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08年,孙林岩教授和作者提出了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掀起了服务型制造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在过去的8年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投身于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实践,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重构生产组织方式,塑造新商业模式,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形成了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发展服务型制造,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的九大战略和重点任务之一。

如何发展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的创新发展之路是什么?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德国提出大力发展“工业4.0”,美国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中国提出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以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与商业模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基于“互联网+”实施服务型制造模式创新,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跨界融合,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已经是越来越多领先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的选择。在过去的8年,作者结合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在陕汽集团等大型制造企业中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型制造的理论探索和产业实践,初步探明了一条适合中国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路径与模式,本书就是对作者过去8年工作的系统性总结。

本书结合“互联网+”技术及其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探索“互联网+”驱动下的制造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路径与模式,对服务型制造进行深入的经济学分析,探索“互联网+”驱动下的服务型制造的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变革之路。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深入剖析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的产品模式、新产品开发模式、生产组织模式、营销模式和企业文化,并结合陕汽集团历时8年的服务型制造变革之路,探索服务型制造在企业的落地实施之路。

本书在探索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服务型制造这一全新的先进制造模式,并对服务型制造的理论体系、实施模式、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模式、产品模式、营销模式、运作模式以及业界的产业实践进行研究,以期明晰服务型制造的理论,总结产业界的经验和教训,为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提供借鉴。

本书共分为13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1章主要基于制造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型制造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阐明了世界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发展的大趋势。第2章进一步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剖析了各类“互联网+”技术驱动的制造业变革模式,揭开了“互联网+”驱动的服务型制造创新的大幕。第3章在传统服务型制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型制造模式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服务型制造的框架。第4章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价值链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系统剖析了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的经济学机理。第5章从商业模式的视角,揭示了服务型制造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内涵,从商业模式的九个构成要素出发,构建了服务型制造的商业模式。第6章从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推动企业变革的视角,分析了制造企业实施内部变革,推动服务型制造落地的战略变革、产品变革、管理变革、技术变革,以及企业迈向服务型制造的演进路径。第7章分析了“互联网+”驱动下的服务型制造的产品模式,提出了基于IT(信息技术)和服务深度融合产品服务系统模式。第8章进一步讨论了基于“互联网+”,实施内外部资源整合,实施产品服务系统创新的模式。第9章主要分析了服务型制造网络的生产组织模式,结合“互联网+”的特质,构建产业互联网,整合分散化资源,共享专有化资产,提升服务型制造网络的运行效率与效能的哲理。第10章主要分析了服务型制造的营销模式,基于4P、4C和4R等营销理论剖析了产品服务系统的营销模式。第11章则从企业文化的视角,剖析了传统制造企业文化、服务企业文化和服务型制造企业文化的异同,提出了服务型制造企业文化的特质。第12章则基于实证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机理。第13章则结合作者长期以来在陕汽集团开展的服务型制造理论探索与产业实践,剖析了陕汽集团融合“互联网+”技术与商业模式,开发基于车联网的商用卡车智能化产品服务系统,实施企业产品变革、生产变革、营销变革和组织变革的路径,以期通过产业实践为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型制造提供经验借鉴。

本书是在李刚主持下完成的,汪应洛院士负责审定全书内容,其中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由以下人员参与:张红岩部分参与了第2章的撰写;李一、孔婷部分参加了第4章、第8章的撰写;范欢部分参加了第5章和第13章的撰写;闫开宁部分参加了第6章、第12章的撰写;余越部分参加了第10章的撰写;张文杰部分参加了第11章的撰写;范欢及陕汽集团方红卫、王学军等参加了第13章的撰写。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571140)、陕西省软科学重点项目(2015KRZ005)的支持。

“互联网+”驱动产业创新的大幕已经拉开,“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创新的模式层出不穷,对“互联网+”驱动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创新的研究刚刚开始,亟待更多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添砖加瓦。本书作为一部探索之作,恳请读者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17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