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海,在这个连水、电、气都没有的工厂
乡镇企业因改革开放应运而生,是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分活跃的一种经济形态。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进程,当年中国农民告别农业社会的方式不是蜂拥挤入城市,也不是变成完全丧失乡土的无产者,而是创造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一极为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
有研究认为,中国乡镇企业几乎普遍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而是以“扩大乡亲们的就业机会”和“为本乡本土增加福利”为最优先的两条原则。不可磨灭的是,乡镇企业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唤醒亿万农民的工业化意识和发展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无须讳言,中国的乡镇企业还不能算是西方教科书意义上的“企业”,它们带着独有的烙印和基因迈上了市场经济的征程,被大时代裹挟着不断前行。
泰兴县胶粘剂二厂就是这样:11名员工,土地是向生产队租的,全部家当就是10来间平房,2台反应釜。说是工厂,却连最基本的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都没有,生产就靠临时搭电来维持。工人拿不到工资,根本无心生产,在办公区前种了大片青菜,还有闲来无事者在厂区养起了羊,大模大样,竟也被习以为常。
就这样一个企业,对内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混乱,各项制度缺失;对外没有经营优势、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1991年在刘鹏凯面前出现了一个机会——“下海”创业,对象就是这个濒临倒闭的泰兴县胶粘剂二厂。在刘鹏凯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去吧,要收拾残局,要救活这家企业,谈何容易?比“在白纸上画画”艰难得多。不去吧,机会难得。“下海”虽然有风险,但那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吗?从车工做起的刘鹏凯,一直有一个梦想——当个一厂之长,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于是他毅然辞去镇工业公司副经理的职位,不带“救生圈”,到这个小厂当厂长。
刘鹏凯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笑破不笑补。”一穷二白要打开局面,总得有个抓手。他最先开始“补”的是市场,采取“借船出海”的营销策略。当时,上海化轻普陀公司是全国经销粘合剂最早的单位,中国包装材料总公司下属的北方某厂是亚洲最大的生产厂家,工厂借这两条大船“出海”,既改变了自身形象,又提升了产品质量。这实际上是一次对标学习,向两位国有老大哥学习生产技术,学习规范化管理,学习市场营销。
业务明晰了,刘鹏凯抓紧投资,贷款买机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不久后,公司又在安徽与江西交界地区建立联营厂,很快扩大了市场覆盖面。
有了市场,企业也很快显现了活力,工人手里有活儿干,他们就透着精神。出操晨训是“黑松林”的一道风景线。每天早晨,全体员工统一着装,提前十分钟到广场集中,高声齐诵“企业精神”、“质量方针”等训诫词。振奋的士气总能引来不少来厂的客户和路边行人驻足观望。“一心一意抓质量,真心诚意为顾客!”这是每天出操固定的结束语。这个做法已经执行了20多年,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