] (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著,社会表征,管健、高文珺、俞容龄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页。
[130] 同[126],第401-448页。
[131] 同[16],第318-333,521-549页。
[132] 同[16],第5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