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的思考:上海与深圳的比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一种城市发展形态,是城市发展走向知识化和高水平的产物,其目的是提高民生水平、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自从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后,国内超过200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但当前国内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明显的“失真”现象,在发展理念和建设实践方面还存在许多误区。本书选择目前基础条件较好且富有创新活力的城市——上海和深圳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阐述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的共性和特性,以期望为中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陈述,系统梳理了创新型城市的相关理论,围绕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国外创新型城市的典型发展模式和城市创新体系展开,并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框架,为全书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比较分析,通过对上海和深圳城市创新战略、创新驱动要素与创新集聚载体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归纳总结两地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剖析两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上的异同,分析两地城市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对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第三部分为观点与对策建议,在总结上海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基础上,提炼出两地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上海创新之路”与“深圳创新之路”,并对上海和深圳未来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展望;同时,结合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失真”的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书的主要观点如下:

(1)“上海创新之路”: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与科技资源禀赋,在政府的强势引导下,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通过集聚一大批高能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和大型国企总部,走出了一条开放条件下的“国家队”、“国际队”和“本土队”的联动创新发展之路;凭借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在外资引进方面更加注重外资企业的能级水平,充分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凭借高能级央企和地方国企集聚的优势,从引进技术快速工业化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凭借科教中心的资源禀赋优势,落地国家科技战略项目,引领中国的科学研究前沿。但是,上海在创新发展中仍然面临着本土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效能不高的瓶颈。

(2)“深圳创新之路”:面临政策优势和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的挑战,凭借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和邻近香港的区位优势,在“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率先从外资依赖到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科技金融,率先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性自主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但是,深圳也面临着源头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缺乏、高端创新人才不足等发展瓶颈。

(3)两种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最大的区别在于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定位不同,“上海创新之路”属于政府主导型,而“深圳创新之路”则是“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型。“上海创新之路”的经验对中国的老工业城市和科教中心城市(如北京、南京、西安、武汉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深圳创新之路”则对中国普遍创新资源匮乏的城市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4)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面向民生、立足民生,以民生水平的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出发点。为此,城市发展的内生需求以及城市财富的积累和持续发展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必须关注的内容。同时,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关注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和保护,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政策资源等,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应该在资源效率和民生质量的提升方面有积极的显示。

本书是在国家软科学课题“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比较研究——上海与深圳”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完成的。由于课题研究团队和本书作者的知识和视野所限,观点难免有所偏颇,敬请各位专家、读者不吝指教。

作者

2012年2月于同济大学